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和市场化不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_图书馆论文

产业化和市场化不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_图书馆论文

产业化市场化不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我国图书馆界出现了一股认为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必由之路的思潮,其来势之猛、时间之长超过了其它任何图书馆改革观。图书馆应不应该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能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涉及到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和发展战略。对这个图书馆的“定位”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利于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为了说明问题将其主要观点列表如下。

年代 人 物 观 点

"改革图书馆单位性质".

1984 张欣毅 "任何国家,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只要与发展经济有直

接或间接关系的活动,都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1985 周声浩 "图书馆也应属于经济实体".

1986 张喜军 "图书馆工作应是一门产业,应该实行有偿服务,由事业

单位转向生产单位".

1986 邵森万 "产业化是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

"所谓产业化,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一个行业.图书馆产

业化的含义就是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商品生产部门,逐

1986 邵森万 步实现图书馆部分服务商品的商品化,图书馆机构的企

业化或半企业化,由"消费型"向"经营型"转化,图书馆

员则由间接的生产劳动者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劳动者".

1987 李 洪 "图书馆成为信息资料公司这一类经济实体,在不远的

将来,必将成为事实".

"建立图书馆市场,以市场营销的观念经营图书馆"."将

图书馆各种服务看成是劳务商品的输出,图书馆工作人

1988 雷润玲 员是劳务输出者,再将服务效果与劳务提供者的经济利

益相联系"."图书馆市场建立,将促使图书馆的第二次

飞跃的实现".

"应该把图书馆产业化及其现实的实现途径看作是图书

馆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1988 张欣毅 图书馆产业化"是图书馆自身的知识、信息产品与社会

进行商品交换,使图书馆发展成为具有经营性文献产品

生产与流通部门".

1989 姚 健 "产业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无偿地提供文献服务既不能持久,

也不合理".

1989 邵森万 "市场是实现文献服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地方,是形成

文献开发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文献开发劳动

成果最公正、最客观的场所".

"市场对于文献开发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992 陆晓园 "图书馆改革的出发点:转换现存机制,变事业型为经营

型管理".

1993 赵申生 图书馆应"由事业型转向经营型,变事业型管理为经营

型管理",以与市场经济接轨.

1993 王崇林 "彻底改变图书馆非盈利事业的观念,树立'经营化''商

品化'观念".

"如果我们把图书馆推向市场,让它部分甚至全部摆脱

对政府的依赖,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这将不仅对图书馆

1993 许成诗 本身和人人都有明显的好处".

"彻底卸掉压在政府身上的包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根本出路是通过自己的

1993 张德芳 服务获取经济效益,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图书馆作为

一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正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为

什么不讲收费呢?"

1993 柯 平 "图书馆改革的任务是加速图书馆产业化",使" 图书馆

崔慕岳 情报商品化".

"既然整个文化大系统都向'市场'开门,图书馆为什么

1993 宋登汉 就不能从'文化消费'这个观念和原则出发,以' 收费服

务'作为突破口来改变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服务呢?"

1993 罗跃山 "实现图书馆社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这是图书馆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唯一选择".

"图书馆市场可以包括科技市场、信息市场和文化市场

的大部分.图书馆这一市场提供的商品大体上包括从文

1993 张德芳 献中发掘出来的知识产品、技术产品、信息产品、文化

产品四大类型"."传统的图书馆提供一种公益性无偿服

务,现在要建立图书馆市场,实际效益的有偿劳务服务".

1993 苏国明 "要冲出图书馆事业的怪圈,就应走全方位的有偿服务

的道路,以文补文,创收自救,变图书馆为租书馆".

1994 宋力军 "产业化是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模式".

"主动把图书馆推向市场".

1994 刘学芝 "这种事业性管理模式,几十年一贯制,由于缺乏动力机

制和激励机制,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

性得不到发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将图书馆作为纯粹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我国图书馆事

1994 高 平 业与生俱来的弊端,图书馆事业自产生之日起,便面临着

种种矛盾和困难"."图书馆事业不再区分主业和副业".

"唯一的办法是将图书馆逼向市场,走产业化的道路"."

实际上,图书馆与企业本质并没有不同,两者都是投入

1994 席 涛 产出的机构,以追求效益为目标".

"改变图书馆非盈利事业机构的传统观念,开发情报信

息智力资源,强化投入产业,讲求成本核算,使图书馆主

动'下海',去获取自己生存的根本".

1994 朱象喜 "医学图书馆的出路在于走向市场"."知识、信息是发

展经济的资源,不走向市场,不作商品,岂不白白奉送."

1994 周海旭 "现代图书馆市场观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图书馆

的服务,由市场调节图书馆服务费用".

1994 孟昭玉 "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使图书馆走出困境,跟上时代的步

伐"."只有抓好副业,才能办好主业,才能发展图书馆事

业".

