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质量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论文,机制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6)0017-0055-09 2014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就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要求加强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试点,就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加强管理与改革评价机制的意见,厘清了一些错误的概念与做法,本文希望就以效果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质量评估的机制进行一些探讨,在微观层面开展课题的案例研究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作为教育教学中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两种活动,在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对于当前中职教育来讲,认识和理解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社会背景,把握住监控与评价的重心和主体,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向、重点是不同的。 (一)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首先必须回答几个最为基本的认识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体现? 正确的质量认识,直接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自身的健康发展。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质量定义,是美国质量管理学会所称的“某种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程度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1]。 就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来讲,其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即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即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而要同时满足这两个层面的需求,必须从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特征和特性着手,注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2.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方式方法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国外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行。如澳大利亚的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体系,就是通过职业技能的等级认证来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其所有课程均经过行业协会注册,因此毕业生可直接取得就业资格。 就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来讲,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一般是教育的投资者与学校共同成为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如澳大利亚TAFE是由政府投资的,其监控与评价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通过技能等级认证来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和雇主,由雇主集团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方的职业培训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由政府重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而发达国家较为典型的中等职业类学校,也是在教育投资方的监管下运行的,加上有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一般都能够切实担负起对教育对象的责任。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其中,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企业监控为评价依据。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动力不足,且我国的技能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无法进行严格、科学的评价和监控,这种考核制度和认证机制尚待完善,因此质量监控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及学校自我监控的核心作用。 (二)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除了采用一般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课题尤其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这一突出特点,将整个研究工作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其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进行。 (三)研究现状与实践 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已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2010年4月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目录,安徽省也不断开展国家改革示范试验学校、省市示范学校的创建评估,逐步开展中职学校年报制度等。从各地中职学校的具体实践来看,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也体现了形式多样、方法多元、手段综合的基本特点。 我国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1999年以来教育部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对全国所有中职学校进行一次水平评估。2003年以来安徽省教育厅开展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估、省级示范职业学校评估,在评估方案中力求体现中职教育的特有规律,反映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并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从目前评估的情况来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国家管理与指导、促使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行开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听课制度 主要是由有关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骨干教师组成听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对青年教师、新聘任教师开展教学评价,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纠正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和习惯,较快地适应岗位,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2.督导制度 一般由学校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要是离退休领导和老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以抽查听课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专家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教学质量往往能有比较中肯切实的评价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其地位较为特殊。学校还实行教师“帮带”,在教师间借鉴学徒制形式,由一个老教师带一名或几名新教师,听课指导与帮教。充分发挥了引导和示范作用、突出督导和监控功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学检查制度 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检查一般在期中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将监控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务处和主管副校长。