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

夏显力[1]2001年在《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站在新世纪门口,只有那些崇尚科学、追求文明进步、拥有理性与智慧、珍惜并合理利用资源的民族,才能登堂入室,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相对于长期以来城市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相对于一说到搞建设就想多占地、占耕地的落后思维惯性和错误行为,相对于为官一任只求出政绩,一味盲目扩张的热昏头脑,集约用地是一种科学的方式、文明进步的行为,是理性和智慧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 由于历史的、人为的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偏低,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正处于粗放外延向集约内涵转化的过渡时期,因此探索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对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的传统观念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大势所趋,是符合土地经济规律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从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规划、法制、管理体制等角度深刻剖析了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提出集约化利用是未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进行城市用地置换及城市土地整理是其主要运作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指标体系和基本方法,并就如何实现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导言 本部分论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外及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理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集约化的含义进行了辩析,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在城市范围内通过用地结构与空间结构的高度有序化合理组织,以土地为载体的各类建筑和城市设施相互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无论从使用功能上、效益上、后续发展或形象景观上,都达到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相容性好、功能互补并能自我修复的状态,最终带来城市的高质量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所处的阶段是:外延还在延续,重心向内涵发展。指出集约经营原理、地价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土地稀缺性原理、产权制度原理及土地持续利用原理是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叁章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分析 本部分首先从不同时期城市用地发展状况、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状况及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叁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并指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市用地规模“摊饼式”发展,造成耕地大量流失和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失控;(2)城市用地紧张与浪费并存;(3)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4)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5)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失控;(6)一些城市之间结构趋同、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7)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不合理。进而从历史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规划方面、法制方面、管理方面及管理体制方面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四章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相关问题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化向集约化转变已成为必然,这一方面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和耕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有关。然而当前各级地方政府一味寻求经济的发展和招商引资,而忽视城市土地的重要性,极少注意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与宏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了土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文章认为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只有处理好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耕地保护问题、产 2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业结构调整问题、城市土地规模问题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市上地集约化利用。并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解决非农建设用地短缺和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有力保证,城市上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协调是实现城市上地集约化利用(即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关键,城市规模的适度化是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要条件,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五章 我国城市士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R运作形式 本部分首先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和选择土地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目标和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和结构功能,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以此为目标,设置了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指标体系及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本方法。指标体系主要从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四个层次进行设置,用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作为目标层,准则层表达总目标的分类,由社会指标、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叁大类构成,领域层和指标层表达准则层的具体内容,分别由6个指标层和20个单项指标构成(具体

鞠畅[2]2008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受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影响。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规模快速扩展,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所应带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非集约化利用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低水平下城市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实验区在重庆的建立,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还将加快,如何缓解满足城市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和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快速扩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用地规模效益,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提高,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及如何推动模式的顺利运行,这对于重庆市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吸收借鉴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以地租、地价理论,聚集经济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等为指导,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运用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纵观全文,本研究共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及研究的资料来源。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第叁部分是现状分析部分,首先分析了重庆市整体范围内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时空演变情况,并通过与全国超大城市对比分析评价了重庆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规模效益。其次对重庆市3大经济区域的城市土地规模和土地利用规模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影响重庆市城市土地规模扩展和土地利用规模效益发挥的因素。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针对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的模式。首先是通过对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构建的意义、必要性、目标、原则,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4种具体的模式。其次,通过应用分析,确定了适宜重庆市不同城市的具体模式。最后,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运行的配套保障和激励机制。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总结了整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指出文章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最后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1997-2006年间,重庆市整体的城市土地扩展属于扩展过快型。与全国20个超大城市相比较,重庆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规模效益,处于最后一位,其中经济效益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和生态效益都处于最差水平。重庆市叁大经济区域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城市土地扩展属于扩展过快型,叁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城市土地扩展属于扩展不足型,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的从高到低排序为渝西经济走廊、都市发达经济圈、叁峡库区经济生态区。说明随着重庆市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加快,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确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还比较低下。(2)根据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产业职能定位对城市集约化规模利用的影响,构建了高集约度、低扩展型,高集约度、高扩展型,低集约度、高扩展型,低集约度、低扩展型4种具体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其中,重庆市的渝中区适用高集约度、低扩展型,大渡口、江北等5区适用高集约度、高扩展型,渝北、北碚等12区县适用低集约度、高扩展型,其余22区县适用低集约度、低扩展型模式。(3)城市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明晰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相协调的规划体系、土地增量和存量市场的协调发展、土地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管理、土地地价管理、法律制度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激励机制是加大国家财政和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资力度和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提高农地比较收益。

张旭光[3]2005年在《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在孕育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用地紧缺、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城市化要加快,人们生活质量要提高,就必须解决合理配置、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问题,城市化过程应是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过程,当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土地利用粗放、市场不规范及管理乏力现象,已严重阻碍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建立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指标体系及寻求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从历史、经挤体制改革、规划、法制、管理体制等角度深刻剖析了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城市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指出集约化利用是未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和选择土地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目标和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和结构功能,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措施、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对策。并构建了评价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指标体系和基本方法。指标体系主要从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因子层四个层次进行设置,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作为目标层,准则层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基础条件、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现状、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相关因素和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发展趋势四个部分,要素层和指标因子层分别由7个、33个指标因子构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阐述了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本过程,为政府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政策法规、措施、合理的运作程序提供依据。

