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协调模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模式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0)04-0009-04
一
可供人们选择的产业协调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看得见的手”的方式进行的干预,即以集中计划体制或行政命令为表现形式的直接的干预,另一类是应用经济的手段通过调控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间接地进行干预。这两类手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应用范围、条件和要求。
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集中计划体制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情况下,其优点是非常突出的。这些条件是:(1)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产业部门简单或产业布局条件信息、经济规模信息,被完全充分的占有掌握;(2)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3)与国外有着相当大的科技水平差距;(4)良好的国际通商环境。满足以上几个方面后,计划体制以其极低基尼数可以在较低消费水平下使全民的健康状况得到较好的满足,并将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到经济建设方面,利用后发优势并能以当时最佳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来达到令人非常满意效果。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成功,前苏联早期建设、日本、西德战后重建的成功,都可以从以上理论中得到较好的解释。当以上条件得不到满足时,计划体制的缺陷就会凸现出来。除了以上所谈的弱点外,计划体制下技术进步缓慢、产品及产业行业升级换代缓慢也是其突出的弱点。
第二类调控模式是市场体制,即市场机制下以“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企业的行为,决定着产业的演化方向和经济布局的态势。市场体制在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时也有很突出的优缺点。
从优点方面来说,它能以利益激励人们的内在积极性,在竞争压力下,不断促进技术和产业的进步与更新换代,生产要素和资源在行业部门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在布局上,它能促使人们选择合理的区位,以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的个人和社会收益,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与最佳规模结构的区域经济体系,并能随着社会技术、产业进步的要求而自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
市场体制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产权的分散性导致了资源配置决策的分散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以散乱的小企业形式杂乱无章地堆积在现实经济效益最大的地区,既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调控不当时,其无序性的恶性竞争往往会对资源及其他公共财富形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同时,市场制度是以个人利益大小作为激励与抑制的,而社会公共利益去被忽略。当制度本身难以将社会公益利益“内在化”时,经济的发展往往以沉重的、甚至得不偿失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丧失为代价。矿产、水、土地等资源的破坏即是其中一例。另外,环境保护、国际建设、社会正义、公平等,都难以与市场机制内在的协调起来。同时,市场制度本身也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如信息的对称与充分占有,低交易费用,充分但恰当的竞争等。当以上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市场失效”现象。
除了以上两类调控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影响到对其的选择外,“产业——地区调控模式”的选择还受其调控的主体利益目标制约。这些目标可分为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环境效益目标。
A.经济效益目标。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首先包含着对经济效益目标的追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经济效益目标又可分为两大类:可见的即期性经济效益目标,隐含的远期性经济效益目标。前一类目标指的是政府利税收入、企业利润等。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沿海及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对这类目标的实现是益处多多。后一类目标指的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行业、区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私人及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而难以起步、发展和兴旺起来。这些原因包括国外相关产业的竞争过于严酷,使得国内相关产业抵挡不住国外的竞争而难以起步;企业领导人管理经验的不足、或体制未予理顺导致投资机会的丧失;以及区域内投资“软”“硬”环境的欠缺与不足等。
B.社会效益目标。产业发展与经济布局还涉及大量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目标。它包括财富的公平分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及国家统一等。发展什么产业、布局什么区域对这些目标的实现是有着不同影响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包含有相当多的公平分配与社会稳定方面的意义;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国防安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经济布局方面来说,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沿海地区投资的即期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内地。而内地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远期经济效益却较高。这是因为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对缩小区域间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意义重大,而且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及国家统一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落后地区大部分都在我国的内地,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因而不仅有相当大的国防空间,而且经济的发展对于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目标的实现。
C.生态效益目标。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异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产业在“三废”性质、排出量大小、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从经济布局方面来看,不同类型的地区经济发展,在对污染的社会敏感程度、环境敏感程度、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小及治理的难易程度、治理能力大小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差异。
现实中,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环境效益目标三者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较低;而资本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却相反。从经济布局角度来看,沿海及其他先进地区经济效益较好,社会效益却较低。从调控机制角度来看,不同的调控机制所侧重的效益目标是不同的。市场机制下主体关心直接即期经济效益的大小,其行为取向是以利益的高低为基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很少在其考虑之列。比较而言,政府对后两类效益就重视得多。这是由于相对于政府角度,本地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样,搞好与否,自身是其结果直接受益(害)者(官员的升迁、舆论的压力、环境污染社会安定方面的感受等)。同时,政府由于所处的位置决定其更能从宏观的、全局的、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行为本身对经济运行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因而,宏观调控不仅应包含对经济运行因子的调控,还应包括对政府行为本身的规范和调控。鉴于以上原因,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与计划(宏观)外部调控的结合就是必然的了。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间接调控为主,辅以尽量小的、必要的行政干预作为产业协调模式是现实的要求。
二