1994 朱丽珍 "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何在?一言以蔽之,走社会

化、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

1995 黄绍杰 "无偿服务已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禁区,是图书

王盛茂 馆发展最大障碍".

"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今

1995 安 莉 天,这一社会定位(按指文化教育机构)使图书馆走进了

死胡同""正是这一原来的社会定位将图书馆事业推入

了目前的困境".

"应该接纳市场经济观念,从根本思路上实行变革,把图

1995 张洪弟 书馆当作企业来经营."通过创收性服务获得赢利来维

持"生存与发展".

1996 杨红梅 "正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免费的禁锢把图书馆引入了误区

,而收费才是免费的矫正."

年代 人 物 出处

《图书与报情》

1984 张欣毅 1984(3)

1985 周声浩 《责国学刊》

1985(1)

1986 张喜军 《图书情报工作》

1986(3)

1986 邵森万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86(3)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6 邵森万

1986(4)

1987 李 洪 《云南图书馆》

1987(2-3)

《图书馆员》

1988 雷润玲

1988(2)

《图书与情报》

1988 张欣毅

1988(3)

1989 姚 健 《图书馆学刊》

1989(6)

1989 邵森万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9(6)

1992 陆晓园 《责图学刊》

1992(1)

1993 赵申生 《图书馆杂志》

1993(1)

1993 王崇林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3(1)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3 许成诗 1993(1)

《千帆竞发》,黑龙江人

1993 张德芳 民出版社,1993

1993 柯 平 《图书馆》

崔慕岳 1993(4)

1993 宋登汉 《图书馆建设》

1993(5)

1993 罗跃山 《图书馆杂志》

1993(6)

1993 张德芳 《煤图学刊》1993(6)

1993 苏国明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3(4)

1994 宋力军 《图书馆杂志》

1994(1)

1994 刘学芝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4(1)

《图书馆杂志》

1994 高 平 1994(2)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4 席 涛 1994(2)

1994 朱象喜 《医学图书馆通讯》

1994(4)

1994 周海旭 《图书馆学刊》

1994(6)

1994 孟昭玉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4(5)

1994 朱丽珍 同上

1995 黄绍杰 《中国图书馆学报》

王盛茂 1995(3)

1995 安 莉 《图书与情报》

1995(4)

《图书情报工作》

1995 张洪弟 1995(1)增刊

1996 杨红梅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6(6)

从上表可知图书馆市场经济思潮的中心思想是图书馆的书刊资料是商品,图书馆工作者的劳动是生产性的劳动,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经营性的商品劳务服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靠国家财政拨款,实行无偿服务,造成图书馆困难重重。现在我国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就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变图书馆文化教育机构的定位,变社会公益事业为经济实体,由事业管理型转化为企业管理型,将图书馆推向市场或建立图书馆市场,改变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商品化。摆脱对政府的依靠,不吃“皇粮”,独立经营,有偿服务,自负盈亏,以求生存与发展。我认为过去图书馆没有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现在图书馆也不应该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

一、图书馆的文化教育机构性质不容改变

图书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教育机构,这是由社会分工和图书馆的性质与社会职能所决定的,与社会经济体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仍是文化教育机构。因为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没有变,社会也不允许图书馆由文化教育机构衍变为盈利性的工厂、企业、公司之类的经济实体。

文献是知识、信息内容与物质材料紧密结合的统一体,是人类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文献一旦产生便独立于人体之外,便于搜集、便于整理、便于保存、便于流通、便于利用,成为传播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文献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文明时期是以发明表音字母表和建立古代文献开始的”。恩格斯强调人类社会“以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明”与“文化”是两个内涵十分密切的概念。“文明”(Civilization)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前者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劳动工具和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后者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文化”(Culture )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文化都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体现在人类知识的发展水平,知识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和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保健事业的成就等方面。可见,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文化则是文明程度的具体表现。作为专门从事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贮存并提供社会成员开发利用的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使命。图书馆在人类两个文明建设中,必然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图书馆在社会结构中,亦必然处于文化教育机构和科学支撑系统的地位。图书馆这一社会定位早已成为所有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共识。

1964年丹麦的《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是通过免费提供图书及其它适当的资料,促进知识、教育及文化的普及”。

1966年美国图协(ALA )制定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最低标准》确认:“公共图书馆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传递经验和知识的图书资料而存在,……这些图书资料是人们为下述活动而使用的:继续自我教育;全面提高知识水平;为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优秀一员,……为了促进知识的发展。”

1972年图书商业协会国际共同体、著作家国际联合会、文献工作者国际联合会、国际图联、出版家国际协会等共同制定的《图书宪章》确认:“各种图书馆,在传播情报和知识方面,在享受智和美方面,都是全国性的资源……他们促进阅读,而阅读又转过来推进个人幸福、终身教育和经济及社会的进步……图书馆也是高等教育和学术所需要并不可缺少的”。

