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前景_深圳mba论文

MBA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品MBA才是名牌

随着中国加入WTO,MBA再度热起来。不少人认为MBA是块金字招牌,借此可以顺利地迈进企业管理高层。不过,现在MBA也并非"万金油",选读MBA必须注重课程的声誉及素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在深圳人才大市场,记者注意到,MBA虽仍是许多企业招聘的热点,但用人单位的眼光已日益挑剔。比如毕业于哪个学校?毕业论文是关于哪方面的?甚至还有提问是哪国教师主讲的。显然,在MBA"热销"一阵之后,企业对MBA的态度正日趋理性,只有名牌MBA才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2001年底一项对京、沪、穗、深4市白领年薪的调查显示,MBA薪金遥遥领先,甚至高于博士,平均年薪达70654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MBA的薪金情况与其"出身"来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MBA主要来自三方面:留学回国的MBA、国内大学培养的MBA和中外合资教育机构培养的MBA。这三类来源的MBA薪资差别非常显著:留学归国的MBA被外企聘用的较多,年薪可达20~50万元,个别优秀的MBA如果职位是CEO级年薪可达80~100万元;中外合资教育机构的MBA,其年薪也可达10~30万元,个别优秀的可达到50万元的年薪收入;大量国内的MBA,除非是工作经验丰富同时又拥有名校MBA文凭的人年薪可在6~15万元,大部分普通院校MBA毕业生年薪也就在4~7万元。

这种薪金分布当然会影响人们报考MBA时的热情。从2000年起,在各大院校MBA招生中,报考人群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现象,MBA院校中名校的吸引力正日益趋强。譬如,2000年全国报考MBA的数万人,但人数超过1000人的学院仅仅8所;2001年MBA报考人数统计中,北大、清华两所学院的报考人数即达到6000人,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6∶1的比例,同时,与北大、清华MBA报名的火爆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院校的MBA甚至首次出现招不满的情形。

在深圳的一次讲座上,有着20多年管理MBA课程教学经验的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启思就提醒求学者,并非所有MBA课程都是一样的,一般而言,声誉良好的课程不但能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而且也会是学员履历表上一项高素质的凭证;相反,一些来历不明甚至声誉差的学院,他们所提供的课程不但素质可疑,而且置于履历表上,也是一种低水平的标志。

如果翻开清华MBA的招生广告,有这样一句话会吸引人们的注意:MBA不是品牌,精品MBA才是名牌。另外的一些招生广告上,也出现了"是狮子就站在狮子的行列里"的煽情话语。看来,突出品牌,突出特色,将会成为各家MBA院校竞争生源的一大法宝。

EMBA:实力阶层的俱乐部

EMBA即中国高级经理的MBA(ExecutiveMBA)。2002年,"中欧"EMBA学员50%以上是公司总经理、总裁或董事长,且大多来自跨国公司。其中不乏全球500强企业管理人员。而"北大光华"学员背景和收入差距较大。来自政府和国企的学员,年薪多为3-5万;来自证券业、外企和合资企业的学员,年薪在十几到几十万元不等,民企老板的收入则较难估计。除民企学员外,近90%的学员学费均由所在单位支付。而北大1999年的电信班学员,皆为中国电信部门司局级以上干部,其学费由诺基亚"慷慨"赞助。

2001年《福布斯》排出中国大陆前100位富豪,其中排名第93位的严健军是中欧EMBA学员,排名第13位的荣海是"北大光华"的EMBA学员。

2002年中欧EMBA入学比例为3∶1,北大为2.6∶1,而2000年与2001年春季班MBA全国入学比例分别为6∶1、5.3∶1。虽然EMBA的入学比例高于MBA,且不用参加联考,但EMBA学员过往的经历、现有的财力和权力基础,是其他阶层所不具备的。

EMBA学员的求学心态

EMBA消费者预期的绝不仅仅是薪酬的提升,他们更希望冲破当前个人发展的瓶颈,找到推进事业进程的更大能量。在我们接触的案例中,也有一些纯粹为了晋升加爵扫清文凭障碍的人,但也有不少已经是硕士或博士。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00届EMBA学员:深圳凯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颂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邓颂,工科出身。1994年他与朋友合开了公司,以自动化控制为切入口做实业。目前有500多员工,在深圳有3个工厂。产品年销量达1-2亿元,年出口额为1000万美元,主要客户在电力、电信行业。

邓颂说:"当初读EMBA不全是为了学习,结交朋友也挺重要。结果在那里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知识,见识了一流教授,还结交了优秀的同学。读书之后才感到自己的成功不算什么,天外有天,我们公司大有将业务重心北移的可能。"

"读EMBA的成本也是很大的,每个月都要从深圳飞到北京,住五星级酒店。"邓说,"每年花在上学的费用不少于15万,这是算得出来的,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成本,比如读书很浪费精力、要准备考试、有时贻误了赚钱等。"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00届EMBA学员:北京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李宁

