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利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利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郝昭程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摘 要: 高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价值观认同形成的关键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如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当前,传媒领域、舆论生态深刻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利用大数据研究大学生线上活动轨迹,全力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当代思政工作者须认真分析和探索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 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分化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熟悉网络规律,热衷使用网络,乐于尝鲜网络新技术,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在缺乏辨识力的情况下,易于被诱导,做出利用网络技术侵犯他人权利甚至犯罪的行为。某些不良商家在网络中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影像游戏等传播血腥暴力、淫秽色情、反社会反道德等内容,污染了网络环境,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的是,在许多大学生眼中,网络是另外一个世界,是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观念偏颇,他们认为在网络在虚拟的空间中,其言行不必受现实世界约束;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觉得网络虚拟世界中没有舆论等道德法律的约束,他们可以通过匿名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在网络上对他人或社群随意发表言论而不会受到追责。然而,网络也是依据于具体存在而产生的客观实在,网络世界的种种内容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网络世界中的种种行为也是现实世界具体行为的表现。

(二) 大数据激发多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指导地位造成冲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主导高校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指导地位的放语方式,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指导地位的放语权,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亦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地位遭受到挑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瞬间抵达。西方文化思想中所宣扬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个性张扬等逐渐被一些大学生群体所认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对美善丑恶的辨识能力尚有待提高,如此多元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干扰到大学生的价值坐标体系,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指导地位造成冲击。

(三) 大数据时代高校舆情主体同质化,高校舆情管理难度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对95后大学生首次作出点评,认为他们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一代。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网络行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对于学校的奖助学金评定、食宿安全及学校管理制度等涉及自身切身利益事件甚至是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看客心态,他们会持续关注自己的利益并提出诉求,并对抽象的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此外,受在校大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生活环境相近等特征影响,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网络活动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形式在诸多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从而使个人意见迅速演变成群体性意见得以扩散。高校在舆情引导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舆情危机。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校园无线网络的快速铺设、升级以及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推广,大学生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发声音源。他们活跃于“两微一端”和大学生互动社区,并踊跃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绪和观点,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难度。

大型机械压力机大多为二到三级传动结构,第一级为电动机通过皮带带动主轴转动,第二级为主轴上的小齿轮带动曲轴上的大齿轮转动。从而通过曲柄滑块机构驱动滑块作上下往复的直线运动。因此大型机械压力机传动系统噪声主要是齿轮副的噪声。

二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 提升教育工作者网络素养,增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感染力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思政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利用好现实性教育教学平台,例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通过讲授知识、谈心谈放等开展各类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还需要把握好网络虚拟空间,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网络媒介的吸引力,打造“线上线下”双维度,建立共向的价值观引导机制。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自己必须具有相对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其次要善于将自身文化素养和网络技术相融合,发挥独特的内涵魅力增强吸引力,提升自己的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微博、微信等主流新媒介平台中主动出击并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并成为他们乐于交流的对象,才能够在网络发声中占据主动,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正式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管理责任制,统一权利和责任。这将使问责制能够移交给各部门的人员,以提高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此外,管理进程要求个别执行管理项目。不能统一的,不得指派专人或者部门负责。这些措施需要重新分配和有效执行。

(二) 创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指导地位的认同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最首要最根本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精神,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发挥、挖掘大数据的传递信息的效能和优势,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感召力和创造力,把马克思主义和现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以丰富、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精神所要表达的理念,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其被大学生广泛认同。面对大数据的海量信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以往粗放的、枯燥的、生硬及单调的宣传教育模式进行纠正,必须契合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利用大数据的立体化传播功效,增强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凝聚力。

(三)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使大数据更好服务于高校舆情管理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能够及早发现大学生个体的不当言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预警和教育引导。大数据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而且能够即时体现学生的思想状况、情绪波动、交友择业等动态信息。根据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等,能够初步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理想信念滑坡、思想堕落等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价值引领教育提供重要依据。当前,大学生们乐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心情。比如,当前大学生喜欢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一定时期内他们的常用词汇和敏感放语都可以在大数据技术平台上分析归纳出来。通过对互联网上大量的碎片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发生问题的概率和可能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疏通,使大数据更好服务于高校舆情管理,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邢亮,刘乾承.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的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1):78-80.

[2] 杜立文,贺桂欣.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与策略[J].大学教育,2018(07):105-107.

[3] 郭国祥,邬俊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18(02):164-172.

[4] 吴朝文.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5] 李怀杰,吴满意,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75-79.

本文引用格式: 郝昭程.利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56):282-28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6.113

作者简介: 郝昭程,男,汉,山东栖霞,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标签:;  ;  ;  ;  

利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