从企业运营角度考察,企业行为受两大力量的制约,一是市场力量,表现为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二是行政权力的制约,表现为对企业运营的直接干预和企业运营环境的作用。目前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是,行政权力在其应该作用的范围和力度方面仍无明确的界限划分。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我们所选择的宏观(计划)干预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调控机制,一定要首先规范好宏观干预的角度、作用范围、力度大小。抓住这个关键,才真正能够选择好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现实的调控机制,达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全面丰收的目标。
规范政府角色。任务是整个“产业——地区协调模式”关键环节。首先是确定行政权力直接干预的范围与内容。在我国,传统体制下的行政权力对企业的运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至今它仍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不同的是今后它将更多的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附以行政命令的配合。它在以下方面仍应起着作用:第一,具有很高的外部效益、天然垄断性行业、公共产品、非价值品部门,如国防、交通通讯、水利、供电、能源、水土保持、高科技产业等方面,政府仍将扮演着主要投资人和管理者的角色。这些项目的区位选择,将根据国内外政治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来确定。第二,在涉及地区间利益的项目时,上级政府负有协调、组织、制止、引导等方面的责任。如灌溉、防洪、高污染项目、道路等级走向等方面。第三,通过制定发布技术标准、行业规划的形式,指导、规范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其他方面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应逐步地、完全地退出。给企业一个规范的、宽松的市场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政府的行为有所约束。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下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在目前的形势下,附以必要的行政命令来约束地方保护主义,以打破人为的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独立进行决策。
其次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控。在我国,企业经营环境通常被称为投资与经营的“软”环境。它包括企业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规范企业行为的各种政策所构成的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外部条件,它直接影响到投资风险、交易成本,是投资前可行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治安状况优劣与否。而这又和地区的失业率高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否相联系。因而,除了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失业率是搞好社会治安的一个更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又涉及到吸引投资和如何处理不景气行业、不景气地区的现有企业问题。应该认识到,我国现有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仅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单位,而且是一个担负社会安定功能的社会组织。因而,仅仅以利润大小为标准,而坐视众多传统产业企业的破产,将破产单位人员向社会一抛了事,将带来社会治安恶化甚至动乱的严重后果。所以,应慎重对待此类企业的破产问题。
(2)社会风气状况。社会道德感降低所导致的欺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信任感下降,使得由于交易成本剧增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与经营风险。另外,政府部门拖拉扯皮、不负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及行贿受贿等,都增加了企业的投资与经营成本。首先必须明白根本的症结是转型期社会失范、精英阶层的表率作用弱化而导致的荣誉感下降乃至丧失;社会基层组织结构松懈导致社会约束控制力下降;舆论引导失误;法制建设方面立法失误、执政不力、徇私枉法等一系列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强化群众监督作为一切的前提下,花大力气整肃党风政风,宣传方面弘扬正气、打击歪风、立法执法方面加强对破坏社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当务之急。
(3)法律制度环境。法制建设的完善与否对投资者、尤其是外资吸引力差别极大。它能够使现实的投资者得到稳定的利润预期,而在该行业或地区的投资行为长期化,并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就近期来看,立法、执法的重点应放在增大可操作性、易监督性方面,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与信誉。为规范及引导企业行为所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必须根据本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既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达到制定法规政策的根本目的,既综合效益最大的目标。
三
1.注意宏观调控方式可操作性问题
政府行为主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而政府行为产生的主要依据是由于市场机制对公共目标的忽略,使得单纯在市场机制运行下的经济增长往往会造成对公共利益的损害。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三者难以比较,同时对后二者的过分强调会造成对经济效益的过分牺牲,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难免带有个人倾向,使得方针政策、法规在执行中发生偏移,达不到其制定时的初衷,从而影响宏观调控方式的发挥。
解决以上矛盾的办法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制定在一定时期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产业时,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的权重,使得三者在制定政策法规、项目投资、现存企业调控方向等不同方案时,具有可比性。这就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及其他因素的干扰,选出最佳方案。
2.现存低经济效益企业的调控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复建设,及后来财政分灶吃饭的影响,在许多地区仍有大量低经济效益的企业存在。如何对待这些企业,即对哪类产业企业仍需进行扶持,哪些产业限制、淘汰,是选择产业调控模式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制定调控立案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制定相对应于经济效益的权重后,不同方案就具有了可比性,但具体操作时对其具体内容仍有不同看法,特别是社会效益方面,仍存在某些理论方面的困惑。如劳动力就业问题,应不应该对一些经济效益差,但可以吸收大量多余劳动力的企业给予制定权重方面以及制定其他政策方面的倾斜,多大程度的倾斜,是现实中经常的遇到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根本大计,对我国人口众多,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要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经济、国防等目标不同,制定不同的就业警戒线,对超过警戒线的多余人员,就必须予以安置,其中,对于困难企业的职工,本应本着以下准则予以处理:a.对于经济效益亏损,环境效益为负的企业;不仅亏损,且浪费资源严重的企业,应停产或破产;企业人员下岗后,予以重新安置。b.能够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且环境、资源方面无不良影响的企业,尽管经济效益很低,但在没有找到更高经济效益的就业途径以前,仍然有维持其生存的必要。
以上原则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在人口众多,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劳动的功能就不仅是财富的生产与创造,它还能够避免失业人群谋生无望和无序化所带来的社会动乱风险,以及长期失业所导致的劳动技能、习惯的丧失的代价。所以,低经济效益企业的存在,客观上发挥着“救济性劳动”及社会约束、教育的功能。只是对执行这些功能的形式要在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准则下加以筛选,而不要拘泥于是直接性的救济发放、现有企业或其他形式。以此为依据,对低经济效益的现有企业的处理意见是:对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甚至很严重而又难以治理的企业,就算有一定(甚至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经过论证后,也必须予以关停;对那些生产过程中对国家宝贵的资源消耗、破坏过多的企业,也必须予以关停;对那些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尽管对财政收入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一些影响,但仍然应允它们的存在;对那些在形成社会资本方面有助益,但即期经济效益不高的项目或企业,则应给予相应的资金及政策持持。它可以在公平分配、启动消费和长期资本形成三个方面得到相应的收效。
收稿日期:2000-04-20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