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发展:多学科视角--就业趋势与研究生教育发展_研究生论文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发展:多学科视角--就业趋势与研究生教育发展_研究生论文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发展:多学科的视野——就学就业趋向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视野论文,多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语: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注:本组笔谈由《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委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丁小浩教授策划,谨向丁小浩教授以及应邀撰文的专家学者致谢!各笔谈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工作单位的意见。)

在毕业后的趋向方面,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及其战略性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分析毕业生的就学就业趋向,改进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改进和完善国家的办学就业政策,以期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就业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使用的良性循环。

在劳动力市场上,本科毕业生感觉到自己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经常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1982~1991年这10年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好。1992年后,随着毕业的高学历人才的增多,硕士毕业生逐渐显示出就业优势,特别是获得MBA等应用性学位的毕业生培养出来以后,企业开始对这样的人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0年以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尤其是从国外大学获得学位归来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人才市场上40.9%的单位最希望录用硕士和博士。这种情况下,本科毕业生感到有些失落。二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高科技的重视,加速了社会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某些用人单位不看使用目的,盲目追求高学位人才,这种偏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的就业困难。三是本科生的某些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造成就业困难,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求学选择。四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户籍有限,高学历更有利于留在大城市。本科毕业生的大城市就业情结,使其就学趋向越来越浓,影响了及时就业。

由于就业相对困难,近些年,就学趋向成了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主流趋向。从2003年和2004年一些重点大学个案比较分析,2003年具有就学趋向的本科毕业生占其总量的64.20%,具有就学趋向的毕业研究生占其总量的27.73%;2004年具有就学趋向的本科毕业生占其总量的63.90%,具有就学趋向的毕业研究生占其总量的19.76%。就学科类别看稍有差别。以2004年春季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的状况为例,具有就学趋向的理科本科毕业生平均占其总量的78.92%,部分学科达到90%以上;具有就学趋向的文科、社会科学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占其总量的49.83%,部分学科达到66.67%;工科、农科等学科的本科毕业生的就学趋向比例相对低一些,但也在逐年提高。这些情况反映出就学趋向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主流趋向。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之后,高等院校开始贯彻“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在研究生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2000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达到40多万人。当年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招生数比1999年增长39.37%。在校研究生规模净增6.77万人,达到30.12万人。经过四年,到2003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65.1万人,比1999年增长2.78倍。五年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增长近30%。

以学术性人才为目标进行培养的本科生,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学术性发展阶梯中,处于一个基础性的过渡阶段,继续深造是必然趋势;以非学术性人才为目标进行培养的本科生,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虽然实际操作训练较多,但由于就业对高学历需求的增长,也使本科毕业生继续求学的动机增强。就学成了必然需求。所以,扩大就学途径和规模应是国家对本科毕业生的重要政策。近些年,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高速增长,就顺应了这种趋势。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就业趋向历来是毕业研究生的主流趋向。仅从2003年和2004年一些重点大学个案比较分析,2003年具有就业趋向的毕业研究生占其总量的55.32%,而具有就业趋向的本科毕业生占其总量的22.57%,不就学、不就业的本科生占13.19%,研究生占16.78%;2004年具有就业趋向的毕业研究生占其总量的58.14%,而本科毕业生占其总量的25.23%,不就学、不就业的本科生占10.86%,研究生占21.72%。就学科类别看也稍有差别。以2004年春季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的状况为例,具有就业趋向的理科毕业研究生平均占其总量的44.63%,部分学科达到68%以上;具有就业趋向的的文科、社会科学的毕业研究生平均占其总量的63.44%,部分学科达到77%以上;工科、农科等学科的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趋向比例相对更高一些。这些情况反映出,就业趋向是毕业研究生的主流趋向。

在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研究生也经常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其原因有四。一是某些毕业研究生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以至于脱离实际,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差较远,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如某些研究生要求平均月工资税后6000元、8000元等,用人单位感到为难。二是某些研究生对工作地域要求苛刻,许多研究生想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如果不行就再等机会,宁可不要正常就业派遣、不要户口,也选择在北京等大城市“打工”。三是专业较偏,适用面窄,缺乏用人单位。如某些学科的学说史专业、理论性强操作性弱的专业、需求定位不准的专业等。这些领域的研究生不得不降低要求或改行,牺牲专业以求就业。四是一些应用型的热门专业办得过多、过滥,数量虽然较多,但质量问题严重,不合乎需要。一时供过于求,造成就业困难。

除了寻求国内外途径,少数硕士毕业考博士、博士再作博士后研究以外,多数毕业研究生必须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就业。找不到工作就利用国家允许毕业研究生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的政策进行缓冲,直到能求学或找到工作为止。就业是毕业研究生的必然需求,尤其对博士研究生是根本趋向。从上述就业难的原因来看,应对现有的就业困难进行分析。其原因究竟是学生就业要求太高,还是知识能力过窄,或是专业设置不当。若是学生态度问题,就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若是能力结构问题,就应改善教学方式。若是专业设置问题,就应从战略上及时进行调整。

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是通过满足政府需求间接地满足社会需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更多地直接满足社会需求,政府的作用也是在帮助高校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再要“关门”办专业,与社会需求变化脱节,专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毕业研究生就业困难,只是从一方面暴露出专业设置问题。将来设置新的研究生专业,必须首先考虑就业问题。在设置专业时就要明确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没有长远的社会需求、没有就业方向、没有学术带头人、没有办学条件(资金保证、师资队伍等),就不要设置新的专业。就业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和战略性要素。