这是目前各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学校要注重实时监控和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教师的监控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教师和监控评价管理部门关系紧张的局面,使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取得了较好成效。 4.学生评教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也能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这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5.其他质量评价 包括根据上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学校实际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阶段检查等质量评价工作,这一类评价通常采用实践(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学生技能竞赛、教学会考检测等方式进行。学校可以建立“专业指导工作委员会”,由产业行业专家,校外或外校有关学者和本学校负责人组成,自始至终地深度参与和指导着整个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对学校新专业的开设、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授课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实验实训条件、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教材选用与建设等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估,提出宝贵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 二、质量监测和控制系统的构建 质量是相对于培养目标而言的,培养目标不同,其质量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应用性人才,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技术型人才,它不同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质量监控与评估来说,就应该针对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目的,设计不同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而我们在这里所设计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其特点是强调让学校充分发挥自我监控的核心作用,是一套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质量进行自我诊断和预警的系统。 (一)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展开,其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实施和专业考核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现分述如下。 1.专业设置的监控与评价 专业是中职学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因此如何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专业设置本身并不属于教学领域的问题,但如果专业设置出了偏差,后续的一系列其他教学环节即便再做出超常的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因此,我们在这里把专业设置作为整个中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来考虑。一般来讲,对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其中,社会需求包括就业市场的经济需求和学生家长的大众需求两个方面,资源条件则可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大部分: 经济需求。即某一专业满足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程度。学校每学年必须开展专业设置与调整调研。例如,当有1/3及以上的相关用人单位表示不需要此专业时,需要及时向分管副校长汇报预警。 大众需求。即学生及其家长对某一专业的认可及就读取向。每学年对考生填报志愿情况进行统计后排序,如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于专业计划招生数的专业,应及时向分管副校长汇报预警。 软件资源。包括专业师资、课程、管理等。教科室、教务处通过对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如当专业师资数量或质量不能满足专业设置的要求、课程或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时,需及时向分管副校长汇报预警。 硬件资源。包括各类教学设备和设施等。教务处、实训处需要对专业设置所需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监控和评估,如有1/3设备设施的数量或先进程度达不到专业设置要求,则需及时汇报预警。 2.专业实施的监控与评价 对某一专业的实施进行监控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指标: 第一,教学目标监控。当专业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不符合专业要求时,应及时预警。 第二,教学计划监控。当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专业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如实践性教学课时的比例偏低时,须及时预警。 第三,师资配备监控。在专业实施过程中,当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教师的数量和能力水平低于专业设置标准时,应及时预警。 第四,实训设施监控。在专业实施过程中,当生均实验实训设施占有率和使用率低于专业设置标准时,应及时预警。 第五,课程标准监控。当课程标准制订的工作程序、原则等不适应专业需求时,如没有及时引入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等,要及时预警。 第六,重点专业监控。当重点专业学校配套的资金投入总量少于一定比例(如80%)时,要及时预警;当重点专业按计划实施的各项主要工作中出现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现象时,要及时预警。 3.专业考核的监控与评价 对某一专业的考核,按考核因素可分为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满意度。 第一,社会满意度。指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每学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当1/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指标评价较低时,则应该及时向分管副校长报告预警。 第二,学生满意度。指某一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由教务处负责,每学年组织教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当有1/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时,需要及时向分管副校长预警。 第三,政府部门满意度。指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的评价。当某专业在政府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对学校举办的各类专业进行系统评价时,有一项二级指标或两项三级指标需较大整改时,则应及时预警。 (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对象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三者的总和一般统称为课程方案(图1)。根据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中职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中职课程结构。这样形成的课程方案,实际上就是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在一个专业中的体现,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计划,亦即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起来的方式。 图1 课程开发的监控与评价的对象 在整个课程方案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涉及课程开发的宏观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性,因此,对其实施监控应由课程理论方面的专家、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师、部分行业专家三方评价人员所组成。 