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结构与民族属性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之三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属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变化和新的良好的开端。很多社会科学教学研究者以新的视野、思路和方法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近十多年来民族结构和民族属性成为民族理论和民族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得到重视。尤其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民族理论界一些中青年学者以《黑龙江民族丛刊》、《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以及一些理论著作为主要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各抒己见,对民族结构和民族属性进行探讨。现将有关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一、对民族结构涵义的研究
“结构”一词在《辞海》中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其中着重强调:结构是(事物)内在的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二是指构成事物“骨骼”的部分。这两种表达与英文中的"structure"大致相近。在俄语中,“конст рукчия”与“конститучия”也分别包含着上面的两层涵义。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结构是一事物存在的“骨架”,决定着事物的内部形态,由此推论,“民族结构”不仅是民族社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搭配形式,而且也是民族实体存在的“骨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提到:“不仅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注:《马恩选集》第1卷,第25页。)这里提出了“民族整个内部结构”一词。列宁曾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一文中谈到奥地利“由于它的民族结构的不民主”,(注: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641页。)明确提出了“民族结构”。从我们所初步掌握的资料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没有把“民族结构”做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加以专门分析。他们的相关论述的出发点主要着重于民族结构对民族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影响上。但他们这些相关提法有助于后人对民族结构的研究。
民族是一种客观实体,有其独具的特征及自身的构成和存在方式。因此研究民族实体必须透过民族结构去考察和分析。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民族理论界对“民族结构”研究得较少。1986年,金炳镐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教学大纲》中着重提出应注意民族特征在民族结构中的体现和反映,并在大纲中明确列出了“民族内部的基本结构”一节,对民族结构的概念及其有关内容做了详实探讨,从而正式把民族结构研究纳入我国民族理论体系之中。金炳镐教授认为,分析民族结构,要从两种生产理论,即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这两个角度去探讨。因此,他将民族结构定义为“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注: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大纲》1986年油印本,第20页。1989年该大纲刊登在《民族理论研究》第4期上,1994年又收录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民族理论通论》附录上(第524页)。)都永浩先生也倾向于上述观点,认为民族结构是“某一民族所有活动的构成方式,是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内部及其诸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现象。”(注:永昊:《关于民族经济结构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第30页。)
1987年,艳东先生在《简论民族结构与改革》一文中也归纳了自己对“民族结构”概念的认识,指出:“民族结构即民族关系结构,主要是指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各部分之间表现于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构成方式”(注:艳东:《简论民族结构与改革》,《民族理论研究》1987年第1期,第83页。)他还把民族结构划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种。
金炳镐教授和艳东先生分别提出的民族结构概念有着很大差别。前者认为民族结构是民族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后者则强调民族结构是民族关系或民族内部关系结构。在民族结构的内容上,两位学者提出了近似观点,即都认为民族结构是民族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构成方式,并都含有其子结构。
1994年,金炳镐教授所著的《民族理论通论》一书出版,其中对民族结构的研究更加系统、完整。他进一步指出:“民族结构是民族的静态存在形式,民族结构运动是民族的动态存在(即发展)形式。”(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这一提法为许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加以引用,成为关于民族结构的一个创新之说。
二、对民族结构内容及其重点的研究
“民族结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结构”。(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它包括民族经济结构、民族人口结构、民族家庭结构、民族政治结构、民族文化结构和民族意识结构。金炳镐教授认为,从人类自身生产角度看,民族结构包括民族家庭结构和民族人口结构;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角度看,民族结构包括民族经济结构,而这些结构下面又分为多个子结构。艳东先生认为,民族结构囊括了民族经济结构、民族政治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即民族意识形态结构(包括民族意识或民族心理)三部分。关于民族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金炳镐教授强调它们是个整体,是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总的来说“经济结构决定着民族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等,后者也对前者起反作用。”(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而做为民族结构基础部分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体现。
研究民族结构,必须从其最基本的结构入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民族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很多较有份量的论文相继面世。同时,对民族心理结构和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研究也逐步成为民族结构内容研究的侧重点。
