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1]2004年在《个别化教学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文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阅读的定义、阅读的叁种模式、阅读的目的和动机、阅读的内容以及阅读教学的原则,并根据调查总结出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缺乏主动性;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 个别化教学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和实践领域之一,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需要,重视学习者的差异,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各种教学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个别化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从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入手,研究如何将个别化教学、教学设计等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大学英语阅读课件,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率,使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大学英语阅读课件的设计在遵循英语阅读理论的基础上,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的教学原则。课件中实现了九大功能,包括:学生个人资料的保存、阅读水平的测试分级、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具有反馈和学生自我评价系统、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等。论文中笔者对课件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该课件的具体功能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有利于大学英语阅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研究表明,个别化教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大学英语阅读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
袁燕华[2]2013年在《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进行教学的,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英语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和技能培养的首要来源。因此,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无疑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开放、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作为教师教育中重要一环的在职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首要课题。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师在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交流与互动缺失、教师的认知与反思关注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后续跟进等弊端,以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为目标的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并以这一模式在一项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的具体运用为个案,探讨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模式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中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拓宽教师教育的研究思路,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英语教师在职教育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下叁个问题进行探讨:1.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含哪些互动形式?各种互动形式对于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有何作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2.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3.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括自我反思、师生互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四种互动形式,其中自我反思是核心,是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反馈,同伴互助构建载体,专业引领创设支架,四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成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运用于一项为期叁年的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以探讨这一模式在实践中运用的具体途径及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者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分叁个阶段(平台创设阶段、支架创设阶段和组织创设阶段)对模式进行了具体实施。从实验教师的教学日志和工作总结、实验班学生的周记、研究者与实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访谈可以看出,叁年的校本教师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探究与专业学习两方面的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者将这些成绩归于多元合力教育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求与情感的关注和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四个主要因素。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并对其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四大主要问题—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和自我反思四种互动形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尽管本研究只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一次特定的校本教师教育中进行了运用,研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会为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后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提供经验与启示,从而更好地完善与充实这一模式,改善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提升我国各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姜莉珍[3]2017年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创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均采取过一系列的行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英语阅读教学到底“教什么”缺乏明确定论。教学“教什么”涉及的是教学内容问题,它在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决定着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主要“精神食粮”。长期以来,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经常被混在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缺乏独立性。因此要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促进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创生,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本研究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基础上,以X学校8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结合深度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收集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第一手教学资料。在对以上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创生的因素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态度是基础,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家长教养方式和社会资源保障是外部支撑。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从教师方面、学校方面、家长方面和行政部门方面都提出改变不利因素、转换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的建议。由于经验不足,精力有限,致使在问卷的发放数量和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针对以上问题,将会在以后研究中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同时注重教师性别和教龄所产生的影响和差异,从而总结出更加适合英语阅读教学特征的英语阅读教学内容。
彭丽[4]2004年在《激励理论及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文中提出相关研究表明,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进行激励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国内外的学者们从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第二语言学习角度对动机系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本研究,笔者将以教育技术为理论和技术支持,借鉴凯勒的激励设计模型和多元媒体教学理念,探索如何将激励设计整合到英语口语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 口语教学的特点、目标及口语教学亟待解决的动机问题决定了激励设计对于口语教学的必要性。2) 本文笔者结合设计、开发和实施多元媒体英语口语教材《神奇英语口语》的实践,归纳出较为完整的可供指导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激励设计全过程的参考框架。今年7月至9月,笔者在上外研究生院外语培训中心的中级口语班上较完整地实施了《神奇英语口语》这套教材。学习者的反馈证实了激励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3) 多元媒体不仅适合口语教学,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的激励性和改善教学效果。4) 激励设计要贯穿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保证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的平衡发展。 本文中,由于受时间、精力所限,笔者未能实现所提出的激励设计参考框架的所有功能。并且所设计的教材仅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进行试用和效果评估,难以对其推广价值做出科学的评价。但笔者真心希望借助本文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专业人士对该领域的思考和探索。