"体操王子"李宁1990年创业,目前已从单纯的运动服装业发展到休闲、高尔夫体育用品领域,集团年产值7个亿。"现在做企业不能再靠经验、感觉和关系了,企业要发展,必将会碰到国际上训练有素的职业选手,所以我们也必须很职业。"

李宁认为学习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很重要,"就好比做运动员,你有一定的身体条件,但要出成绩还得接受专业训练。何况企业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个学习者。"李宁感到EMBA很有收获,就鼓励员工也去读,目前公司有4位高管即将入读北大和中欧的EMBA。

一位外籍老师的"企业战略"课对李宁触动很大。一家从事电视机生产的企业,仍处于盈利阶段便成功转型做手机,"结合自己做企业的经历,感到'战略'离现实并不遥远。人很难超越自己,所以世界500强许多公司战略调整时,往往从换CEO开始。读EMBA,听同学们讨论,就是想让自己心里产生一些冲击。"

某国有企业老总

"我读的EMBA是公费,"一位来自国企的老总说,"中国企业家大多'自学成才',当初靠激情、才干、机遇或关系做企业,但发展到一定规模、面临战略转型或与素质更高的企业竞争时便力不从心了。在EMBA班我接触不少世界级教授,课程对自己当前的事业很有帮助,也为自己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基础。"

40位总裁的建议

在深圳交易所组织的企业战略总裁培训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位总裁,除1人认为自己是管理出身并且太忙,不会读EMBA外,其余均认为有时间的话读EMBA很有必要。

去国外读还是在国内读?有人担心国内工商教育水平不成熟,浪费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原有的预期。因此"取真经"还得到"西天",要读就到国外去读最好的。

也有人认为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会只为读书去国外了。一位总裁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我不需要留学镀金,就算国外教育水平高,也不可能放下国内的事业。在国内读书则能结合自身需要,边学边实践,并能时时感受国内经济的变化。就算企业有一天要走向世界了,事业基础还是在中国。"

国内工商管理学院很多,究竟读哪家?方大集团副总裁于国安,虽身为博士、总工,仍觉有很多东西要学,但平时没有时间钻研到底哪家商学院教学质量有保证。

在我们访问的对象里,无论是在读EMBA,还是打算去读EMBA,几乎没有人将费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那么选择学校主要依据哪些因素?

直面真实动机。刘先生预计自己所在公司3年内产品主要外销,目前公司正筹备在纳斯达克上市。他认为今后接触到的客户和竞争对手都是国外受过正规管理训练的人,所以他首选到美国商学院留学。

王总裁想通过读EMBA认识政界要员,在比较了"中欧"、"北大光华"的学员构成后选择了后者。"这是政治文化的差异所致,与教学质量无关。"而来自跨国公司的文先生更喜欢"中欧","那里的校园更具西式风格,与国际接触的机会有利于提高自己日后事业拓展的信心。"

上的什么菜,什么人在掌厨?评价商学院可从课程设置、教授资历、校友资源等方面来考核。网上可以查询主讲教授的履历、曾为全球哪些机构作过咨询和培训、业界口碑如何等。另外,还应对商学院的财力基础、内部管理运作、项目策划、市场能力进行通盘考察,毕竟一所教别人管理的学院首先得将自己策划管理好。

针对个人情况。根据自己所在城市、业务覆盖地区、个人精力与财力、公司的现实需要等做综合权衡。

质量成为瓶颈

面对国内MBA一拥而上的热潮,曾经有一位英国专家戏称:中国今后什么人才都可能缺,惟独MBA缺不了。这句话虽然夸张了一些,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国内MBA教育市场的一个现状。由于有着高额的利润吸引,开展MBA教育成为众多机构的追求,其中有一些高校和社会上的MBA教育在质量上确实存在着相当的问题,甚至到了出钱就能上的地步,这无疑是鱼目混珠。

目前,全国共有59所院校能授予MBA学位,每年有8000毕业生,加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培训,每年大约有一万多人接受过MBA的训练。但调查发现,国内MBA毕业者们真正成为高级管理者的并不多,目前中国著名企业家队伍中,仍没有他们的身影。当前MBA在数量上虽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MBA的质量已成了其发展的瓶颈。有人抱怨MBA办得太滥了,不值钱了,企业也在抱怨MBA们实战性差,本土策略不足。

一般而言,MBA教育成功的条件必须有三个:好学生、好老师、好工作。现在国内可以提供前后两个条件,但中间的条件还不具备。在中国高校里有商学背景或商业实际经验,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MBA教学特点,熟练掌握MBA教学方法的高水平教师少之又少,而聘请来的外教在中国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不能和同学进行很好的交流;教材多采用英文翻译教材,错误在所难免;加之中国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本土化的案例等等,这些都制约着MBA的质量。

