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分层递进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指出:应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传统教学往往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笔者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地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的实践。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即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课标的要求,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地理成绩、在校表现和家庭情况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内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对教学的乐观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的层次后,座位可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编排座位的好处在于: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便利;使每一桌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使各类学生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奋发图强。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1.基础知识目标层次化
基础知识主要是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也包括一些初步的理论。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压纲缩本”“达纲靠本”“达纲拓本”,使其在知识方面分别达到“识记”“理解”“掌握”几个层次。识记层次:指对知识的识别和记忆,能运用识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直接应用知识解答简单情境中的问题。理解层次:在记忆的基础上,懂得地理知识的由来和形成过程,对其地理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能运用知识分析比较事物,进行一些推理;能解决典型情境中的地理问题。掌握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规律能深刻认识,并能运用知识剖析、推理、论证,解决较为复杂情境中的问题。
2.基本能力目标层次化
A、B、C三类学生在基本能力方面应分别达到以下三类目标层次:(1)综合运用。A层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能运用多个地理概念、规律和方法,综合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2)学会。B层学生能将地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如部分改变条件、变换提问角度等),具有初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模仿。C层学生能应用地理概念和规律解释简单的地理现象,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地图”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等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备课时都要坚持与好、中、差生的实际相适应。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即分类自学(分)、集体讲授(合)、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分)、集体归纳(合)的“四分二合”式课堂结构。这样的模式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和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相互牵制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将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探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能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达到“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四、课堂练习层次化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C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B层学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学生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达到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课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成绩较好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方式处理。
五、测试层次化
测试的目的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不可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在试题编制中,可依据教学目标将测试题分为基础题和层次题两部分,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占20分,学生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次题,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例如,对“地图”这一知识点,在选择题上可设计如下的梯度训练。
六、评价层次化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可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学习地理的信心;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通过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意志、兴趣和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由于分层的不固定性,学生分层可上可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