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思想建设历程与媒介作用_政治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思想建设历程与媒介作用_政治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与媒体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三十年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08)06-004-(7)

研究“改革开放与媒体的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重点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媒体发生的变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些问题。

一、探讨意识形态建设历程的方法论

之所以要从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这一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媒体问题,因为媒体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但是,要研究中国30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及经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确立一个研究这个问题的正确的方法论。

1.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这个词,是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在1796年提出来的,指的是一门关于观念的学科,即观念学。可是,特拉西所说的“意识形态”很快就被说成是“虚幻的形而上学”(拿破仑),成为政治斗争中被用来嘲弄对方的武器。因此,在一个时期里,意识形态就被看成是“虚假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所讲的“意识形态”指的就是“青年黑格尔派”那些“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①。但是,这里所讲的“虚假”不能理解为是错误,而是说它是对客观现实的颠倒的反映,如同人在机械照相机中显示的“倒立呈像”。因此,革命的工人阶级的任务,是要把这种被意识形态颠倒了的现实世界再颠倒过来。

研究者们注意到,在1859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是在正面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的,而且是把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重要范畴提出来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式,有政治思想、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其中除了科学等纯粹反映客体而不反映主体利益的社会意识形式之外,其它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组成部分;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它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要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并为它服务。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要为社会存在的发展服务;作为一个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要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作为一个观念上层建筑,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还要为政治上层建筑服务。正是在这样“三重服务”的意义上,我们说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我们在这里讲的,只是其中一些最浅显的道理,但是对于我们探讨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及其经验还是很重要的。

2.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人们作了许多研究,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是对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大家都十分重视。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毫无疑问,应该以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武器。

第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问题包括意识形态发展史及其经验,应该以社会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为依据,并且以实践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而不能仅仅就意识形态研究意识形态。在中国,就是要重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动,从中考察中国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变化的情况。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研究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时,特别要注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情况。与此同时,要重视研究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构成挑战的各种思想文化,以作为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研究的补充和深化。在中国,就是要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怎么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过程中,排除干扰,与时俱进的。

第三,由于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多种形式,研究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及其经验,既要全面考察这种种意识形态形式的发展变化情况,又要以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甚至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形式为重点,来研究整个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政治思想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形式,往往在整个意识形态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就应该以政治思想理论的发展变化为重点,兼顾道德、艺术、法律等意识形态形式的发展情况,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及其主要经验。

第四,由于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分工深化过程中,由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分工以后形成的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群体所“生产”和传播的,因此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时要重视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注意知识分子的状况及其变动走向。

这里,我们就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探讨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及主要经验。

二、30年来中国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这里,我们首先从总体上来考察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意识形态的建设情况及其发展过程。

1.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和进步

考察30年来中国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述,首先要考察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巨变。概括起来说,一是在工作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二是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00多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长到137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长到4100多元;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不到2000万。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和风险,包括物价上涨和政治风波,但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取得了谁也无法否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

2.中国共产党的新觉醒

这一历史性的巨变和进步,是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第一,这一历史性巨变,引发和推动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变化,在中国告别苏联模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了思想理论上伟大的新觉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崭新的意识形态。

第二,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上的新觉醒带动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总是发挥了解放思想、排除干扰、统一思想、指明方向的历史性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和进步,就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因此,研究和讨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意识形态的进程和经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上的新觉醒,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

3.30年来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由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上的新觉醒带动,以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为标志,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四年中国意识形态的最大变化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怎么样正确地对待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势必乱党乱国;“两个凡是”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这一难题。因为,这里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有三个:一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判别这样重大问题的是非得失?二是怎么样来评价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及其理论、政策和口号,包括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三是怎么样既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又维护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这样一个极其深刻的背景下,拨乱反正深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依据。

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着来自右面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挑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同“左”和右这两种错误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清醒地把握拨乱反正的政治方向,不仅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且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军。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十年中国意识形态的最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中,我们党已经初步总结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召开了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在十二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这次党代会要回答一个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根据这样的思考,党的十二大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路线。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总结了我们党长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为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主题。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党中央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创新,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是进行理论综合,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成果,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其重要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指导方针的确立。十二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十二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思想文化领域不能搞精神污染,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决定在1986年9月召开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最大的事情,是发生了1986年底的学潮和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为了吸取这两次事件的教训,在学潮和政治风波发生后,我们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过程中,在思想理论界又出现了把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加以批判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过程中,针对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发表了重要谈话,推动了新的思想解放。这个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中国意识形态的最大变化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过程中,我们先后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在思想理论战线所做的这些重要工作,对于我们在苏东剧变和两极格局终结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力应对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复杂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由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意的现象。1996年10月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研究这一重大的新问题,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确定了从1996年到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继十二届六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制定的第二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新特点新要求。

第四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六年中国意识形态的最大变化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推进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提出了“和谐文化”、“八荣八耻”、“精神家园”、“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概念,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部署,硕果累累。其中,一个最为重大的新进展,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核心,弘扬中华文明的精华,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这个重大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文化,抵制各种错误的和腐朽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30年来我国媒体的发展和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回顾30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历程,面向未来,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转型的背景下,我们的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特别是,我国新闻媒体迅速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30年来我国媒体快速发展的特点