1.民族经济结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存在特定的民族结构,而经济结构又居主要地位。”(注:永昊:《关于民族经济结构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第31页。)在民族地区繁荣商品经济的关键就是调整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1987年,金炳镐教授在《民族结构研究是民族研究学科的新课题》一文中阐发了从结构的角度去研究民族问题的观点,尤其是要加强对经济的研究,这一论点为民族经济、民族经济结构的研究拓宽了领域。
都永浩先生对民族经济结构论述较多。他首先为民族经济结构下了定义,认为民族经济结构是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有关方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注:永昊:《关于民族经济结构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第32页。)关于民族经济结构的内容,都永浩先生做了详细分类,并指出民族经济结构对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民族其它结构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层次。他还提出,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同民族特点相联系的,与这一民族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绝不能用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准来衡量处于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经济结构。同时,他还分析了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和表现,指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指某一民族的经济结构内部及同其它民族结构的不适应政策”。“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经济结构的残缺与完整是有区别的。”(注:永昊:《关于民族经济结构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第33页。)合理的经济结构不一定完整,同样,完整的经济结构也不一定合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民族其它结构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会使民族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应该采取具体措施,优化民族结构。从民族内部来讲,要大力增强其生存发展的能力;从民族外部来讲,国家在理论上展开研究、进行引导的同时,在物力财力上要对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注:永昊:《关于民族经济结构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第34页。)对于这点,青年学者谭明华教授也指出,“建立和启动一种能够激发本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的结构机制是优惠照顾政策的目标指向,要在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力于民族地区能够出活力、出效益的社会结构的重构。”(注:谭明华:《经济优惠政策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问题试探》,《民族理论研究》1989年第2期,第27页。)
另外,对于经济结构在民族结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金炳镐教授进一步指出,“民族经济结构是属于民族的经济基础范畴的,是民族的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注:金炳镐(闵浩):《民族结构研究是民族研究学科的新课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1期,第32页、33页。)因此,民族经济结构对民族结构有着决定性意义,是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它对其它结构的“决定、制约、影响形成民族发展的正作用机制”,即“动力机制”。(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
2.民族人口结构。金炳镐教授较早提出从人类自身生产角度看待民族结构,把民族人口结构列为民族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决定着民族内部家庭结构的组建,同时直接影响民族经济结构,并且和民族经济结构一起构成民族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他从分析中国朝鲜族的人口构成及其特点入手,提出了关于民族人口结构的一些理论,指出:应用民族人口的数量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文化构成、职业构成协调理论来调控人数民族人口发展问题。人口数量适度、性比例合理是民族正常繁衍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会成为民族发展的阻滞因素,而且长期会给其它民族结构造成负面影响。民族人口的文化结构是民族素质的直接体现和反映,而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折射。(注:金炳镐:《略论中国朝鲜族人口构成及其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第24至30页。)
3.民族政治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金炳镐教授认为民族的政治结构包括民族的政治制度或者叫政治体制、社会机关、社会组织结构等。民族的文化结构包括(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教育结构等。(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民族的政治结构对民族关系的格局影响很大,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内部的阶级结构甚至决定了民族之间关系的性质。另外,一个民族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综合运动,也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水平。(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
4.民族心理、意识结构。对民族心理结构的理论探讨是围绕着其内涵及其结构层次而展开的。几位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结构的内涵上有共识,都认为民族心理是一种群体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共同意识的整体体现。但是,在心理结构的具体划分上则有不同见解。金炳镐教授指出民族意识结构“一定意义上是指民族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等。(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秦殿才先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另外,戴庆瑄总结出其它三种对民族心理结构进行划分的方法:一种是把民族心理划分为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气质、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两大部分。另外一种是把民族心理划分为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还有一种是把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但在心理结构四个层面的归属上意见不同。(注:戴庆瑄:《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第53页。)另外,齐径轩先生认为应从感知的角度,把民族意识划分为感性层和理性层,前者包括民族感觉、民族情感和民族情绪等民族心理状态,后者分为低、高两个层次。(注:齐径轩:《民族意识的结构、功能和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第31页。)
