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中国保险市场的对策研究

开放中国保险市场的对策研究

王艳[1]2014年在《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保险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创新性,以及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关系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以及能否给金融市场与社会民生稳定提供高可靠性、高质量的保险服务,进而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政府、行业协会及保险公司自身的共同努力,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保险公司的效能快速提升,中国的保险业市场也实现了大发展。但是,中国保险公司在制度层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制度变迁与创新仍然存在障碍,严重制约了中国保险公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视角定位与规划中国保险公司的发展,帮助保险公司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其做大做强、融入全球市场、保障社会的本质功能是目前金融市场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保险学、企业创新等理论为基石,以中国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现状,研究我国保险公司的制度变迁与创新问题,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从实践上说,有助于提升制度创新的质量与速度,充分发挥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功能;通过对制度创新的设计,有助于实现其良性的制度变迁,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保险产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理论上说,构建了符合中国保险公司特殊性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以指导未来保险公司的制度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保险学理论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是文献综述,对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的已有文献进行了评述,为本文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再次,对于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是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对保险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与企业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指出其与本文研究的密切相关性。第叁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首先,剖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动因,论证了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是其制度变迁最根本的动力。其次,分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过程。再次,剖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微观与宏观绩效。最后,揭示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逻辑关系。第四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历程与现状。首先,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历程分为了建国前的阶段、恢复发展和改造阶段(1949-1958)、停滞阶段(1959-1979)、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阶段(1978-1991)、快速变迁阶段(1992年-2001年)、入世后的阶段(2002年至今),对每个阶段取得的特点及总体变迁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法人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机制及诚信制度四个方面剖析了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剖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外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包括法制建设滞后、外部监管机构不完善、保险市场不健全、外部非正式制度缺失。第五章是国外保险公司制度借鉴及启示。该部分分别从保险法制、保险监管模式、保险监管内容、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国外保险公司的制度进行了介绍,并得出一些对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有益的启示。第六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架构设计。该部分对中国保险公司的制度进行了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将制度分为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对两种类型的制度分别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进行了设计。第七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对策。首先,分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短期与中长期目标。其次,从创新主体的角度,指出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目标实现的路径。最后,提出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对策、诚信制度创新对策、保险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及营销制度创新对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策、外部监管制度创新对策。