1.教学计划的预警机制 教学计划的重点监控指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由上述三方评价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中,如果有40%以上的人员认为课程内容达不到知识目标的要求,该课程的设置应予预警;有40%以上的人员认为课程内容达不到能力目标的要求,也应予预警。 2.教学大纲的预警机制 教学大纲的重点监控指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深度、广度。如果专家组中,有40%以上的人员认为课程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应予预警;有40%以上的人员认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也应予预警。 3.教材的预警机制 教材的监控和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性和学生的满意度。而监控的重点是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和创新性。 目前,中职学校教材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使用教材随意,缺乏实用性和合理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务部门要进行监管,教材管理员每学期末应及时上报所有教材出版年份、库存情况的统计报表给校级领导,由校方决定整改处理措施。 (三)教学过程 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过程是广义的总体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其监控与评价体系包括生源情况、教学管理和毕业就业的整个流程(图2),主要由招生环节、日常教学工作环节和毕业环节组成。 图2 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1.生源的监控和评价 对生源的监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生规模的监控和预警。当总体招生人数或某一专业招生人数低于计划招生,招生部门需要分析各种因素,并就有关学校内部问题予以报告。 第二,橫向情况比较:入学新生的数量、来源、能力等情况连续几年低于本地区同类学校,应及时预警。 第三,纵向情况比较:入学新生与历年来的数量、来源、能力等情况进行比较。 这一任务主要由学校招生办负责实施,学校招办应在每次招生工作完成后及时向校领导汇报,以便制定相应对策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形象。 2.教学与管理的监控 教学与管理的监控重点是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学生违纪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学生学习情况。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监控是实施学习质量监控的重点。对学业成绩的监控包括对理论课程学习和对技能课程学习的监控(图3)。 图3 学生学业成绩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理论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考查和考试建立起学生学业成绩的预警机制。平时考查两次出现有30%以上的学生不合格,应预警;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两次出现有20%以上的学生不合格,应预警。 技能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专业技能实习、岗位实习或毕业实习实施监控。与理论课程相比,技能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学生实习往往不是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地方由同一教师教学。因此除一般的技能考试外,“出勤率”是对技能课程学习质量实施监控的重要指标。应建立起学生“出勤率”的预警机制:学生在实习期间三天缺勤应及时预警;另外,对学生技能考试情况也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技能考试达不到一定标准(如一次通过率不到70%)应预警。 第二,教师授课情况。对授课情况的监控分课堂教学监控和实践教学的监控。 课堂教学的监控。在课前,当出现有教师教学资料准备不充分(如缺教案、缺授课计划等)时,应及时预警;在上课时,当出现有教师授课内容或进度不符计划、教学方法一味灌输、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等,应及时预警;在课后,发现缺少辅导或执行不到位,作业批改量不足总量的一半或马虎潦草无评语或不作集体讲评等,应预警。 技能教学的监控。在实践环节中,由于一般的教学组织比较松散,因此对教师的出勤情况考核可作为监控的重要指标。在实践教学期间,当教师缺岗或迟到离岗,应及时预警。 第三,学生违纪情况。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进行监控,而且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要进行监控,这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对此,建立学生日常行为档案,是实施对学生日常行为监控的重要手段。学生日常行为档案主要纪录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等的情况,并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例如,当学生违纪次数累计达到3次时,对该学生应以警告处分。 第四,教学管理制度。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必然要顺应建立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而弹性学习制度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学分制。 3.毕业和就业的监控 第一,对资格证书的监控。对资格证书的监控主要包括对本专业技能的监控。在专业资格证书方面,中职学校应对每一专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出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制定各专业资格证书获得的预警机制,例如某个专业的学生中,获得专业资格证书者所占比重连续几年(如两年)呈下降趋势,应及时预警。由实训处、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监控。 第二,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就业率实施监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举措。对此应建立有效的就业率预警机制:就业岗位稳定率连续两年低于所在地区同类学校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应以预警。同时要对各个专业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设置专业预警系统。 (四)资源管理 1.师资队伍 对师资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控与评价的主体,由人事、教务、科研部门构成。二是监控与评价的指标,由五类监控指标组成:人事部门主要对师资流动进行监控,科研部门对师资教科研与培训监控,教务部门主要负责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业务与教学事故监控。三是监控与评价的反馈,主要由分管副校长负责,在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提供的监控报告基础上,由分管副校长对预警结果进行分析并将整改决策反馈到上述各个主管部门。 第一,师资流动监控。主要是对骨干教师的流动进行预警,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每年对骨干教师的流动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当骨干教师流出大于流入,或当骨干人员流出申请比例超过一定标准(如5%)时,应及时预警。 第二,专职师资监控。教师的数量监控主要通过师生比进行,当师生比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时,需及时预警;师资质量主要通过教师的学历构成、年龄构成、技能构成等表示,由学校人事、科研、教务部门在教师流动时进行统计,每年一次。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超出一定的范围(如降到15%以下,或高于30%)时,应预警;教师队伍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达不到要求时,应预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50%,应预警。 第三,师资培训监控。本年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活动的人数和考核情况,应作为实施培训监控的重要手段。当学校投入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少于一定数额(如人均500元以下),或每学期教师学习和进修提高活动的人数比上年度有显著下降,或培训教师的课程考试合格率和文凭、证书获取率情况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下滑趋势,或培训后的教师岗位变动大于一定比例(如20%),人事、科研、教务部门就要做出仔细的分析,说明原因,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向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部门作出预警报告。 