1987年我国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四部委下达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指出:“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韩国《图书馆法(修正案)》规定:“图书馆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并为公众或特定人员(实行令中规定人员)提供情报的利用服务,是供群众用以调查、研究学习、教养及终身教育和为文化发展服务的设施”。

1991年国际图联(IFLA)执委会制定的《IFLA的长期政策》规定:“图书馆是信息传递链中的一环,又是一个文化和教育机关”。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声称:“公共图书馆对于教育、文化和信息是一种有生力量,并且是一个通过人类的智慧培养和平与精神文明的重要部门”,“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随时准备为它的用户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

1994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的《俄罗斯图书馆事业联邦法》规定:“图书馆——将配置的出版文献组织成馆藏文献并将其在短时期内提供给自然人和法人使用的信息、文化、教育机构”。

1996年国际档案理事会与国际图联共同发表的《北京宣言》声称:“两个专业在道德观方面具有一个共同的内容,无论从道义抑或法律意义上讲,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存在延绵繁衍而不被割裂,并为其免费利用提供服务。”

1997年1 月中央九部委《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指出:“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科学普及、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的工具”。

由上可知:

①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图书馆一直是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的机构性质呈稳定状态。

②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图书馆都是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的机构性质与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没有直接的联系。

③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都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文化教育机构性质与经济体制亦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法,没有一个与图书馆有关的国际组织,将图书馆作为等价交换、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我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科学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两个文明一起抓。从1996年到2010年,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在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中,更要巩固图书馆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科学支撑系统的地位,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不能随意更改图书馆的机构性质。

二、图书馆虽有产业属性但不能产业化

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引进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将工业、建筑业作为第二产业,将其他各行各业作为第三产业。国务院亦作出了关于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于是,图书馆界就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图书馆既然是产业,就应该按企业来经营,通过商品化的创收服务获取利润,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产业化的道路。我认为,图书馆虽然具有第三产业属性,但图书馆不能产业化,因为第三产业只显示了图书馆属于服务业的性质,并未能概括图书馆的全部属性。图书馆除了第三产业属性外,还有上层建筑的属性、精神文明的属性和社会公益性文化的属性。

社会产业三分法将金融、保险、商业饮食业、交通邮电、地质勘探与国家机关、军队、警察、法院及科学、教育、文化等性质不同、职能各异的企业和事业,统统挤入第三产业是不甚恰当的,所以钱学森等提出了第四产业、第五产业的观点。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本身就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其产品产值可用货币表示并纳入国民经济的统计数字,而事业、行政单位其产出只有以工作效率和事业成就来表示。所以,我国每年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农业、工业、建筑业、国内外贸易、金融保险等都有具体的增长数字,而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只有事业的规模和工作成绩的情况,这就说明事业与产业分属不同的领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因为产业三分法将图书馆作为第三产业,就有理由要图书馆转化为企业,那国家机关、军队、法院也都划入第三产业,难道也要将它们转化为企业,搞商品服务、自负盈亏吗?这是典型的泛企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图书馆,受制于经济基础,理所当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但图书馆本身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转化为经济基础,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环境中都是如此。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包括图书馆)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属于教育、科学、文化范畴的图书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肩负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光荣使命,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转化为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的经济实体。

文化有市场文化和非市场文化之分,商品经营型和事业管理型之别。图书馆属于非市场文化中的公益文化。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表现在,①图书馆服务的非赢利性;②图书馆以所有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③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全面发展;④图书馆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保护;⑤图书馆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⑥图书馆坚持免费服务的原则。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客观规律,只能遵循,不能违反。

三 图书馆岂能商品化

在泛商品论的冲击下,我国图书馆界有人把图书馆说成是“生产部门”,强调“树立经营化、商品化观念”,提倡“图书馆服务商品化”,搞“全面有偿服务”。这是一种将图书馆导入歧途的改革观。图书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设施,既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也不是商业机构,岂能商品化。

1.所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图书(广义)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复制品,和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属性,也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图书出版后交由图书发行部门征订出售,于是图书就作为精神商品进入图书市场,形成买卖关系。通过等价交换,售书者得到了货币,失掉了图书的所有权;购书者失掉了货币,得到图书的所有权。图书馆的藏书是图书馆收藏并随时提供利用的书刊资料的总和,不是图书发行部门在出售之中的图书商品,图书馆购入图书的目的,在于履行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提供给社会成员广泛地、多次地借阅参考,以充分发挥书刊资料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美学价值。读者对图书馆的文献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可见图书馆的藏书不再处于商品市场的等价交换状态,而处于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借用状态。这样,图书馆的藏书就不再是一般的商品了。

