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现象#183;浙江模式#183;浙江经验#183;浙江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现象论文,模式论文,精神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所谓“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缺国家资金投入、缺特殊优惠政策的“三缺”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改革开放前,浙江省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等要素禀赋不足,加上地处海防前线,缺少国家投资,缺少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全国中等位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立足自身力量,率先改革、敢为人先,务实创新、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经济社会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巨变。“浙江现象”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332元增加到20574元,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165元增加到8265元,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6平方米增加到57.1平方米。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出口总额由第14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三次产业构成由38.1∶43.3∶18.6转变为5.5∶54.1∶4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的重达到20%,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省区第1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目前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第1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均列全国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浙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25个欠发达县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差距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东部发达省份。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市化率从14.5%上升到57.2%,由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到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评估,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浙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居全国第3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89%和7.22%,降幅分别居全国第3、4位。据2007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浙江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省区第1位。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浙江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从发展速度看,如果说这30年世界向前走了一大步,那么中国向前走了三大步,而浙江则向前走了四大步。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所谓“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小城市、大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从小经营发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其间外部资本和力量介入较少,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浙江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小城市、大经济”。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呈现出以日用轻工品为主的产品结构特点。这与浙江工业化的国内背景、要素禀赋、发展路径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日用轻工产品严重短缺,买方市场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浙江走的是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民白手起家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既缺资金又缺技术。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其技术、资本、设备的进入门槛较低,符合浙江农民的创业需求。区域产业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在浙江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轻工业发展优势继续保持,小商品为主的特点没有改变,但这些小商品性价比优势明显,形成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浙江小商品的市场覆盖范围很广,市场占有率很高,许多产品占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1/3以上,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优势。小企业由于缺乏构建自有营销网络的实力,需要公共营销平台的服务,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同时,浙江加快市场升级换代,迅速发展生产要素市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市场迅猛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推力。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
——“小企业、大协作”。浙江农村工业化蔚为壮观的景象就是小企业的高速繁衍,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近乎“铺地板”式地高速裂变,是浙江经济赶超发展在企业层面的生动体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成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一直占据区域经济的重要地位,目前浙江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税收均占到全省的85%左右,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200多万,就业贡献率超过96%。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市场竞争力较弱,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技术难度、企业的管理费用和产品的制造成本,是浙江经济充满活力、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许多过去的小企业如今已经做大做强,有些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1000家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中浙江占198家,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中浙江占109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浙江占70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占20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往往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内,聚集着成百上千家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产业布局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新企业生长,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如诸暨大唐镇年产袜子160亿双,约占全球的1/2;乐清柳市镇电器制造业年产值超过360亿元,约占全国的1/3;嵊州年产销领带2.5亿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目前浙江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区块有600多个,实现年产值超过1800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有280多个,超过100亿元的有37个。随着产业的发展提升,这种“小区块、大产业”的块状经济,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共同构筑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矿产资源稀缺,一次性能源95%靠外来输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针对自身发展的先天不足,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省外国外资源,获取加快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浙江人在缺乏本地资源的条件下,善于做“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的文章。如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胶合板生产基地。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浙江的“零资源经济”。浙江从发展乡镇工业起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并向创造大省迈进。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47亿元增加到904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8.5%,已占据全省经济的主导地位。全省年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的支柱行业有纺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数百种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全省有45万家私营企业和181万个体工商户,总注册资本金9200亿元,户均仅为40万元左右。这些小资本的个私企业,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不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雄厚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社会事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展,不断扩大发展领域;并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不断扩大发展空间,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2007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2.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54.5%。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经商办企务工有44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总投资7000多亿元,创办企业10余万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5000亿元。在世界各地经商的浙江人有100多万人,浙江企业在泰国、俄罗斯、越南、墨西哥等地建立了4个国家级经济贸易合作区。在个私经济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国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约46倍、40倍和27倍。
——“小城市、大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浙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和中心镇。浙江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市化格局。浙江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四次推出“强县扩权”政策,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做强做大,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统计局评定的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占30个,其GDP占全省的49.2%。2007年全省58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24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萧山、鄞州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在全国千强镇中,浙江占了268个。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所谓“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根本追求和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具体来看,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浙江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特别是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率先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率先改革使浙江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动力。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浙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一真理得以生动体现。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充分保护、支持、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重视统筹发展,采取多种有效载体,推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加大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力度,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经济大省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只要有利于人民创业致富的事情,就大胆支持和鼓励,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政有为、科学施政,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各种挑战和考验面前,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启迪民智、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施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正确处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和尺度、节奏,既在“无为而治”中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又以有为而治来引导人民群众创大业,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为浙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所谓“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浙江精神”最本质的核心是:创业、创新。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自古就是“文化之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确立了浙江人民“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价值观念,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合新的时代要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浙江精神。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可以说,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浙江精神丰富了浙江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浙江文化的品位,增强了浙江的文化软实力。浙江精神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坚持艰苦创业发家致富、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市场经济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代开路先锋。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几乎都有一段艰辛的创业史。尤其可贵的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浙江人敢于跳出浙江创业,走出省外境外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浙江精神体现在浙江人的伟大创业实践中,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领全国风气之先,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第一个在海外开发商品市场,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在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基础上,浙江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制定城市化发展纲要、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精神既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浙江人民努力培育和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不断激发智慧和创造,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先发优势,在脚踏实地中创造出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创举,是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浙江现象”,不断完善“浙江模式”,丰富发展“浙江经验”,坚持弘扬“浙江精神”,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是浙江人民的新课题、新使命。要以新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