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设计问题,营造动态课堂
◇ 杨宗勤
(泸州市叙永县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叙永 646400)
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而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数学潜力的挖掘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为此 ,我校开展了“以疑导学”动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创境设疑——自主释疑——交流展示——合作探疑——梳理提炼——拓展存疑。
在这六个环节中,“自主释疑”、“交流展示”、“合作探疑”这三个环节是专门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增设的。由于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思考方向,整个学习思路可能出现混乱,这样就会导致自我学习的实效性不高,不但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连双基都无法落实。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效果,如何挖掘教材的核心问题,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呢?我认为只有设计富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成为探究学习的强大动力,实现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数学的思考性”。
这是“问题”设计中最核心的特征,也是一个前提性要素。凸显思考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即要把学生的思维闸门给打开,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展开由浅入深的系列探索。对数学学科来说,就是要设置一些数学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思考和学习的欲望,从而在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新知的探索活动。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在学习给三角形(按角)分类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先看书自学后再与同桌交流:(1)按角的特点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2)每类三角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出示三幅三角形图分别只露出一个钝角、直角、锐角)请判断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并想一想理由是什么?(4)所分的这几类三角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一个三角形中会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吗?
这个“自学提示”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它首先引领学生学习表面特征: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每类三角形分类的标准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看书能获得这些知识)。然后创设一个认知冲突:只露一个角,为什么露出钝角和直角的能马上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而露出一个锐角的却有三种可能?将学生探索活动引向深入,深究三种三角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引领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中会不会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经过学生步步深入地思考,对三角形的分类标准的本质特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问题设计要强调“空间的适度性”。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适度的思考空间,思考空间过大,学生无从入手去展开思维活动;思考空间小了,学生又会受到束缚而失去思考性。把握空间的适度性主要表现在:所提供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活动才能回答,而思考的方向又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如何对问题展开探究的思路比较清晰,处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里,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释疑:
请你围绕以下问题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回忆一下:能直接比较分数大小的分子或分母有什么特点?怎样直接比较他们的大小?
(2)和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为什么?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运用此性质将和变成可以直接比较大小的形式。
(4)什么是通分?通分时要先求什么?为什么?接着怎么办?依据是什么?
(思考后可以与书上对照一下)
(5)拓展:把分子化成相同的数算不算通分?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后的分数后再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最后拓展生成问题,形成强烈的认知矛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问题的本质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三、问题设计要凸显“导思的操作性”。
一个有效的“自学提示”一定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思考的引领性,即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事,怎样去做,然后有序思考等,这是一个高质量自学提示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操作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等,要想避免“操作杂乱”、“合而不作”等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操作指南”、“合理建议”,使他们按照操作程序展开思考,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引领学生合作探疑:
请大家先独立探索,然后展开小组交流:
(一)探究材料:
1、分6组分别准备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6个、8个、10个、12个、18个和24个);
2、每个小组一张表格。(拼出的3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数量记录表)
(二)探究指引:
1、小组内分工合作,用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至少3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2、把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内。
3、观察并分析数据,小组内交流:
我们用多少个正方体拼摆?体积是多少?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有几层?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4、梳理提炼并进行汇报。
此“自学提示”给学生规划了清晰的探索思路,而且操作性比较强。
四、问题设计要注重“思维的开放性”
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受系统处于亢奋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我在复习“圆柱与圆锥”时,媒体出示了一个高1米、底面直径6分米的圆柱体木料,于是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根据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先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再解答),在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生1:木料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生2:将木料竖立于地面,占地面积是多少?生3:把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生4:把木料沿着底面直径切开,表面积增加了多少?生5:截取一个高2分米的圆柱,表面积减少了多少?生6:把圆柱滚一圈,滚过的面积是多少?
生7:把木料分成4个小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8:如果每立方分米木料重400克,这根木料重多少千克?
......
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回答中相互感染,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将复习引向深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开放性问题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体现在新知探究中,在复习课中也需要好的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应用环节再起思维高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提升思维品质。
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问题的引领,问题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能影响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问题的设计,教师要以研究的视野看待问题,从而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
论文作者:杨宗勤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木料论文; 课堂论文; 动态论文; 钝角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7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