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0021)
【摘要】长期以来,中医在治疗大肠癌时,优势在于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帮助患者减低在进行化放疗时的毒副作用,最终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目的。但是对于如何规范治疗大肠癌仍然有诸多可以改进之处,如最主要病因病机的深入认识、证候的标准化分类等。而如何对证候进行标准化分类影响着中医治疗核心辨证论治的过程,所以研究证候标准化分类对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肠癌;证侯;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3-0006-03
Standardiz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syndromes Li Xude,ZhuHuirong, XiongYibai, Cheng Yuelei, Chai Ni, Fang Fang.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21, China
【Abstract】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the advantage is not only to ease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can also help to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during the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longing life cycle. But for how to standardize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can still have a lot of improvements, such a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ain caus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etc. Syndrome and how to confront standardized classification affects the cor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process, so the study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inical 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Colorectal cancer;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基于专家经验的分类方法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在二千多年的传承中,各著名的医家大都是根据先贤典籍结合自己实际行医经验,推陈出新,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如张仲景从陶弘景的《辅行决》中演化为《伤寒杂病论》,说明中医专家经验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对于治疗大肠癌,各个医家经过自己的临床探索和实验研究,也得出了各自对于大肠癌的标准辨证分型。
何若苹等[1]研究何任教授的临床辨证经验时,归纳总结提出将大肠癌分为气阴两虚型、肾阴亏虚型、气血不足型、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其中气阴两虚型常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而出现肺部症状:咳嗽少痰带血、咳声低落、盗汗、气短、神疲乏力、口干引饮、大便干结等症状;肾阴亏虚型则多见于癌症后期或者化放疗后,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耳鸣口干、大便干结或带有脓血;气血不足型常见于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气血亏虚或者化放疗后造成的气血亏损,大多表现为乏力明显,面色少华、气短,中气下陷者还可见肛门坠胀等症;湿热内蕴型则是患者饮食不洁,脾失健运,湿困脾胃,日久化热,可见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痞满不适,周身困重等症状;气滞血瘀型主要由于患者长期思虑,导致肝气郁结,横犯脾胃,临证可见精神抑郁、腹痛腹胀,夹有瘀血则见便血暗红,肿块坚硬等症状。何任教授使用五大辨证方法,临证处方用药,在临床上取得明显的疗效。黄邦荣[2]总结裴正学教授的经验,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方针,认为大肠癌乃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皮肤受风化热,肠风下血”所致,并把大肠癌整理划分为肠风虚寒型,方用黄土汤、香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加味;肠风夹热型,方用佛平汤、芍药汤、黄连泻心汤加味;脏毒积聚型,方用二白饮加味、抗癌五味消毒饮、小承气加味、白花蛇舌草汤加味,用药后患者症状缓解,精神好转,胃纳变佳,效果显著。陶丽等将其分为五型:脾虚者健脾益气;肾阳虚者温补肾阳;肾阴虚者滋补肾阴;血瘀证者祛瘀消癥;湿热下注者清热利湿。实验中,37例治疗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加常规化疗,对照组41例则单纯采用化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中五年的带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根据标准化的证候分类,进而采用不同中医治法是改善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2.基于临床特征的分类方法
医学专家经验因个人所受教育,所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以及各地患者常见证候的区别而各异,所以都有其一定的临床局限性。为此,有学者根据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提炼出相应的大肠癌证候标准化的分类方法。
2.1 根据证候名称的辨证方法
张云[3]参阅自1994年至2010年关于大肠癌中医辨证的文献,纳入相关辨证分类文献共120篇,统计分析后,肠癌证候名称总计56种,根据证候规范化整理后,得出频率较高的证型为以下6种:湿热蕴结,脾肾亏虚,气血两虚,癖毒内结,肝肾阴虚及脾虚夹湿。侯风刚[4]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证候回顾性分析后认为,其中脾气虚证占76.8%、脾胃虚弱证占38.6%,其余皆可分为阴虚(火旺)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肺气虚证、肾精亏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肝气郁滞证、湿(痰) 浊内生证、湿热内蕴证、痰浊流注证、胃肠积热证这14项证候作为临床上大肠癌标准的中医证候。
2.2 根据病理分期的辨证方法
黄纪威[5]在研究新加坡300例大肠癌病例时发现,患者的证候分型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可以做为临床证候分类标准,其中Ⅰ期大肠癌患者中,脾胃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型比率较高;Ⅱ期大肠癌患者大部分分布在气血两虚型和脾虚气滞型;病理结果为Ⅲ期的大肠癌患者在肝肾阴虚型所占的比率较高;最后,Ⅳ期大肠癌患者大多均为脾胃阳虚证型。说明根据病理分期对大肠癌进行标准化证型分化有较好的实验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根据肿瘤部位的辨证方法
贾小强等[6]通过对97例大肠癌患者病变位置与大肠癌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前瞻性研究发现,气滞血瘀型和湿热毒蕴型以病灶位于直肠者为多见(73.68%、83.33%):气血虚弱型则多见于右半结肠(81.82%),肝肾阴虚型多见于直肠和横结肠(53.33%、30.00%),左半结肠癌中辨证分型以实证较多(53/74,71.625%),而右半结肠癌辨证分型以虚证为主,其中升结肠癌90%(9/10)为虚证,横结肠癌84.62%(11/13)为虚证。而江滨等[7]在大肠癌临床证候研究中发现,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病变部位与肛门口的距离与其证候密切相关,当肿瘤距肛门口平均距离为(7.2±4.9)cm时,为气血淤滞型,当病变部位距离肛门口为(4.6±2.0)cm时,的则为湿热毒蕴型(t=3.16,P<0.01)。可见,利用对肿瘤部位的观察,可以进行大肠癌标准化辨证。
3.基于证素的分类方法