王向东, 龚健[4]2016年在《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个热点研究话题,然而现有研究基本都属于"土地集约利用静态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初始依赖性。文章认为,应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亦即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是依据土地生产率的变化来评判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集约化度评价和指标体系评价两种方法;土地利用集约化度可被定义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据此可将土地利用分为完全粗放化、高度粗放化、粗放化主导、二元平衡、集约化主导、高度集约化、完全集约化等模式。实证研究发现:12003—2013年度,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市的土地利用都属于集约化主导模式,集约化分值分别为66.64、65.83、62.15、63.36和62.46,而中国大城市土地利用接近于二元平衡模式,集约化分值为49.82;2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存在2003—2006、2007—2010和2011—2013年叁个明显的波动周期,但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在周期长度和波动幅度方面显着不同。

李珊珊[5]2007年在《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目前城市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蔓延现象严重,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浪费,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利用,影响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精明增长理论是美国规划界应对美国大都市增长及其蔓延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其主要的原则分为五个方面:对一些超越地方范畴的问题进行区域性协调并提出解决措施;通过限制服务区范围提高能源、公用和市政设施的效率;保护大城市边缘区及其附近的开敞空间及其他资源;重兴城市社区的活力;提供可支付得起的住房。精明增长理论中的区域整体协调,制定城市用地边界,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以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保护城市边缘区与开敞空间的理念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学术思维的启迪和指导意义。武汉市近年来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外延扩展,局部地段土地开发强度不高,用地结构不尽合理。针对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总结出武汉市可以借鉴精明增长理论的几个方面的相关策略与措施:提倡区域性协调,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加强对老城区的存量土地的开发,紧凑发展城市;加强地铁沿线的开发,提倡结合交通的土地开发;保护城市边缘地带和湖泊及其他开敞空间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能为国内今后有关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以及为城市管理者的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师的设计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黄小芬[6]2004年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与规划支撑体系》文中提出我国步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通过对快速城镇化地区不同发展动力机制下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效率、产业空间布局、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成因。通过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概念的界定,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区域观、市场效益观这叁个理念,从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和动态目标四个方面建立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取值、量化和标准化,探索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评判。选取温岭市松门镇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检验这些方法。论文最后提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规划支撑体系,对规划编制和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寻求新的小城镇规划依据;对战略层面研究、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规划叁个规划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立小城镇发展规模预测的新视野;提出规划中建综合区的概念;倡导规划应提升经济评价的地位;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供应计划;提出建立双向互动的协同机制、共同发展的利益整合机制和高效的土地市场机制等。

陈诚[7]2014年在《潍坊市寒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土地的利用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土地利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利用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能否呈现集约型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的问题是,我国的土地资源总体水平差,利用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利用的不可逆性使人们在土地这一载体上实现社会经济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衡量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及寻求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途径已成为寒亭区土地使用的当务之急。土地集约化利用是针对粗放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土地集约化利用涵盖了多方面的意义。首先,节约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采取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等措施节省用地,并避免占用耕地。其次,我们要尽可能的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比。第叁,通过对于土地资源的储备以及合理的置换,在遵循节约用地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合理投放,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寒亭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寒亭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历,采用比较分析、实证举例、定量分析、系统归纳等方法,阐述了寒亭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分析土地集约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寒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寒亭区开展土地规划,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蒲秋实[8]2008年在《基于PSR框架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小城镇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及人地矛盾的加剧,其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基本载体。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不仅仅是节省用地、解决人地矛盾的途径,更是保障城镇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规模外延扩张,内部结构失调,土地利用粗放经营,效率低下,不仅影响到城镇本身的发展,而且危及农业。对小城镇而言,这种外延扩张的趋势更盛。因此,必须转变小城镇用地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集约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其利用效率。“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很好地揭示了资源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而目前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研究,很少综合考虑到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评价的作用。本文试从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选取小城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框架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②城镇土地利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对PSR概念框架进行介绍,在其基础上建立城镇土地利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并进行阐释。③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标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和小城镇自身特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其构建原则,从压力、状态、响应叁个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实证研究。依据以上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靖宇镇为例,以该镇2001—200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靖宇镇土地集约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主要结论:①计算结果靖宇镇的土地集约水平为一般集约,与实际基本相符。②PSR模型较好地说明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模型可信度较高。③运用协调度函数可以度量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发展的均衡状况。

肖湘[9]2016年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环境保护这一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要求。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土地资源是基本自然资源,土地的利用率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介于此,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争取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能获得更多的土地产出收益,对所开发的土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加强土地的经营管理,保证科学高效的经营模式,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有叁层含义:—是节约用地,二是集约用地,叁是合理用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有四大基本原则:一是合理利用原则,二是区域性原则,叁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四是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应对耕地保护巨大压力的需要,是保护土地使用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需要,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协调性较差、可持续性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主要是由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全深入、土地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就必须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协调性;健全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规范性;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效益性;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科学性。

马建明[10]2005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城市化趋势下,我国城市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城市化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土地粗放使用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占地扩张、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等。此外,作为其延伸的开发区在建设用地上,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理论为依据,必须及时采取包括明晰土地产权、改革和完善土地税收体系、加强规划,加强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用地,健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等在内的各种措施,扭转城市土地粗放使用局面,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论文以乌鲁木齐市为例,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趋势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回归模型,从而明确了乌鲁木齐市从战略发展上实施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紧迫性,并提出对策建议。随后针对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新形势,如何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六点思考和设想。

参考文献:

[1].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 夏显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城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利用模式探讨[D]. 鞠畅. 西南大学. 2008

[3].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D]. 张旭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4]. 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 王向东, 龚健. 经济地理. 2016

[5]. 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策略研究[D]. 李珊珊.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6]. 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与规划支撑体系[D]. 黄小芬.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7]. 潍坊市寒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 陈诚.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8]. 基于PSR框架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蒲秋实.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 肖湘. 湘潭大学. 2016

[10].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 马建明. 新疆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