胡加圣[5]2011年在《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传统与研究范式,而另一方面,跨学科整合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之下,有必要采用一种学科构建的视角,来探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以解决中国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实效等问题。基于这一主题目标,需要梳理并回答以下主要问题,如: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何?二者的学科基础与融合点是什么?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机制和表现形式是什么?什么是外语教学的信息化研究范式?为什么说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是外语教学技术化研究范式形成的基础?为什么说信息化研究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是外语教育新学科成立的前提和标志?什么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其成立的条件和依据有哪些?其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现实基础是什么?代表性的学科成果反映在哪些方面?等等,显而易见,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答,能够促进对当今我国如火如荼的外语信息化教学事业的理论归纳,使这项跨学科的纷繁复杂的学科教学理论探索得以提炼、总结、完善,并首先达到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补充其在学科教学技术研究方面空白的目的;其次,更重要的是,也起到丰富和完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体系、推动大学外语教学事业发展的作用。本项研究主要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提出与思考、探索与解答,来表达这样一个研究主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和首选方法,而信息技术化的外语教学又是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这种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按照美国学者库恩“科学革命”的条件来衡量,是一种新兴学科——即外语教育技术学——成立的前提。外语教育技术学具有自身基本的学科构成要素: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发展的实践支撑;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成果等又构成了这个新兴学科的基本表现要素。这些内外因素证明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雏形。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元理论基础之上的思辨性研究。在这宏观研究方法之下,为了证明某些微观观点和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及正确性,也适当采用了其他诸如文献综述、统计分析、个案研究等量化和分析的研究手段。本文的论证结构,根据主题区分的原则,主要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的剖析,从理论上证明“范式”这一概念对于新兴学科产生的基础性支撑。接着通过具体的讨论,证明了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种技术化范式确立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推导出第二个主题目标——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上的产生和存在。本文后一部分,是对于上述推论结果的验证——即对新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属性、理论框架及发展实践等,进行实证性的说明。全文研究主题是对教育信息技术范式下的新学科理论体系进行挖掘总结和归纳验证,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一个新的学科初步建立的事实。本项研究的主要论点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即大学英语教学,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庞大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再仅凭传统人工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完成大规模的教学任务。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理论和学科基础的跨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应运而生,顺其自然地成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方法论。第二,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问,是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语教学资源以及设计外语教学过程的一门学问。它研究的不是技术实体本身,而是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技术化地处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实践和理论。它的根本目标还是外语教学,但是直接目标却是对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过程,这是外语教育技术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第叁,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与信息有着天然的关联性。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具有内在共生性、本体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形成的逻辑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为外语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根据库恩科学革命理论框架中的“范式转换”学说,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产生因此具备了逻辑前提和现实的可行性。第四,外语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门类。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交际法理论和整合法理念等基础上递进发展、演变而来的生态化整合理论,是对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综合理论体系的整合总结。生态化整合理念是从中国外语教育技术多年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理论体系,是在总结和吸收各种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外语教学生态化整合理论强调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论认为,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是一种综合、动态、平衡的环境。它应该具有兼容功能、调节功能、制约功能等。兼容、动态、良性这些要素,是构成和谐的外语教学生态的评价标准。第五,生态化整合的学科理论观点决定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化方法论思想。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是生态化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中的外部表现,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自我风格的内在体现。生态化整合理念既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过程,又能体现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的外语教学新方法,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生态化整合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的本质体现。第六,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化整合方法论思想,决定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不能再简单套用过去语言学研究中过时的、单一的、僵化的、滞后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式的学科研究方法,而是应该寻求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性研究,形成一种动态的组合式、构建式、形成性研究方法,以体现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科学性、技术性和人文性。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基于设计的研究”。这是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研究模式,具有行动性、长期性、循环型、变化性、复杂性等特点。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范式,符合外语教育技术的复杂学科性质,是最能体现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特点的研究范式。第七,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问。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的技术与人、技术与语言、技术与教学之间的重要关系。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有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大类。教学资源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四个要素;教学过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环节。从技术形态的角度划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外语教学、多媒体外语教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和语言学的数理统计分析等内容。从课程内涵来考察,则主要包括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学科内部要素,以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背景、学科地位、学科发展、学科政策、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外部因素。第八,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成立、发展及学科地位的巩固,还要有现实实践活动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专业研究团体、研究者个体、专业学术期刊、专业的学术会议以及较为系统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上述系统讨论,本文形成的基本结论是:语言、信息和技术的本质特征,为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的整合提供了逻辑关联,为教学范式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基础;新范式的转变作为一种“学科共同纲领”,标志了一种新学科的诞生。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对象及内容、教学实践、研究团体和力量、专业期刊及学术会议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梳理和论述,我们认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构建过程,从推理到证实,已经从初步完成,换言之,基于范式转换学说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从理论上的存在变成了现实中的学科雏形。最后,本文对研究中的不足问题也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未来研究态势进行了展望。
边志华[6]2016年在《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国际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和现代化,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专门用途英语正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针对专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英语学科。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普遍重视不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制约了专门用途英语有效教学的开展。因此,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质量是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论文着重从CDIO教育理念的内涵、特征入手,分析研究CDIO教育理念与培养高级专门用途英语人才教学要求的契合度并试图将CDIO完备教育体系引入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优化选择与设计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及其“四位一体”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以实现专门用途英语有效教学的目标,为提高专门用途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基础,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对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介绍。第二部分: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现状。第叁部分:CDIO教育理念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革新。主要介绍CDIO教育理念在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应用。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选择与传递等相关内容。第五部分:CDIO教育理念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研究。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重点介绍四种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四位一体”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