在研究生招生时就应当考虑就业问题。就业机会多的专业应多招生,就业机会少的专业应少招生。长期找不到用人单位,或长期绝大多数毕业生改行就业,就得减少招生或者停止招生,或者提高专业的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由于竞争,在就业时经常出现毕业生更换专业去就业,这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一个专业每年都有70%的毕业生属于非专业性就业,长期如此,那么,专业自身就有问题了:一是此专业已经基本失去社会需求,毕业生必须转换专业去就业;二是此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落后,毕业生总体素质不适应竞争环境,常常在专业性就业竞争中被淘汰,不得不转向非专业性就业。如果确属上述问题,这类专业或者择机关停并转,或者加强专业建设,提高质量。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应作为专业建设指标之一进行考核评估。

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失去了指导意义。培养目标除了概括性陈述以外,还应当有具体培养目标。即本专业具体的就业趋向是什么,为哪些就业目标服务。有了具体的趋向,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才切实可依,才可以有根据地调整结构,训练技能。有的专业发展前景朦胧一片,不知道这个专业具体培养什么人,总之是开设了许多课;至于这些课组合起来,形成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怎样的能力结构,这个结构社会是否欢迎,没有仔细关注和研究。惯性主宰了发展,专业失去了就业约束。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就业趋向的专业,必须进行调整。否则,毕业研究生因“专业不对口”而引起的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即使有了适合就业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研究生还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有明确的理解。就业洽谈失败,有时并不在于缺乏适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缺乏适用的择业知识和择业能力,缺乏必要的就业理念与合理的就业沟通态度及技巧。例如,对就业市场状态的理解、对择业岗位结构的分析、当前竞争的重点、必要的求职文件的设计、面试问题的预估、服饰与礼仪等,都需要有事先的准备。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研究生的专业训练,却不太重视研究生的就业训练。如同产品很好却没有很好的营销方法一样,影响了产品顺利地进入使用领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有目的、有系统地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教育,应专门设置就业指导课,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就开始指导和训练,系统地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近些年,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以就学为主流趋向,毕业研究生以就业为主流趋向。无论对这种趋向如何看待,都反映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状态,国家对此应有相应的办学和就业政策予以指导和引导。

其一,应该坚持按培养目标、培养能力进行分类培养和分类规范。社会需求的人才,不考虑技术性的差别,主要分为两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即使是复合型人才,也是经学术型或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可以归到两类中的某一类。学术型人才以博士为主,按博士研究生的规格进行培养。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谋求学术发展的各个层次都是以就学为主流趋向的。所以,要为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学条件。就学层次越高,数量就相对较少。数量少,但要精良,按精英序列进行规划和培养,最后的产出是博士。而博士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从事学术性工作的岗位。应用型人才以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为主,按不同层次的规格进行培养。谋求职业发展的各个层次都以就业为主流趋向。所以,要为上述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条件。这一部分学生总体数量相对较大,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就业主体。对这部分学生,培养的内容应侧重于应用型技能和职业性训练,使其毕业后就能以较高的职业素质很快地进入职业状态。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某些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学术型的毕业生功底不强,功力不够,搞不好学术;而应用型毕业生职业能力弱,搞不好实际工作。这两个方面都是很尴尬的局面。所以,研究生教育必须明确目标、分类培养,才能缓解就业矛盾。

对高等学校需进行分类,按培养能力进行甄别,分为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将博士授予权更多地给予研究型大学。也需按学科进行分类,分为研究性学科和非研究性学科,将博士授予权更多地给予研究性学科。不宜让所有的高校不分能力大小、是否合格,都拼力进入博士授予权单位。政府和行业组织应承担起制定分类规则、设定进入标准、评估培养状态、分类进行指导的责任。

其二,在长远战略上,研究生扩招要依靠非政府力量办高等教育,扩大研究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首先是适应我国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需求是长期的。所以,扩招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但从长远看,现有高校扩招能量有限,政府也无力投资建立更多的高等院校。所以,应在政府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下,鼓励提倡民间非政府力量办高等教育,在有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发展研究生教育。据统计,2003年我国公办高等教育机构801所,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有1202所,后者多出400余所。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平均投资较小,平均规模较小,平均每所学校仅有1100名学生。由民间投资,并从国内外集聚高质量的师资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经过长时期的建设,完全有可能出现规模大、质量高的民办高等教育和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政府要相信民间更有能量、更有能力、更有成效办好高等教育,也有能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要跳出靠政府投资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圈子,重视并鼓励、支持非政府力量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做好这件事情的关键是政府的战略视野、规范能力和调控能力。现有的高水平大学,主要任务不是扩招,而是作为基地,集中力量培养博士研究生,为新兴的大学提供高质量的师资。这是新老大学扩大规模、保证质量的长远途径,同时也是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办法。

其三,国家要有大政策,持久地鼓励和支持毕业研究生到西部、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历史证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基在教育、在农村。近几年,中央相继提出西部发展战略和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性部署。在这个战略下应该扎扎实实做些事情。例如,在研究生就业方面,国家应鼓励和支持毕业研究生到西部、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据有关方面研究,仅全国高校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和达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师资建设目标,就存在近20万博士和硕士缺口。西部和农村缺口更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就业、报酬、职位、职称、户籍、继续受教育等待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创造条件,并形成一种积极的环境,鼓励毕业研究生去振兴西部教育,振兴农村教育。政府应设立专门基金,用于此项战略工程,支持各高等院校利用各种机会,利用每年的假期,不间断地组织研究生到西部、到农村考察,使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西部,了解我国的农村,了解教育对西部、对农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意义。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多有志向的毕业研究生自愿前往就职。在这项工作上,既需要有研究生的远大志向、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更需要有政府切实有效的、持之以恒的鼓励政策。建设、改造、完善西部和农村的教育设施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需要毕业研究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国家有大政策,并这样做了,不但有利于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有利于西部和农村民众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因教育而崛起。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标签:;  ;  ;  ;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发展:多学科视角--就业趋势与研究生教育发展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