总之,关于民族心理结构或民族意识结构的划分层次至今还未取得共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对民族结构的特点、性质、社会作用的研究
关于民族结构特点,金炳镐教授在《民族理论通论》一书中单独列了一节加以论述,总结了民族结构的六大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以及调控可塑性。(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同时指出其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必须注意民族结构内部因素的整体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论述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族结构的性质决定于社会性质,艳东先生对此做了详细论述,他把民族结构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民族结构、奴隶社会的民族结构、封建社会的民族结构、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结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结构五种。谈到社会主义民族结构,艳东先生指出其具有四大特点,即社会主义性、整体性、历史性、不平衡性(不合理性)。(注:艳东:《简论民族结构与改革》,《民族理论研究》1987年第1期,第84页。)其中,作者着重提出社会主义民族结构中具有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因此造成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民族结构既有自我调节能力,又有人为的可塑性,因此,人们应该深入研究民族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且积极探索优化民族结构的方式、途径,对其进行调整、变革,使其有利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结构决定着社会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也与民族结构是否合理密切相关。艳东先生在《简论民族结构与改革》一文中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地区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民族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注:艳东:《简论民族结构与改革》,《民族理论研究》1987年第1期,第85页。)从我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来看,我国民族结构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不协调现象。因此,民族地区结构改革亟待施行,使其达到合理优化,从而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提出所谓健全民族结构,就是指“紧紧围绕发挥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变封闭型的民族结构为开放型的民族结构,使现存民族结构逐步优化,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协调一致,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注:艳东:《简论民族结构与改革》,《民族理论研究》1987年第1期,第86页。)
那么,评判民族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它是否有利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和共同繁荣。金炳镐教授指出民族结构合理、优化的标准在于“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中内耗最小,能够产生既有结构水平中的最大的能量或能力值。”(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其实质就是合理的民族结构必须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发展。
关于民族结构的健全、优化问题,研究者们对民族心理、人口、干部结构的调整、控制关注较多。秦殿才认为应该消除民族心理意识结构中的一些惰性因素,“扬弃糟粕、光大精华,使民族心理结构更健康、合理、科学。”(注: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第41页。)对民族人口结构的调控以及对民族干部结构的改革,金炳镐教授论述较多。他所著的《中国朝鲜族人口简论》分析归纳了朝鲜族人口构成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以民族人口构成诸要素协同理论来调控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优化民族结构问题。他提出“用民族干部的数量结构、文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分布结构协调的理论来调整民族干部结构比例问题。”(注:金炳镐:《改革开放与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调整》,《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年第1期,第20至29页。)民族干部的数量结构标志着每个民族在整个干部队伍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着他们行使权利及发挥作用的程度;文化知识结构则决定着民族干部的工作能力,也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和权利的行使;民族干部专业、数量、层次、以及年龄结构会直接影响民族发展的速度及效率;民族干部级别和部门的分布结构决定民族权利的享受和行使的程度和范围。金炳镐教授着重指出:少数民族干部结构要综合调整、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时还要对民族干部强化教育加强培训、提高其数量及质量。(注:金炳镐:《改革开放与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调整》,《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年第1期,第20至29页。)在谈到民族结构的社会功能时,他指出,优化、合理的民族结构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对民族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它还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好坏:民族内部结构合理,有利于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反之,民族关系就会走向恶化。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民族关系的好坏几乎都可以从民族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中找到答案。综合以上观点,金炳镐教授着重指出要想优化、健全民族结构,必须具有“有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以及“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民族间平等的交往关系”。(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
四、对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民族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关于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的关系,金炳镐教授较早做出了探索和研究,把它们与民族发展理论相联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他指出:“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而民族结构必以民族素质为其核心,没有不反映民族结构的民族素质,也没有不具有一定民族素质的民族结构。”(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关系极其密切。