在混乱的市场条件下,名牌MBA就显得尤为可贵。一些跨国公司的人士表示,选择名校MBA的原因在于,相对而言,这些院校注重学生的商业道德与品格的培养,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教学方式,国际一流的教学资料与案例,实行了全英文教学,所有专业课程都由从国外著名商学院学习归来的中国教师和国外教授执教,从而不仅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商业道德水准,而且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知识。这种既了解中国国情,同时又具备从事跨国公司管理和国际业务沟通能力的学生当然受到欢迎。

目前中国对各试点大学的MBA项目尚没有进行评估,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供科学地参考。人们选择名校本质上是选择一种学习环境;选择一个优秀的同学群体和将来的MBA校友群体,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争先恐后选择如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原因。

品牌的决战已悄悄打响。有不少教育专家就断言,MBA教育市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不过刚刚开始,将来名牌大学、名牌虚拟商学院会大行其道,名牌教授会越来越吃香,平庸院校的MBA如果不进行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国际化的MBA之路

MBA市场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有高峰也有低谷。例如美国,90年代初经济衰退时期,许多MBA毕业即失业了;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涨势强劲,MBA就又变得抢手起来,许多MBA毕业前就已经被各大公司预订一空,身价陡增。日本的MBA也经历了同样的热-冷-热的过程。

美国大学办MBA已有近80年历史,社会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办MBA的历史不过十多个年头。随着我国加入WTO,MBA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增加。据测算,目前全国有28.4万家国有企业、30万家外资合资企业,如果按照每家大中型企业都配备3个MBA计算,共需要180万名。参照国外GDP水平与MBA教育规模之间关系推算,到2006年,我国MBA的年需求量至少将达到3.75万人,而实际上现在全国每年仅有1万名MBA毕业生。目前,我国共有59所从事MBA教学培养的院校,从事MBA教育的师资大约为2000人,师资可支持的MBA培养规模为年招生3万人。有专家预测,MBA供需失衡的状况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我国MBA教育至少还要"热"20到30年。

目前读MBA的学费在4万至8万之间,这个教育市场空间非常巨大。在国内各大院校机构争办MBA项目教育时,国外的商学院也早就窥视着这块丰厚的市场,纷纷抢滩中国。只要国家教育产业的政策有所松动,国内商学院将面临的就是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强力竞争。

有专家预测,MBA教育的国际化特点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我国MBA发展与国际接轨将会是一个重要趋势。这不是单纯的与国外合作办学,而是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和培训观念与国际接轨。还有一点就是实现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MBA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互动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不同国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思路,在美国许多学校MBA学生中外国人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这是MBA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估指标,但在国内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

市场化才能长大的"孩子"

国家1991年设立MBA试点,至今才11年,EMBA项目开展的历史就更短了。

EMBA大多收费高昂,比如"北大光华"第一届收费8万,第二年就涨到18万,目前是19.8万。而中国最早开办EMBA的"中欧",收费19.6万。然而收费高并非意味着生源少,目前全国EMBA入学人数正逐年增加,比如北大1999年EMBA学员有90人,2000年达到150人,2001年为188人,3年内增加了108%。市场需求大,增长速度快,促进了中国EMBA教育的快速成长。

北大EMBA项目主任王建国认为,目前国内MBA和EMBA教育与国外知名商学院的差距主要在师资上。国内许多MBA老师没有企业经验,只照搬国外教材。"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指出:"培养CEO的师资在世界上都是稀缺资源,因而要善用资源。"

"中欧"主张"全球资源为我所用",除聘请国际教授外,还与全球知名企业达成财务合作。自1992年以来,德国汉莎航空、欧莱雅中国、高乐高、艾默生等企业都捐赠过中欧(及中欧的前身CEMI)。这些资助主要用于投资学院的现代化设施、研究资助、教授基金、奖学金和案例研究等。另外,"中欧"已开始使用自身品牌争取办学上的财力资助。

1999年"北大光华"第一届EMBA开设金融证券班和电信班,北大通过前证监会某副主席向各证券公司老总"打招呼",动员大家去学习。而电信班则由"诺基亚"全程资助。

许多办学者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的中国商学院,靠的不是政府甚至自身的力量,市场需求会带动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进来。李嘉诚投资的"长江商学院"将在今年9月招收第一届EMBA学员,学费预计23万元。

目前"北大光华"的EMBA课程教授70%来自欧美,30%来自国内。"中欧"师资中有80%的教授来自欧美和亚洲的商学院。在《金融时报》2002年1月全球EMBA及MBA课程排名中,"中欧"的EMBA名列第29位,MBA名列第92位,标志着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开始有了国际水准。

目前,国外教育机构争相进驻中国,"中欧"副院长张国华表示,这会给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带来竞争,但别人带着资金和管理经验前来培训中国企业家,对中国教育产业是一种提升。王建国认为,只有打破垄断才能办好教育,甚至那些鱼龙混杂的文凭泛滥成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能促进教育市场化。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表示:"教育产业不能搞计划经济,中国可以有好的商学院,也可以有差的商学院,差的是好的存在的前提,它们各有前景。"

标签:;  ;  ;  ;  

MBA的前景_深圳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