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太旧高速公路建设谈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粗放论文,集约论文,增长方式论文,基础设施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往往出现超概算、延工期、质量差、效益不好的现象。因此,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怎样从“粗放”走向“集约”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山西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从省会太原到省界旧关的公路,是山西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是国家和山西省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它全长144公里,其中122公里横跨太行山,穿山越岭,而且经过黄土地带和煤炭采空区,是山西公路建设史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条件最艰苦、工程量最大的建设项目。但是,由于改变了管理组织、施工作业等方式,这条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全线施工进度快,五年工期三年即可完成。二是工程质量全国一流,总合格率为98.2%。三是在施工过程中,一些项目虽然提高了设计和施工标准,但仍保证建设资金不超概算。究其原因,主要是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加强科学管理,实现重点工程管理体制向现代化转变
选配高质量的领导班子。按照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选配懂技术、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德才兼备的同志组成太旧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及中段建设指挥部、武宿立交桥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宣传指挥部等领导班子,对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太旧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工程艰巨等实际情况,他们以时间进程为主线,将投资、质量和工程进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管理、均衡安排,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建设水平,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太旧高速公路中段和武宿立交桥工程进行了全国公开招标,最后由17个优秀施工单位中标。这样大规模地面向全国招标,在山西尚属首次。
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太旧高速公路和武宿立交桥工程先后成立了7个监理部,组织160 余名高级工程师承担了整个工程的施工监理任务;按照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独立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对太旧高速公路的施工合同、工程造价、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程建设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粗放”走向“集约”,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提高技术起点,选用先进适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在建设太旧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建设者们始终把科学态度和技术创新放在首位。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广大科技人员不断优化设计,有关部门还先后邀请省内外30余名专家进行了5天的考查研究,优化了武宿立交桥、 聂家庄特大桥的设计方案,对深挖高填、半挖半填路段铺筑路面的对策及公路路线通过采空区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科学论证;选用了一大批先进的大中型路面施工设备,充分发挥机械施工的优势,并采用大兵团作战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现施工队伍向专业化转变
先进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和方法,要求有素质优良的施工队伍来加以运用。为了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指挥部在工程前期通过请专家、办夜校,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并在工地上展开了大学习、大练兵活动;同时,还邀请了北京市公路局、交通部一局二公司、天津市政公司、河北公路局等四个有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经验的队伍参加太旧高速公路建设会战,开展“传、帮、带”活动。省内各施工单位结合实际,取长补短,在很短的时间内理顺了各种关系,解决了许多难题,使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使山西各施工队伍的机械施工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为太旧高速公路高速优质地建成奠定了基础。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建设者的思想作风向奉献型转变
在建设太旧高速公路时期,建设者们高扬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山西省交通厅党组把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等重要论述汇编成册,开展了“争当太旧功臣”的活动,并在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上开展了抓质量、抓管理、反浪费、堵漏洞活动,及时解决一些职工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推动下,太旧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勇于拚搏的动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