总的说来,民族结构决定着民族素质,同时,民族素质对民族结构也有重要的反作用。协调和优化民族结构首先要注意提高民族素质,才能顺利进行。
民族是个动态实体,在其内部结构、层次的不断运动中,民族才得到了发展。金炳镐教授指出:“在某种意义说,民族发展是民族结构运动的过程,而民族结构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是新的发展机制的产生源。”(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民族结构合理就会促进民族发展,反之,就会起阻滞作用。
对民族结构的研究为民族做静态分析提供了方式、方法,而民族结构的运动过程就是民族的发展过程;民族发展问题是民族研究的重心,民族素质又是衡量民族发展程度的显著标志。这样,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发展就极其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除了以上两大关系外,民族结构与民族关系等还有待于理论工作者们进一步加以研究。
五、对民族属性涵义及其内容的研究
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不可缺少的性质,它的外在表现常常是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民族做为一个客观实体是在与周围世界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它也必然有其或共有、或专有、或抽象、或具体的各种属性,而这些属性中,又有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也就是它的基本属性。
近十多年来民族理论界对民族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怎样去理解、解释民族属性的内涵问题,并与民族分类(如对“社会主义民族”的理解)相联系。
关于民族属性内涵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金炳镐教授认为民族属性分为民族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中民族的自然属性反映了民族特征发展程度;民族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民族的生物属性反映了民族生物遗传特点。这三种属性的划分为进一步研究民族实体提供了新的角度,特别是对全面理解“民族发展”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吴治清教授认为民族的本质是多维属性的总和,不是单一的,每一属性都有不同的根源,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呈现出不同质的层次。这里的多维属性包括族别属性、生产属性、社会属性、阶级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时间属性、人数属性、文明属性、政治属性等11个方面。(注:吴治清:《论民族本质的多维属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28页。)
杨文矩先生认为民族属性不应该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形态去解释。(注:杨文矩:《民族的属性与社会主义民族概念的问题》,《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第17页。)王文长先生也阐述了与此类似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状态与民族内涵并不具有同质性,不同意把社会属性列为民族属性的一种。(注:王文长:《社会主义民族质疑及其他》,《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8页。)王文长先生由此认为民族属性只能成为民族识别的依据,而不能成为民族分类的标准。杨文矩先生也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民族”的提法是不合适的,是不符合我国民族概念的。
总之,关于民族属性的确定概念及其内涵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关于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的关系问题,金炳镐教授在所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单独列了一节,予以阐述。民族做为一种客观实体,是与民族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相对应的“民族自然体、民族社会体和民族人种体的统一体”。因此,民族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是与民族的三种基本属性、三种基本存在体相对应的民族的民族性发展、民族的社会性发展、民族的人的发展。这样,民族属性就与民族发展相互统一起来,有利于从新的角度和视野展开对民族发展的研究。(注: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99页、100页、101页、102页、113页、114页、130页、131页、132页、133页。)
六、民族结构和民族属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属性和民族结构是民族理论和民族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研究中的新课题。
对民族结构的研究是在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大环境中逐步开展起来并走向深入的,有其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如金炳镐教授所说,深入研究民族结构,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助于“正确认识民族发展的外因条件”,并且“发展和完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注:金炳镐(闵浩):《民族结构研究是民族研究学科的新课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1期,第34页。)
经过许多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开拓,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结构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虽然有些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在具体应用理论研究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认为民族结构优化和民族结构运行机制完善的过程就是民族发展的过程,“民族结构是民族静态存在形式、民族结构运动是民族动态发展的形式”理论的提出,把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紧密相联的观点都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民族属性,把它划分为民族的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的社会属性、民族的生物(或人种)属性三个基本属性,并且认为民族发展是民族的民族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三方面的统一,为从新的角度展开对民族实体和对民族发展的研究拓宽了思路。“民族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注:金炳镐(海金):《民族的属性与民族问题概念》,《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第9页。)把民族属性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加以探讨的观点都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