陈京京[2]2012年在《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项目。保险服务贸易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叁大支柱之一,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对保险业的承诺是要有步骤的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开放保险市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经营同中国国内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这就给中国的保险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的保险市场对外已经实现全面开放,是中国金融产业中最先实施全面对外开放的领域。然而,中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阶段,缺乏与国际成熟保险公司竞争的实力。因此,认清中国现阶段保险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究如何提高中国保险服务业的竞争力,对提高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领域的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贸易以及保险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成果;然后从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保险、服务贸易、保险服务贸易及竞争力的含义;接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印度等国家的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多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出发,对影响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得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优劣所在;最终基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提高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王丹华[3]2013年在《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叁大支柱之一,因其所具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保险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平台,也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但是,我们也看到,保险业也属于高风险的行业,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来自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行业的风险传导等等因素都会使保险业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保险业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保险市场主体的自由交易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本文是想借助于制度变迁理论等现代经济理论,借鉴发达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研究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变迁道路,并根据实际研究结果提出完善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通过对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变迁主要采取的是强制性制度创新与渐进式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体制实现了保险业的统筹发展,保证了制度的执行力;而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模式也使保险业的制度改革始终是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进行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通过对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认识到了保险监管制度的变迁源于制度的不均衡性,当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不相适应时必然就会出现制度的变迁。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变迁过程是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供求的不均衡。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保险监管制度变迁的分析,得出了发达国家保险监管制度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保险监管目标的逐渐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逐渐加强、总体监管理念的逐渐成熟和保险监管国际合作的逐渐加深充分体现了国际保险监管的总体发展方向,也为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中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实际和国际保险监管发展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构建完善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要从保险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在正确处理好监管与市场、监管与创新、监管与服务叁种关系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明确的监管目标和思路,完善保险监管体系,并最终实现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讲,针对目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给出了完善现有保险监管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分别是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完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周延[4]2007年在《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强劲增张势头,保费年均增长率近30%,近五年保险业总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也高达35%。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成长引起了世界各国保险业的高度关注,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正在迅速崛起。但是,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竞争极不充分,整体经营绩效低下,无序、恶性竞争屡禁不止,严重削弱了保险业整体竞争力。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带着对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深深忧虑和极度关切,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的分析框架,以市场结构的规范研究为起点,对中国保险产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探求导致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动态变迁、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绩效低下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便为优化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市场结构作为循环的逻辑起点固然重要,它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但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的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绩效的低下,又决定了我国保险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短时间内不会骤然改变,其将会随着全球金融保险业的跨国并购、金融“航母”的不断涌现而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具有双重效应,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中国保险业国情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然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保险市场正处在强劲动态演化之中,中国保险业的长期目标模式应为大中小公司共生、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是,这种演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无法顺利实现,需佐以合理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中国保险产业组织政策应随产业组织动态变迁的进程作同步调整,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匹配与均衡。论文最后指出了中国保险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调整方向。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既可以为保险公司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为中国政府制定保险产业组织政策,把握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论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实证检验我国原保险市场内各产业主体之间的关系。论文将产业组织理论和保险学理论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一种理论上的补充和丰富,以期建立符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分析预测保险市场发展趋向的基本方法。论文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创新:一是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适应性,但其市场效果是双重的。应扬其利,抑其弊,这关乎中国保险业发展之大局。与现有文献更注重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之弊端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二是首次结合我国新《企业破产法》,阐述我国现行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并就完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科学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方案。叁是提出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中国保险业现实,根据保险业发展实际状况,从动态角度、分层次定位的主导思想,并阐述了这种主导思想定位之原因。与目前学界关于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非寡头垄断即垄断竞争的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相比,具有现实性,亦有创新性。论文在综述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保险市场进行界定,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保险市场仅指直接保险市场,不包括再保险市场和保险中介市场。全文共有六章,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进行规范和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从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出发,通过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进行考察,将影响市场结构的各种因素,如市场集中度、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进入与退出壁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技术创新以及制度约束等作为函数的自变量,将市场结构作为因变量,通过函数表达式,构建分析保险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初步判断,即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第二章通过对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市场的进退壁垒和产品服务差异化水平、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衡量市场结构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中国保险市场的寡头垄断性质,以验证第一章的结论,并阐述了其形成原因。第二部分即第叁章,本部分分析了中国保险产业的几种主要市场行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扭曲和价格战,保险产品、服务的同构现象严重以及保险市场创新动力不足、速度缓慢等,从深层次原因分析来看,可以说均缘于有效竞争不足,而有效竞争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所以,市场结构对我国保险市场行为产生了严重影响,反过来,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又进一步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如何规范市场行为,本部分提出了放松费率管制、推动费率市场化改革;实施保险产品差异化战略以及突破保险创新瓶颈的相关措施,但最根本、有力的措施还在于优化保险业市场结构,调整保险产业政策。第叁部分即第四章,主要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本章从考量市场绩效的主要财务指标着手,综合考察我国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后,发现中国保险业整体获利能力低下。继而以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我国主要产、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出DEA的相对有效性与保险公司的规模、经营时间及其所占市场份额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是,本章在以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五家时间序列样本空间较大的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与其经营绩效正相关,这似乎符合贝恩的“结构—绩效”理论,也与DEA分析结果一致。然而,对这一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或产生的原因,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因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高市场份额占有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并非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其市场集中度无法通过统计检验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巨大的规模并非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累积转化而来的。即中国保险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缘于行政政策因素,而非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其规模经济效益是低水平的,无法与国际保险巨头相媲美。