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何星亮
【摘要】 农业革命形成之后,世界上各族群的社会文化进化不是一种发展模式,而是多种发展模式。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已有的某种模式,否则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由历史传统、国情和民族性决定的。
【关键词】 单线进化 多线进化 现代化建设
古代中国曾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多种原因,当代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面临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关系到能否成功实现现代化目标、能否避免“现代化陷阱”、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微信采用强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基于QQ 号和联系人建立社会联系,具有私密性和半匿名性。功能定位在建立社会关系交流平台,实现点对点平等式交流,然后依靠好友多级转发,建立闭环式私密交流圈。该交流圈具有黏性和稳定性,目前在商业方面应用较多,在教育方面,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微信的构成对象、功能定位、信息传播渠道一样适用。学生的社会交流圈大部分也是学生,正是微信的活跃粉丝群体,对象精准。学生可以关注课程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并转发,向朋友圈进行辐射,由多层级用户向各自朋友圈转发,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这种传播既可以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也可以提高高校知名度。
农业文明形成之前的社会和文化进化是单线的,农业文明形成之后的社会和文化进化是多线的
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还是多条?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19世纪中期形成的西方人类学进化学派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化是单线进化的,欧洲民族发展较快,处于进化阶段上的最高阶段,而其他民族则分别处于低级和中级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世界上所有处于低、中级阶段的民族,都将沿着西欧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向前发展,西欧的资本主义文明社会是世界各民族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认为单线进化论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一经提出便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等人反对单线进化论,他在《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多线进化论,认为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发展。世界上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社会和文化进化、发展的路线也各不相同。
笔者认为,单线进化论和多线进化论都过于片面和极端,既不能把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的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都说成是单线进化的,也不能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都说成是多线进化的。从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本能的活动,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而获取食物,是攫取性的生产。早期人类一般随着气候的变化或因自然灾害而迁徙不定,四处游徙,居住方式主要是洞居或巢居。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和骨器等大同小异。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具有明显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并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这充分说明早期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是单线进化的。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人类第一次大革命“农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攫取性的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生产,种植作物和动物的驯化,使人类的食物丰富并有剩余。居住方式由游徙转向定居,使人类可以储藏剩余的食物。有了剩余粮食并能够储备,才有可能进行社会分工,才有人专门从事建筑、艺术和宗教等活动,才有可能建造城镇和如金字塔这样的巨型工程。生态环境的差异影响人类的各种行为。定居各地的族群为了适应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和文化。各族群的生态环境不同,社会和文化也各不相同。世界上各族群的社会和文化千差万别,正是由于生态环境差异造成的。
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本国的历史发展规律,必须尊重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格。各民族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创造的历史传统,塑造不同类型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民族性或国民性。历史越悠久,传统的生命力也越强,越难以被其他社会和文化所同化。即使迁徙到异国他乡,历史传统也往往随着族群的迁徙而流动到其他地区。例如,众多的海外华人遍布世界各国,但仍保留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等。
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国外已有的模式,应走适合本国的历史传统、国情和民族性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非洲不仅是人类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早期文明。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公元前4000多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前后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00年前后古埃及的杰作。非洲其他地区也曾创造过众多发达、繁荣的古代文明,当代非洲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四百年来的殖民统治。
农业的形成与人类的定居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进化趋异的最主要原因。历史上各民族不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在农业革命之后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业文明形成之前的社会和文化进化是单线的,农业文明形成之后的社会和文化进化是多线的。
从世界上各大文明发展来看,是多线发展的。世界古代文明有多种,有些学者分为20多种,有些学者分为10种左右,各种文明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各种文明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差异极大。
爱如此深刻地伴着主人公挨过战火洗礼的岁月,给生命贯注了神性的高贵,让理想主义脱胎换骨。并且相信,人毕竟是人,既非不死,也非神灵。羞涩与虔诚交织的又怕又爱就这样高于伦理的绝对命令,迎候了受难牺牲者灵魂的复活。
21世纪的世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或多线进化仍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大方向,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终点站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照搬国外已有的模式,否则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由历史传统、国情和民族性决定的。非洲各发展中国家也应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历史传统、国情和民族性,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陈颐磊挥了挥手,知道第十六师也不易,国军面对单兵素质极高的鬼子,如果不是八比一对决,根本就不是对手,只是现在衢州机场失手,意味着很快将兵临城下了。
总的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一对结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是生生不断的“连续体”,历史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化成功的保障,“传统——现代——传统——现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历史传统不会消亡,现代化也不会终止。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现代化难以成功。现代化的本质,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而不断革新。但现代模式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必须在传统模式基础上进行构建和创造。历史上成功的现代化运动大多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即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既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运动的阻力,也善于使传统文明转换成现代文明。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是多线或多元的,世界上各种文明各有其源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行发展。发展中国家应继承优秀传统,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之间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良性互动,和谐共处,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①[英]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②[美]阿尔文·托夫勒著、黄明坚译:《第三次浪潮》,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③[美]朱利安·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④[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⑤程恩富、谢长安:《“历史终结论”评析》,《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5期。
⑥李相中:《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溯源与展望》,《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代表)
责编/谷漩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