第四,师资奖惩监控。学校行政部门应对教师校外各类奖励或获奖情况进行及时的统计,当累计一学年的成果数量明显低于上一年时(如不足上一年的80%),应及时预警,并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当累计各级教学事故(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达到一定次数(如3次)时,学校教务部门应及时预警,并配合校方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2.经费状况 对学校经费的监控,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专项经费、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学生学费等。 第一,对财政拨款的监控。当本年度的财政拨款经费总额比去年有明显下降(如下降10%)时,应预警。 第二,对专项经费的监控。当本年度专项建设项目总数或经费总额(指学校申请后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和拨款的部分)有明显下降(如10%)时,应预警。 第三,对科研与开发项目的监控。当学校承接的纵向、横向科研与开发项目总数或课题研究及开发经费总额,与上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当教师教科研参评、发表论文、编辑教材等的数量和质量与上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应及时提出预警。 第四,对社会资助的监控。当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赞助的专项经费、设备、奖学金和奖教金等预算外资金比上一年有明显下降(如下降20%)时,应及时预警。 第五,对学生学费的监控。超过20%的学生未上交应交的全部学费,应以预警。这项监控工作由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实施,最后由校一级领导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设备条件 实施对设备条件的监控与评价,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特色的重要前提。监控的重点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及辅助用房、人均教学资源占有量等。 第一,对校内实训条件的监控。各专业都必须具有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当出现某一专业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时,教务、实训部门应及时预警。 第二,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监控。学校的主干专业和其他大部分专业应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当某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发生变故时,学校教务部门应及时预警。 第三,对教学及辅助用房的监控。教学及辅助用房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均建筑总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低于教育部公布限制招生的黄牌标准,教务部门应提前预警。 第四,对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量的监控。根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规定,当生师比超过20∶1、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不到要求时,学校教务部门要及时提出预警。 三、思考与讨论 本课题所构建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大部分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种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它力求使质量监控与评价更具有实际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能够及时反映出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建立“诊断和预警系统”,使校长和管理部门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诊断,发出必要的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这在当前部分学校质量失控的背景下,努力使教育的评价工作从外在的推力转化为学校内驱的动力。 (一)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体系,应该是一个内部具有高度规范性、外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框架结构。内部的规范是外部应变的保证,而外部的适应又是内部规范的基础。 职业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内部结构,是强调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自然状态下,对与教育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逐项分类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对某些出现异动数值的指标项目作出预警,从而构建起学校常态运行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通过质量诊断和预警,提高学校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各地职业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即专业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和适应性,导致整个教育教学与市场的实际需要脱节,结果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专业建设在其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处于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在教育教学的自然运行中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时,首先就要判断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是否坚持了就业导向的原则,以免对后续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造成误导。如果在常态诊断中发现专业设置、专业实施、专业考核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异动,则应及时作出预警,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尽快解决。 2.强调多元整合的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当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完成以后,课程目标就有了明确的专业定向,这时课程开发工作就必须紧紧跟上。 所谓课程开发,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而课程方案则是学校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操作计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总和。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中职教育的课程模式非常复杂,故其课程开发从内容到结构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因此,采用任何单一的主体课程模式,无论是“学科本位”还是“能力本位”,都不可能产生共适性的效果。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 中职教育由课程开发引入教学过程,关键的一点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单纯将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对象的做法。学校应当注重以学生为本。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地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为基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要努力促进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职前培训与职后进修、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之间的沟通,推进学历文凭与非学历培训以及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经历的互认制度的建立,鼓励采用非连续学程、终身培训、终身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需求,自主设计学习方向、内容、进程,实现个性化的主动学习。 