朱文锋等[8]认为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主要分成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部分,是通过对证候基本信息(如症状、体征等)的收集采录,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病位证素主要包括大肠、肺、脾、胃、肝、肾,病性证素主要有寒、热、湿、气滞、毒、气虚、气陷、液亏、血瘀、血虚、阴虚、阳虚。朱文锋等[9-11]利用计算机体系与经验体系相结合,将网络系统运用在患者症状与证素隶属关系、证素与辨证对应关系的研究,运算结果显示证素系统得出的辨证与以专家经验进行的辨证有很高的吻合性。所以证素体系的提出,是对中医辨证思想进行升华,是对中医研究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张青[13]等在研究大肠癌辨证诊疗规范时得出,与大肠癌密切相关的病位证素有脾、肾,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滞、实热、湿阻、湿热、瘀血、癌毒等10条。赵劲草[14]对298例大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研究时发现,病位证素集中于脾、肾,病性证素多为气虚、阴虚、阳虚、毒、湿、热、气滞、血瘀,并且与疾病的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是大肠、脾和肾,病性证素湿、血瘀在术前病例中多见,病性证素阳虚、气虚、气滞、热、毒在IV期与术前病例中占大多数。
4.基于实验室指标的分类
吴继萍等[15]采用肿瘤标志物诊断试剂盒对9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后的TSGF含量进行检测,观察及评价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分脾虚湿阻型、脾虚气滞型、脾虚夹瘀型、脾虚热盛型四型)与TSGF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血清TSGF含量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增高;肿瘤标志物在脾虚湿阻型中呈较高表达。姜毅等[16]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肿瘤相关抗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湿热瘀毒型、肝肾阴虚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SFe水平较脾肾两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虚湿毒型的水平高(P<0.05)。张乐等[17]对290例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0.01),其中湿浊内蕴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脾气不足、肝肾阴亏组(P<0.01),而脾气不足组与肝肾阴亏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现代化的诊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及多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证候相关因素研究日益增多并且不断深入。此类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中医证候规律,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5.结论
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机、病性、病势要素的综合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做出的结论,是辨证施治的依据,亦是肿瘤中医治疗的主流,具有全面兼顾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18]。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也已从传统的经验研究向理性化的科研方法转变,中医辨证论治及疗效需要证据,要求用循证医学方法验证[19]。郑心婷等[20]对115例Ⅲ、Ⅳ肠癌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肠癌的13个预后因子,包括中医证候辨证分型,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前KPS评分、临床分期、治疗前总症状积分回归系数均大于0,都为预后危险因素;中医辨证分型(分湿热下迫、大肠瘀毒、脾肾亏虚3型)中脾肾亏虚型的回归系数大于大肠瘀毒型且均大于0,提示中医辨证分析中的脾肾亏虚型的预后最差,其次大肠瘀毒型、湿热下注型预后最好,大肠瘀毒型相对危险度是湿热下迫型的3.819倍,而脾肾亏虚型的相对危险度是湿热下迫型的6.641倍。这表明中医辨证论治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疗大肠癌有独到之处,但如何规范、客观、标准地治疗仍有所不足。中医诊疗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如果能确立一套标准的证候体系,使各临床医师能按图索骥,那确实可以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提高中医诊治大肠癌的平均水平,对于科研创新和临证治疗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今后应在统一的证型标准下,严格遵守循证医学原则,对其常见证候及其分布、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为统一证候分型诊断标准找到规律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何若苹,徐光星,顾锡冬.国医大师何任辨治肠癌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9),1-2.
[2] 黄邦荣.裴正学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J].中医研究,2013,26(5),56-58.
[3] 张云.大肠癌证候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
[4] 侯风刚,岑怡,贯剑.肠癌中医症状证候临床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32-34.
[5] 黄纪威.新加坡大肠癌的中医辨治规律探析.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
[6] 贾小强,邱辉忠,黄乃健.大肠癌辨证分型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6),344-346.
[7] 江滨,陈艳妮,徐斐.直肠癌中西医指标相关性临床研究[J].结直肠外科, 2009,15(2):96-98.
[8] 朱文锋.创立以让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
[9] 朱文锋,晏峻峰,黄碧群.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67.
[10] 朱文锋,朱咏华,黄碧群.采用贝叶斯网络运锋进行中医辨证的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6):449.
[11] 朱咏华,朱文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辨证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4):123.
[12] 吕翠田.对“证素辨证体系”的认识和思考.中医杂志, 2005,46(9):652.
[13] 张青,郁仁存,王笑民.大肠癌病证规律及中医证素诊疗规范化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7):518-520.
[14] 赵劲草.298例大肠癌证素与临床表现多因素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2012.
[15] 吴继萍.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标志物(TSGF)相关性的研究[J].光明中医,2006,21(1)32-35.
[16] 姜毅,金晓炜,张建玲.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27- 29.
[17] 张乐,彬彬,舒琦瑾.大肠癌临床分期及中医证型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2):96-97.
[18] 王欣,孙庆明,张红霞.结直肠癌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5):467-468.
[19] 袁文婷,张志芳.肺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1):83-85.
[20] 郑心婷,林丽珠.影响晚期大肠癌的预后的多因素分析[J].新中医,2008,40(9):34-36.
论文作者:李绪德,朱惠蓉,熊一白,程悦蕾,柴妮,方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2
标签:中医论文; 大肠癌论文; 患者论文; 湿热论文; 肿瘤论文; 相关性论文; 大肠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