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交会法测量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梁铁军, 袁文来

中石化中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57001

摘要:随着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类信息化测量设备的革新、计算机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广泛的推广应用,致使公路测量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革。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全站仪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在道路施工测量中,光电测距仪和全站仪的使用成为必然。一般设计院给定的控制点不能覆盖整个施工区域,因此施工单位需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进行施工控制网加密。在加密控制网时,选点必须满足导线边长宜大致相等、测角满足规范要求,所以一般选择地势较高、通视条件良好、土质坚实、便于保存的点来作为导线控制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貌的变化及个别控制点的破坏或丢失,导线控制点与放样点之间无法通视,给工程测量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讨论后方交会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后方交会 全站仪测量 带函数计算器应用

一、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1、导线控制点作为测站,由于曲线和测站中间出现障碍物,曲线放样需要连续设几次测站才能把整个曲线放样完成。临时测站过多,会导致户外作业时间长,处理数据繁琐,并且会因误差累积,造成精确度不能满足要求。如图1

2、利用导线控制点作为测站,由于路基填方,路基边沟等防护工程造成不通视无法放样。如图2

3、施工过程中两导线点间出现障碍物不通视,无法放样如图3

二、解决方法

通过对后方交会法原理的研究,如何更好的解决以上几个工程测量放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后方交会法原理:

选择与已知两个控制点通视、距离大致相等且与拟放样点通视条件良好的点作为交会点,并通过交会点进行施工测量放样。根据经验交会角度不能小于15度和大于165度、更不能再一条直线上或者三角关系危险圆上。

四、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新长线CB6合同段对K21+800~K22+300段放样时,段内J7、J8导线控制点与曲线放样点之间有麦场无法通视,如果采用J10、J11导线放样因距离过远会造成误差过大,采用常规方法须设置几个临时导线点将坐标引致放样区域。用次方法不仅增大了外业测量工作量和内业计算工作量,并且因为临时导线点无法校核,会出现误差积累和对数据处理的错误无法验证。对K30+500~K32+300段内路基两侧边沟测量放样时,有的控制点遭到耕地破坏无法使用,由于路基填方高,路基两侧不通视,造成利用现有的控制点进行测量放样,通过运用后方交会法,将放样控制点P设置在高填方路基上,同时后视两个导线点测量角度和距离。利用计算器根据公式(1-1)(1-2)(1-3)(1-4)进行数据处理,得出P点坐标,之后直接进行测量放线工作。 通过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既可以减少外业作业时间又可以减少内业数据处理时间,同时又能够提高测量精度。

通过在工程测量中对后方交会法的实际应用,可知后方交会法具有精确度高、工作效率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除用于道路工程中测量放线及道路防护和附属工程的测量工作外,后方交会法还可以用于桥梁工程中。在运用三角网锁进桥位测量控制中,后方交会法仍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谢昵.如何提高导线测量的精度和效率[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2]郝攀.公路勘察设计之中导线网应用[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7);

[3]李军桥 刘波 胡师礼.全站仪边角后方交会法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研究 2014(26);

论文作者:梁铁军, 袁文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8

标签:;  ;  ;  ;  ;  ;  ;  ;  

后方交会法测量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_梁铁军, 袁文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