4.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的资源管理 中职教育教学既要强调过程管理,也应注重资源管理。对资源管理的监控与评价,是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对可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诊断,是贯穿于整个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资源条件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具体可分为人、财、物三个方面。其中,人的资源主要是指师资队伍状况,财、物两方面的资源主要是指经费和设备。这些资源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效益的,因此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职业学校在资源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软硬结合”。如果某一资源方面的项目指标超过预设的一定范围,应及时作出预警。 以上职业学校系统内部的四大规范,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这一流程,覆盖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及其相关的环节和步骤。 从整体上看,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即可组成一个如前图所示的外圆内方形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框架。学校内部日常教育教学自然状态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必须努力去适应它的外部环境条件。而这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只有靠内部组织的规范才能实现。由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四大规范所组成的校内组织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正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规范化的保证。 (二)对策与建议 在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政府、社会、学校应该成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主体。其中,政府是引导,社会是评价依据,学校自我监控具有核心地位。 1.微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建议推进中职学校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的诊断和预警系统,加强自然常态下的过程监控。作为基层的教育教学实施者,每一所学校都要强化以自我监控为核心的意识,建立起自己的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评价。 (1)在参加国家省市水平评估的同时,积极推行学校自然状态下的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第一,制定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配套的激励措施,鼓励学校推行质量诊断和预警。第二,集中一部分财力,重点支持职业学校推行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提高自我诊断的质量。 (2)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第一,建议开发教育教学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软件。第二,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质量诊断和预警”的专题培训。 (3)完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建立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日常监控中的职责和功能。在学校设立质量考核小组,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日常工作。 2.中观层面 建议强化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对中职教育监控与评价的主体作用,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结果评价。 (1)逐步推行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公布制度,使社会能够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情况。 (2)用人单位成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第一,按照中职教育的规律和市场运作的规律,不断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第二,通过对生产第一线学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的跟踪调查,深入了解毕业生质量,为今后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客观依据。 (3)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改由社会评价。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课程考核可通过使用劳动部门等行业权威资格证书替代。 (4)强调产学研结合,深化校企联动。第一,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与企业开发项目相结合,与就业上岗相结合,根据实际生产岗位需要进行毕业实践教学。同时,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教师配合开展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的考核由企业方面主持,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共同进行。第二,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建立双方互为依托的互动发展机制,逐步从生产经营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单项合作,转向双方深度介入的校企全面合作。第三,深化校企联动,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同时每个专业都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能紧密地依托行业和企业,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实施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3.宏观层面 建议设立“中职教育国家质量奖”,引领全国中职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国家层面对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引导。第一,建议参照加工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商贸旅游、财政金融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定一套分门类设置的中职教育“国家质量奖标准”。第二,“国家质量奖标准”的制定,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为基础,并参考本报告的质量诊断和预警指标体系,注重在中职教育中坚持专业建设的就业导向、课程开发的多元整合、教学过程的以人为本,以及资源管理的软硬结合。第三,“国家质量奖标准”不仅单纯用于评奖活动,而且应成为中职学校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有效工具,用以帮助学校提高质量效果,增进学校之间的交流,指导学校的规划与实施。 促进自我监控与评价,提高学校自我诊断教育教学质量的水平。第一,国家质量奖的标准是中职学校开展自我评估、争取评奖,以及获得反馈意见的基础。第二,参照本报告的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为中职学校提供一种全新的自我监控与评价工具。第三,任何一所中职学校在申请评奖时,都必须按照标准的要求,提供一份严格而规范的自我评估报告,报告的撰写过程亦是对学校系统的自我监控与评价过程。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强调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与标准的研究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育人根本宗旨,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与办学水平的提升上做出成效,同时,应该注重以效果为导向的质量标准的研究。标签: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实训报告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实训总结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