李雯婧[7]2016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元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英语作为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语言。任何语言的形成,背后都由其文化支撑着,文化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语言本身,又必须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特定的文化,英语的学习也应该如此。2003年,“新课标”的改革首次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根据“新课标”中对文化意识的描述,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将文化意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它分为四个具体的方面,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理解教育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实施,注重词汇、语法、句型、阅读知识的讲解仍然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们更为熟知语言的结构规则,但在语言的使用规则上却知之甚少,使得学生在文化理解和文化交际的培养上较为薄弱,存在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图式理论作为一种结构理论,最初运用于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研究领域,现如今逐渐发展到英语教学方面,其中主要运用在英语阅读、翻译、听力、写作等部分,可以看出图式理论在提高学习者英语理解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领域的研究广度在不断增加,这也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契机。为了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教育现状、问题及归因进行分析,并探讨运用图式理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策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国内外文化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图式理论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一中初二年级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教育的现状,借助图式理论分析现阶段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教育不足的原因,明确了图式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并运用图式在文化理解中的选择和重组作用构建提高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目标的“模糊化”、教学模式的“机械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本研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机械化教学模式的制约;2.学校以及教师评价方式的单一;3.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不足;4.教材中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缺失。本研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图式理论下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在尊重、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时,主动形成对中外这种差异文化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初中英语教师对文化理解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培养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文化理解教育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吴茜[8]2017年在《内容图式理论视野下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对于阅读教学的改革也是层出不穷。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图式”的研究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发展切合时代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内容图式理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内容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将研究聚焦于内容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研究,以江苏无锡地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现阶段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高段的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有所欠缺,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本文将以调查所呈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和对教师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的要求,阐述内容图式理论在改善这些问题中的积极影响,并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内容图式的过程与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思维以及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供实践指导。本论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内容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着重介绍了内容图式理论,及其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第叁部分: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以江苏无锡地区为例,结合内容图式理论,对现阶段阅读教学现状中呈现的问题及原因一一作出了阐述和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内容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原则,并借助苏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详细描述了构建内容图式的动态思维过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第五部分:结语。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并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局限性。前人对内容图式构建方法的提出处于较为笼统的概述阶段,本文中笔者结合具体的课文例子,详细描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构建内容图式的动态思维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性的教学范例。
贾竑[9]2014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正受到网络化时代的强烈冲击。传统外语教学在迎接计算机网络环境这一全新环境与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无限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引导二者进行资源高效整合,即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使计算机网络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并真正融合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由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构成了当前国内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焦点。本文研究顺应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将研究范围限定于高等学校,选取佳木斯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研,观察评价该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总结传统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发展中的失调表现,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失调成因,勇于创新寻找缓解并消除失调的对策。所得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作用于教学实践,对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改革发挥一定的借鉴与补充作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整体研究。首先,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支撑理论;其次,针对实验被试(佳木斯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环境,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与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该校整合中的失调,利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综合分析失调成因,并由此提出“生态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方向;再次,从微观角度深入挖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的制约因素,并就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焦虑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整理所得的原始文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将实验室理论假设与课堂实践检验相结合,科学提出本研究的实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将图式思维、内隐学习及情感干预等教学策略适时引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课堂,使外语教学重新步入兼容、动态、良性的生态化发展轨道。本文能为我国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支持,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做出有益补充,并为提高当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贡献微薄之力。
丁连伟[10]2008年在《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的思想和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也与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吻合的。因此该理论不仅在世界教育教学领域中备受青睐,风靡久远,而且在语言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已经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的沉重压力和对英语教学主要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导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只关注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片面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其他智能的培养,于是就造成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促使一部分学生很少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文将以中学英语(江苏牛津版)为切入点,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谋求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该理论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个别化教学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D]. 刘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2].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 袁燕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创生研究[D]. 姜莉珍. 深圳大学. 2017
[4]. 激励理论及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D]. 彭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5]. 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 胡加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6].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研究[D]. 边志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6
[7].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教育研究[D]. 李雯婧. 四川师范大学. 2016
[8]. 内容图式理论视野下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研究[D]. 吴茜.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9].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之构建研究[D]. 贾竑. 齐齐哈尔大学. 2014
[10].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D]. 丁连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