因此,提高市场绩效的根本措施同样也在于优化市场结构,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首先指出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目标模式的选择,继而指出优化市场结构、调整保险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先决条件。通过以上规范和实证两方面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优化保险市场结构,调整保险产业政策是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的重要举措。但是,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中国保险业现实,从动态角度、分层次定位,即短期目标模式应为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存的动态网络型市场结构;长期目标模式应为大中小公司共生、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而短期目标模式向长期目标模式的迈进,需佐以合理、有效的保险产业组织政策,并且保险产业组织政策作为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应随保险产业组织变迁的进程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如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坚持集团化和专业化并重的原则实现保险产业规模经济,鼓励中小保险公司走专业化道路;统筹空间布局,促进中国保险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调整监管思路,改变监管重点,建立多层次保险监管体系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张大龙[5]2010年在《中国商业保险深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商业保险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保险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在金融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行业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增长速度不稳定、结构不平衡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即中国面临着商业保险深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商业保险行业在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保险结构、提高保险效率,实现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要求保险业充分发挥其自身功能,保障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作为广义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深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一个包括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在内的分析框架,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当前保险深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国外保险深化的过程之中寻找有益启示,从而获得破解问题的对策。首先,本文提出了保险深化的研究范畴,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商业保险深化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商业保险深化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保险深化是指通过放开对保险业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不断推进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以有效的监管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运行,实现保险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因此,它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涵:保险深化的手段是放开对保险业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但保险深化并非简单的保险自由化,有效的行业监管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保险深化的过程是从保险抑制走向保险深化,这一过程应该也必然是渐进的;保险深化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保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保险行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本文提出,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保险法律和监管制度,保险机构的产权制度,以及其他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保险观念)等构成的保险制度体系,是保险深化的决定因素。中国保险深化的过程,是由保险制度变迁决定的,因此中国商业保险深化之中面临的问题,也可以从制度因素进行解析。其次,本文对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保险深化的制度模式进行了考察,从中总结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有益的启示。第叁,本文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我国商业保险深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本文回顾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历程,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商业保险的总量、结构、效率等方面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商业保险在总量增长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保险效率仍然不高,从而反映出我国尚处于保险深化的发展阶段,还面临着一系列有待提高和改进的课题。对我国商业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商业保险深化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增加就业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体现出推进商业保险深化的重要意义。第四,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的制度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重要结论:我国保险制度变迁的动因是政府和企业各自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保险制度变迁的机理是企业按照政府对产权制度的界定来制定反应策略,政府则通过多回合的博弈来掌握企业的行为特征,并参考企业反映策略制定新的产权制度,从而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并实现多种产权形式的效用最大化;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表现为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断博弈,企业自下而上提出要求,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动来实现制度变迁。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体现出了国有产权渐次退出,其他产权形式不断扩大的特征。第五,本文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保险制度变迁对保险深化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商业保险深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的基本原因。最后,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对如何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商业保险深化提出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险深化范畴,在基础理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本文在商业保险基础理论、金融结构与金融深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险深化理论,包括保险深化的内涵界定、商业保险深化的决定因素两个方面。第二,综合使用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商业保险深化的历程、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揭示中国商业保险深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在指标的选用和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叁,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商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从制度变迁视角对中国商业保险深化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解析,对保险制度变迁基本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存在不足:在论文框架之外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如商业保险的国际业务与监管、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商业保险市场创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本文限于研究视角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不足将作为笔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白哲[6]2017年在《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研究》文中指出保险业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重要的分支,近年来关于金融产业安全的研究过程中,通常将证券业、银行业以及资本市场等作为研究重点,对保险产业安全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在保险产业的安全体系中,产业资金运用安全是核心问题,这是由于保险业资金运用安全既涉及保险业自身安全,也涉及社会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管理及资金运用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保险产业的资金运用,通过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全面剖析,提出资金运用的本质规律和监管要求,探求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探讨加快监管方式的转变,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结合产业安全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保险产业资金安全的概念,界定内涵和外延,建立了评价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的基本体系。本研究以经济学视角,通过对保险业资金运用安全现状的讨论,既分析了其所面临的资金运用政策开放,保险业务偏离,产业经济的不确定性,各类风险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等方面的挑战,也洞悉了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降低,结构存在失衡,资金管理机构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利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予以估证,再结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维护保险业资金运用安全经验基础上,构建了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预警系统,并促进了我们维护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释了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选题提出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梳理了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释了本论文研究的对象、界定了基本概念。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建立在产业安全理论和金融监管与金融产业安全等理论基础上,并分析了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的中国范式,最后梳理了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国际国内文献,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评述。第叁章分析了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重点研究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历史发展与经验、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现状、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主要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难题。第四章探讨、分析和建构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机制问题。重点研究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方式、风险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与特征。第五章在VaR系统的基础上,全面论述并实证分析了保险业风险管理及资金安全运用;以及投资安全及风险度量,以及保险业最优资金分配和监管经验。第六章研究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国际经验。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在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主要模式、主要特点和政府管理进行了分析。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发等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主要做法中国化路径进行研究。第七章对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从保险资金运用率、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和保险资金运用盈利率角度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风险评价,对保险产业风险预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风险管理和资金监管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中国保险产业风险评价模型与保险资金运用安全系统。第八章从制度建设层面对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政府监管、法律法规监管和市场体制等层面对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进行宏观和微观设计。本文从产业安全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对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安全研究,系统研究了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的安全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的实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经验借鉴。