我们研究意识形态问题,不能不研究媒体问题。因为,媒体虽然不是意识形态,只是一种信息传播包括意识形态传播的介质或平台,但是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媒体。人们已经注意到,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媒体同经济一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一是媒体的形式多样化。传统的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类。当然,传统与现代是变化的。记得“文化大革命”前,传统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是新兴媒体,电视普及面很小,是更新的新兴媒体。上一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传播、广泛应用,使得广播、电视也成为传统媒体。与此相联系,还衍生出电子杂志、户外电子广告牌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这几年,移动网络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悄然兴起,大有发展前途。多种多样媒体同时并存,同时传播信息,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二是媒体的覆盖广泛化。尽管出现了媒体多样化发展和新兴媒体迅速崛起的势头,传统媒体受到了许多冲击,发行量明显减少,但是整个媒体的覆盖面却大大扩大。这不仅体现在拥有新媒体的人数在急剧增加,而且表现在传统媒体的品种在大幅度地上升。各种各样媒体已经覆盖了广大国土,覆盖了10多亿人口。事实上,不仅在城市,在乡村,甚至在一些边远地区,都已经为各种媒体所覆盖。凡是由我们的媒体覆盖的地方,党的声音就能进入千家万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进入人们的头脑。

三是媒体的功能全面化。在中国,媒体最初的功能,主要是报道政府的政令和政治活动情况,后来扩充到报道社会新闻。对于我们党来说,创办媒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以动员群众参加革命。长期来,我们党对媒体的定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喉舌”的理解,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理解为是宣传党的主张。改革开放以来,先是认识到党的主张尽管与人民群众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只宣传党的主张,应该发挥“党的喉舌”与“人民的喉舌”这样双重功能;后来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人民的喉舌”,媒体不仅要承担宣传报道的职能,而且应该承担舆论监督的任务,这又是双重的功能。媒体功能日趋全面化,已经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四是媒体传播的信息呈现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同时并存的情况。过去,我们的媒体数量少,主要是党报党刊,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有的媒体比如传播商品信息、健康知识、烹饪技术等内容的媒体,显然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随着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的媒体或者说传播这样信息的媒体将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许多媒体不断发展的娱乐化倾向,也使这个问题显性化了。所以,今天再把新闻工作或传媒工作看作是意识形态工作,就显得简单化了。

五是媒体传播出现了非真实性信息与真实性信息鱼目混珠的情况。过去我们对党报党刊都比较信任,认为它代表的是中央的声音,都是可信的。当然,媒体传播的信息历来都有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经常有一些假新闻在社会上闹得纷纷扬扬。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扁平传递的特点所致,同时也与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有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媒体,发生如此重大的多方面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影响,哪些是消极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2.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清醒地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里讲的是文化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讲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四性”,对于我们深刻和研究媒体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应该很好领会。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现代国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这对于广大干部来讲,尤为重要。

第一,我们要提高认识,与媒体打交道的实质是做群众工作。我们不能把媒体看作是媒体人的媒体,而应该看作是社会的媒体,是联系着有各种各样利益诉求和兴趣爱好的人民群众的媒体。与媒体打交道,是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面对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形式。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就有了做好媒体工作的基础。

第二,我们要关心媒体,与媒体做朋友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许多人都从事过媒体工作,运用笔和纸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同敌人作斗争。他们成为领导干部以后,依然对媒体抱有深厚的感情,经常为媒体出点子、写文章。现在,我们许多年轻干部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仅对媒体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媒体的发展关心不够,而且在内心对媒体有一种莫名的惧怕。因此,我们在干部教育中要把关心媒体,让更多的干部成为媒体的好朋友,作为培训干部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我们要直面媒体,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在媒体发表谈话,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平台。通过媒体做工作,特别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能够与群众直接沟通的媒体,做好群众工作,可以取得比光发文件下指示好千百万倍的效果。而要做到并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学会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而不只是背诵文件。因而,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第四,我们要学会管理媒体,引导媒体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加强媒体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像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所要求的那样: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当然,管理媒体是一门科学,特别是现在,有的媒体是事业单位,有的媒体是产业部门,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但是,也有一些共同之点。首先,要实行依法依律管理,媒体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党的纪律。其次,要讲职业道德,媒体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再次,要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应该看到,现在社会上对于我们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失实报道、八卦新闻、有偿新闻等等,是有意见的。总之,媒体要自律,领导要引导,不能放任直流。

四、进一步发挥媒体作用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做好媒体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呢?

第一,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媒体,应该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同志认真总结我国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并进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基础上,在本世纪初,我们把这一命题作为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科学追求,又包括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振兴中华、赶上时代这一价值追求,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这样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理论创新,是我国30年来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和重点,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和主动权的根本原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媒体应该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媒体,应该坚持不懈地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是“蒙昧”和“野蛮”的对立面。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以“精神文明”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总概念,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时把中华民族精神生活提升到与时代同步前进的高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只是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是要以发展人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到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我们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媒体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为本”,为提高人的素质和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媒体,应该坚持不懈地重在建设,清醒把握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的追求,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不能僵化,不能落后,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因此,我们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始终以清醒的头脑警惕和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始终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和研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政治保证。为此,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大批判开路的“斗争哲学”,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认识问题、学术艺术问题之间的界限,尊重学术艺术发展的规律,尊重知识分子及其劳动成果,提出并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依法管理媒体和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围绕着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媒体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总之,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媒体工作,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以创造性的精神开展工作,一要引导人们确立起“主心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要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弘扬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民族精神;三要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取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人类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

收稿日期:2008-09-29

标签:;  ;  ;  ;  ;  ;  ;  ;  ;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思想建设历程与媒介作用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