2.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曾指出:“服务有两类,一类叫公益性服务,一类叫商品性服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所以图书馆的服务属公益性质的服务,其特征就是非赢利性。图书馆传播知识和信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商品性服务则追求当前的利润。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图书馆传统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宣传辅导向来都是免费的,曾使许多人从中受益。就是图书馆的情报信息服务,也要体现图书馆的性质、职能,不能象商业性的信息咨询那样商品化。图书馆有的情报信息产品具有商品性,可以进入信息市场,其所取费用也是低价补偿性的。有的图书馆编印情报信息资料主动送给有关党政领导和决策部门,有的图书馆下乡开展免费的信息服务,效果很好,政府增加了对图书馆的投资。所以图书馆的情报信息服务也属公益性质,不能商品化。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图书馆都要坚持免费服务的原则,消除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金钱障碍。1990年国际图联(IFLA)主席汉斯·彼得·盖在56届国际图联大会开幕词中说:“受教育均等,亦包括不得妨碍所有公民得到信息,因为获得知识与信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要求。”图书馆应当“毫无阻碍而免费向任何人提供信息”,“以便每个男女公民都有机会得到文献资料和信息”。1991年前苏联图书馆学家古本科在国际图联57届大会上发言指出:“文化商品化的发展导致很多消极后果,由于负担不起开支费用,图书馆网络正在减少,图书馆不断引进有偿服务,不断地砍掉那些从前免费提供的传统服务”,“文化的商品化和私有化可能导致物质上的富有与精神上贫乏的情况”。1995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教授盐见升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依法设立的、由公费支撑的、无偿对任何人开放的机构,这一原则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在美英等国确立并很快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承认和支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贝林顿曾强调,不要因图书馆的商业化而“在社会上造成信息的富有阶级及贫穷阶级”。1995年,我国当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彭斐章说得好:“社会的进步,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学校和图书馆就是用于提高人的素质的机关;由政府集中社会成员的财富投资于图书馆,再由社会成员无偿利用图书馆,是确保智力投资最大收益的最佳途径。”“图书馆无偿地传递文献,传播知识是历史的选择”。最近,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络(Internet)的商业化趋势表示的忧虑和不满,说明信息商品化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四、图书馆应面向市场但不能将图书馆整个推向市场

图书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应社会需要而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图书馆,自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谓“适应”,就是既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又能动地促进市场经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图书馆与市场经济分属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能生搬硬套市场经济的法则,盲目地将图书馆推向市场。不能将面向市场与推向市场混为一谈。

1.市场是交换商品的场所。将图书馆推向市场,就意味着图书馆要生产出商品拿到市场与顾客进行等价交换,或将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改变成商业性的劳务服务。前面已经分析过,图书馆既不是生产部门,也不是商业机构。作为图书馆物质基础和服务手段的馆藏书刊资料,如果当作商品再次出售,那就侵犯了国家的公共财产,破坏了图书馆的业务基础,有悖于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将自己生产的情报信息产品(如索引、文摘、综述、情报调研、信息报导、专题汇编、电脑软件等)当作商品出售,那也只是图书馆服务的一部分,而且还不能以赚钱为目的。

2.我国图书馆事业由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中小学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厂矿企业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馆(室)等所构成。其性质任务、规模大小、读者对象、藏书结构、干部队伍、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及设备手段不尽相同,生产情报信息产品的能力也不一样。除了国家图书馆、省级和大型市级公共图书馆、重点大学图书馆以及部分条件好的科技图书馆之外,一般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主要还是开展文献服务工作。能生产出可供等价交换的情报信息商品和开展商品性的情报信息服务是不多的。所以,不能看到某些经济发达情报信息需求量大的地区、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开展情报信息服务有些收入,就以点代面,认为整个图书馆可以推向市场或建立图书馆市场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虽以超10%的速度发展,但主要是依靠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手段实现的,科技进步因素一般只占20—30%,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因素则更低。我国每年有三万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和五万件以上的技术发明专利问世,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占15%左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有的工厂热衷于争投资,要贷款,不能下功夫搞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有的企业单纯依赖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不愿推广应用国内的科技成果;有的厂商宁用几百万、几千万搞宣传广告,却舍不得花点钱获取有关的技术经济信息,这必然影响到情报信息的需求。到1994年我国已建数据库12000个,信息网络300多张,但利用率很低,经济收益不大。目前北京有注册的信息咨询机构2500家左右,只有2 %对自己的经营尚感满意。我国社会信息资源约有80%控制在政府信息机构。计划、金融、财政、外贸的经济信息自成系统,只为本部门服务,不对外开放。我国信息市场规模小、范围窄,缺乏政策和法律调控手段,无法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有效的市场体系。把图书馆推向这样的信息市场是不明智的。

综上所述,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图书馆的唯一选择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方向,坚持社会公益性,坚持免费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走依法办馆之路。

标签:;  ;  ;  ;  ;  ;  ;  ;  

产业化和市场化不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