梁戈[7]2001年在《开放中国保险市场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类号_密级__Upe D 江西财经大学 学 位 论 文 题名和副题名”上二二 二二上上二二二土二二二L上二二二二一_

沈琳[8]2006年在《中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保险市场上,保险资金投资运作和保险展业并驾齐驱、共同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并且保险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收益的主要支柱。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渠道狭窄,我国保险公司资金收益水平低。我国保险行业中存在着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而保险资金投资运作收益日趋下降这一严重矛盾,这将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近几年,尽管国内投资渠道得到了拓宽,但对于保险资金投资需求来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国保险资金投资运作成为保险业界首要问题。在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快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进一步拓宽保险投资运用的方式,此外还要加强保险资金运作的监管,完善风险和法律监管体系,做好投资运用专业化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及提高资金收益率,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事业的发展。

景丽英[9]2006年在《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研究》文中提出从中国入世四年多时间保险市场的发展上看,外资保险机构给中国保险企业带来的威胁并没有像入世前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严重,尽管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先进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分享了一部分中国保险市场份额,但短时期内不足以构成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威胁。不过,从长远看,民族保险业要想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不仅要在产品、服务、电脑技术和信息管理处理系统上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要在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包括:承保能力、创新能力和偿付能力)上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研究保险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对保险公司的战略发展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一,创新能力是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的手段。自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比特(J.A.Schumpeter)1911年在其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特别是C.Freeman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以后十多年时间里,各国学者积极探索、耕耘,出版了大量专着和学术文章,但大量工作是在国家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行业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尚缺乏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亚系统核心之一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创新研究。因此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家创新系统作用的内涵和本质,就必须在4类创新主体(企业和政府、大学和科研部门、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上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量化分解。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亚系统,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有价值。首先,保险公司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建立和实施保险公司创新系统的基础。由于公司历史成因、社会环境、经济基础等的不平衡性,不同保险公司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保险公司创新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评价保险公司创新能力是建立高效的保险公司创新系统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公司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其次,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检测保险公司创新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测器。通过

邓志清[10]2007年在《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随着2004年中国寿险业放开对外资寿险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中国寿险市场入世后的叁年过渡期结束,在中国金融业中率先进入了全面国际化的进程。但什么是国际化、中国寿险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理论界和企业界众说纷纭。本文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准则和国际经验的研究总结,结合对中国寿险市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分析,确定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战略对策选择。企业国际化理论从微观上看分为叁类,研究企业直接投资行为的直接投资理论,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和以企业国际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阶段论。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化理论发展过程,结合中国寿险业的实际,确定了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国际化的路径和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全文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及结构作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企业国际化理论。对国外的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简评。第叁章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通过对国际上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吸收,结合中国寿险业的实际,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即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将遵循内向型国际化为基础,外向型国际化为目标的路径,在此路径下进一步明确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测量指标,并根据测量指标分析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第四章中国寿险市场开放分析。通过对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的历程、现状、绩效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寿险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第五章中国保险监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结合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寿险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保险监管国际化的对策。第六章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第七章案例分析,对国际着名保险企业友邦和香港汇丰的经营特点进行分析以为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借鉴。第八章为结论部分。本文以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及相应对策为研究对象,主要创新点有:1)明确了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内涵与路径尽管“国际化”是近几十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但其定义却各说各家,并没有权威的统一的概念,笔者在研究各种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本文所确认的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内涵是指中国寿险企业从封闭的市场通过开放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以市场开放为前提,以体制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测量标准。2)提出了市场对内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的市场开放原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幼稚行业在开放过程中往往由于忙于兑现入世的承诺容易犯对外开放大于对内开放的错误。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国内行业因发展竞争都不充分而错失良机,给予国外资本控制市场的机会。结合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的实践总结,本文认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寿险市场,市场开放不是单纯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也不是市场开放的结束,而只是深度开放的起步,在促进国内行业的发展水平、应对外资的挑战方面,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3)提出了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中国寿险企业的内向型国际化包括环境的国际化和企业本身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环境因素的国际化中最为重要的是市场开放和市场监管的国际化;寿险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则包括: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遵循寿险业以新业务内涵价值为经营导向的铁律;以大金融的视野培育国内寿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化标准的监管体系;建立强大的销售体系;完善企业风险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 王艳. 吉林大学. 2014

[2]. 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陈京京. 黑龙江大学. 2012

[3]. 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变迁研究[D]. 王丹华. 吉林大学. 2013

[4]. 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 周延. 山东大学. 2007

[5]. 中国商业保险深化研究[D]. 张大龙. 吉林大学. 2010

[6]. 中国保险产业资金运用安全研究[D]. 白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7]. 开放中国保险市场的对策研究[D]. 梁戈. 江西财经大学. 2001

[8]. 中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研究[D]. 沈琳. 苏州大学. 2006

[9].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研究[D]. 景丽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10]. 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研究[D]. 邓志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开放中国保险市场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