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雄心: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比较_美国教育论文

教育的雄心: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比较_美国教育论文

教育应有的雄心——比较美国的国家教育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雄心论文,标准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精神与人文

关怀的完美结合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为使美国的基础教育担负起使一国国民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使命而制定的。这一使命在中国有一个对应表述,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但美国的“标准”内涵之丰富,目标之有远见而又务实,措施之具体而又完整、连贯,对教育目标设定兼具的科学精神、务实精神和对孩子的尊重,是值得中国借鉴、学习的。

“标准”的引人注目之处,除了循序渐进的目标设定及其科学的实施手段和检验方法等带技术性的内容外,更在于其所表达的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个信念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有而且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标准认为,科学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为论辩武器,以怀疑为审视的出发点。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意味着对各种事物提出、发现并回答问题的能力,理智地参与公众对话和辩论的能力,倾听和尊重不同见解的能力,对国家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的方法对信息可靠程度进行评估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有赖于对怀疑、批判和探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的培养。

标准正是把让每个人都具有与理性精神相关的素养作为奋斗目标,指出了这些素养的双重意义:一是能使人在领略自然界的事理时得以有充实感和兴奋感油然而生的高峰体验;二是这些素养既有助于每个人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对生活中的大量问题作出明智抉择,又有助于个人作为公民去参与事关共同命运的集体判断,或者说有助于提高集体决策的理性水平。这里,标准同时关注着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生活质量和他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

培养这种旨在使学生提高自己生命质量并为日后的公民生活作准备的素养,需要的是面向每个学生的高质量教育。“高质量”和“面向每个学生”表明了一个雄心:把优异超群和公正平等这两个在实践中通常有冲突的目标结合起来。“优异超群”的目标可以从标准提出的科学素养内涵得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明。“让所有人学习科学”的庄严承诺则最为鲜明地表达了对教育公正的追求。在这个承诺中,公正意味着不抛弃任何人,不论背景、智力、兴趣差异,使全体学生都有达标的公平机会,意味着公正分配教育资源。但公正不仅体现在机会平等上,还渗透在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中。如评估学生成绩这一技术性环节,标准反复强调评估成绩时不可采用特定群体的观点和经验,尤其反复强调不可忽视那些在学科学上有障碍的学生的观点和经验。由于标准的全部内容展开了一个对所有人极具亲和力前景,因而被称为“是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起来的典范”。

双重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发现自己在世界科技的领先地位有所动摇,在强烈的危机感中人们首先对教育进行全面反省,提出一个《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报告,将教育问题提高到国家命运的高度,警告说:“学校质量下降会削弱国家的竞争力。”随后,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科学技术教育的国家计划被提上日程,其主导思想对现行教育理念和体制构成根本性的挑战。从1985年开始调查和研究,到1995年指导教育改革的《国家教育标准》正式出台,历时整整十年。而实施标准,完成改革计划的时间则定为1/4世纪,至于看到这番改革全部成果的时间,标准作了更长久的打算。

美国的《国家教育标准》对于中国教育深化改革,具有方法论和教育理念的双重借鉴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绝对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对不同教育体制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比较,以找到经济增长与教育制度之间的联系,则是可能而且必要的。虽然要进行的比较即使十分审慎,所呈现的反差也肯定不会令人感到振奋,然而,唯其正视反差巨大的真实,才有可能产生深刻的刺激,从而使中国教育获得实质性改革并进步的契机。

中国提出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比美国晚多少。199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素质教育”的特点归纳为:面向所有孩子,旨在全面培养其基本素质,重点培养态度和能力,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并茁壮成长。目标尽管明确,但由于“素质教育”概念抽象,缺乏一个适应于广泛范围内的科学的衡量标准和评估系统,加上传统教育思想的阻力,实际操作上成效甚微。

“基础”的科学内涵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对“智”的培养,认识迥异。中国的教育传统一向重书本知识,且将灌输书本知识及其被掌握程度视为“基础扎实”的中心内容。通常的看法是,通过考试是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能否通过考试一直被认为是否学有所成的检验标准。由此形成对学生成长过程产生不良影响的教育等级制,且长期盛行。最大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成为旧体制的牺牲品,模糊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固执地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来操练,还以为这是在国际舞台上致胜的“法宝”。实际上,多数考试强调的只是复制知识内容的准确性——一种低级的认知活动。教师只教,学生只学,或者主要是教学大钢规定的材料;学生必须学会如何玩考试游戏,不会应付考试就意味着被教育制度淘汰,意味着个人的失败、家庭的耻辱,导致社会普遍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为了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准确地复制知识内容上,学生们靠的是记忆和反复练习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勤奋”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很受重视,对“勤奋”过于迷信式的认识构成了教与学的基础。但是“勤奋”常常与单调、反复练习划等号,不考虑到学习时间内的效率,更不用说创造性了。据说,中国学生在家庭作业上花的时间要比美国学生多得多,很少有为兴趣读书或者参加其它教育活动的时间,可研究结果表明,在作业上花的时间与学术成就或其它方面的成功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集中体现在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随意从因特网上下载知识成为可能,个人运用知识的能力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那些不是知识浅薄的人才能确定方向。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应该比过去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国外早在80年代末就已强调能力训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倡培养“生活能力”、强调“个性”、注重“自学和思维能力”。此外,团队精神、交际能力、灵活性等等,也成为基本能力的组成部分。按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归纳,21世纪的现代教育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培养富有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人才,提高普遍的科学素养——这确实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但来自文化因素和习惯势力的阻力根深蒂固,并且在权威价值观下得到加强。为顺应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趋势,为使中国教育在21世纪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的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改革家,应具有一种教育的雄心,克服阻力加速改革,尽快建立起新的教育风气。同时,还应负起另一种责任:改造中国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标签:;  

教育的雄心: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比较_美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