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坛英才青年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才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们谈论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时,脑海中往往闪现着戴着近视或老花眼镜的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老专家的形象。的确,很多老专家、老教授老当益壮,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不断创新,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贡献,理当受人敬重。但是,从数学史上看,数学上的很多杰出重大的贡献往往出自于年轻人。很多杰出的数学成果是年轻的数学家们首创的;很多杰出数学家的成名之作,是出自三十五岁之前,而且不少人是在二十五岁之前。
“数坛英才青年多。”有事实为证。在中国,祖冲之于公元462年上《大明历》和算得圆周率的值是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三十三岁左右。华罗庚发表《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时是20岁。他后来的学生王元、陈景润等作出重大贡献时也都才三十来岁。
如果放眼世界,青年时代就作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就太多了,伽罗华、阿贝尔、牛顿、高斯、哈米尔顿等等,人们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名字。事实也正是这样,有一个事例很有说服力,很多数学家,如高斯、雅可比、爱米·诺特等的成名之作是他们的“博士论文”,而“博士论文”一般是在二十多岁时作的。有一些数学家英年早逝,如伽罗华、阿贝尔去世时才21岁和27岁,其他如黎曼、拉曼贾、什尼列尔曼等逝世时也不超过40岁,都是一些青年英才。还有如欧拉、柯西、奥斯特洛格拉得斯基、盖尔方德和冯·诺依曼等被选为科学院院士时,年龄都不超过35岁。这些都是“数坛英才青年多”的例证。事实上,在科学技术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发端于年轻人的事例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不过,在数学领域中,好像是更多一些。
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以学习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为例,数学是少年们学习中最先接触的自然科学之一,因此最早吸引住了求知欲甚强、向往科学美景、探索科学奥秘的少年们的兴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各门类中,学习和钻研数学需要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支持是最少的,在课外书籍较易获得的条件下,自学成才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因此,数学为埋头苦干、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在青年数学家身上,常常有“天才”、“神童”之类的光环。事实上,如果深入分析他们的成功史,那么,对数学的热爱、废寝忘食的学习热情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是比天赋的聪明才智更为重要的东西。年轻的成功者们,往往熟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他们如饥似喝地消化了前辈数学家积累的大量数学成就,养成了自己良好的数学素质,正是在这些基础上,他们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取得了前人所没取得过的成就。
伽罗华少年时代的老师在回忆伽罗华是不是“神童”时缄口不言,但谈到伽罗华对数学的热爱时却印象深刻,说伽罗华“被数学的鬼魅迷住了心窍”。高斯成为举世闻名的杰出数学家后曾说过:“假若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的”。
还有一个情况是,有些年轻数学家的成就,还得力于他们中学时的老师,华罗庚受惠于王维克老师,高斯得助于巴特尔斯老师都是这种事例。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还是伽罗华读中学时的数学老师里查。里查老师在学校里开设了一个“数学专业班”,培养和提高爱好数学的学生的数学素质。人们不太清楚里查老师教些什么和是如何教的,只是在好几位举世闻名的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史中了解到,这几位学生曾经读过里查老师的“数学专业班”。这些杰出科学家中有数学家伽罗华(他创造了“伽罗华理论”,对代数学作出了划时代的改革),年轻的杰出天文学家勒威耶(他用数学计算发现了海王星,他与伽罗华是“数学专业班”的同班同学),以及法国科学院院士、杰出数学家安密特(他是在伽罗华、勒威耶之后进入里查老师的“数学专业班”的,他证明了自然对数的底“e”是超越数,德国24岁的青年数学家林德曼于1882 年用他的证明方法证明了圆周率π是超越数,从而根据“伽罗华理论”证明了直尺圆规作图法“化圆为方”是不可能的。)在培养青年数学家方面,里查老师功不可没。
当然,要成为一个数学家,只限于中学的数学知识是绝对不够的,但中学打好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却是成为数学家的重要条件,人们有理由向在中学里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致敬。
数坛英才青年多,是各种条件造就成的,我们今天已具备了很好的条件,祝愿在刚来的二十一世纪里,在我国青年中涌现出更多的数学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