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绿色建筑的区域分部和发展研究论文_胡婷

胡婷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重庆 400000

摘要: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梳理绿色建筑发展的路径,从绿色建筑不同区域分布、不同评价标识项目、不同星级评价等类型,基于2008—2016年绿色建筑发展的项目梳理统计,深入挖掘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及特征,并做简要分析,对于进一步开展与绿色建筑区域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等举措,助推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区域;发展;路径

1 绿色建筑发展路径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可以追溯到19世纪。1969年,建筑师保罗索勒首次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由此,绿色建筑开始了正式的发展。到了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同的国家可持续建筑理论应共同关注减少对自然资源能源的应用,改善建筑环境质量以及维护室内环境等等。

1990年开始,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被引入到了中国,而此时中国大陆的绿色建筑发展状态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地方的发展发展较为不平均,在北京、上海等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较为成熟。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绿色建筑的评审有全国化的趋势,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也逐年增多,大致路径为“浅绿”—“深绿”—“泛绿”的过程。

2004-2008年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状态处于萌芽期和探索期,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先行者在建设过程中尝试使用绿色技术,但应用并不广泛,因此也不能深入到整体的环境中。在“浅绿”阶段,我国主要以试点建筑为主,因初期绿色建筑尚未形成规模,此时的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也比较高,经济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此时的中国仅有10个绿色建筑,分别位于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及湖北省。另外,相较于国外,我国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尚未普及,2008年底,中国仅有10个绿色建筑标准申报项目和23个LEED申报项目。

2008-2011年期间,“深绿”阶段开始,一些因地制宜思想的绿色建筑也逐渐涌现,各个地方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小范围地区推广绿色建筑,虽然绿色建筑的应用范围依然较小,但通过之前的努力,其思维方式渐渐应用到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行等阶段,绿色建筑开始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选择。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政府也推出了一些绿色改造项目,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推出相应的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地建设建筑物。

2011年至今,绿色建筑的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在生活中普遍接受了绿色理念,绿色建筑也逐渐向常态化发展,许多企业及商业建筑开始大范围应用绿色建筑。

2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及分布

截至到2016年9月,根据住建部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我国绿色建筑数量总体上在逐年增加,2011年增长尤为明显,环比增长近300%。整体来看,从2008年的10个增加到了2015年的1533,每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幅度。如图1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中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区域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其重心始终位于安徽省、江苏省等地。从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分布情况看,东部沿海城市等绿色建筑发展较快的地区项目数量较多,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项目数量也相对较少。

导致这种不均匀分布的原因可能是在绿色建筑发展较好地区,随着适宜当地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日趋成熟,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逐步理性,通过精细化设计等方式,直接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同时,部分地方强制性建设标准中已将一些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其中,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可以间接减少了开发商绿色建筑建设的投入。

3 中国绿色建筑分布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发展状态不均衡,气候条件、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等因素都成为发展不均衡的额影响因素,而从整体的分布来看,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分布状况也有规律可循,在某些省市地区也有着聚集的趋势。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建筑制冷和采暖的支出逐渐引起民众的重视,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在这些地区有了经济动机,因此也是发展较快的一部分原因。

据统计,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数量最多的省市是江苏、广东、上海,数量与西部省市差距较大。数量最多的江苏省已经达到了905个,而数量最低的新疆省仅为15个,相差悬殊。如图4所示。

此外,依据规定,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其进行评价标识,而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其进行评价标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统计对比(如图6),可以发现目前设计标识占94%,运行标识为6%,获得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远远超过了绿色建筑评价运行标识项目数量。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早期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较少,达到竣工一年后申报运行标识条件的项目也相对较少,加之工程竣工后项目主体发生改变,个别项目申报设计标识仅仅是为了提高项目的销售竞争力等原因。对此,在强制实施过程中需加强运营阶段监管,使绿色建筑要求落到实处。

由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星级评价项目分类统计(如图7),可以发现项目数量或建筑面积一星级和二星级都占大多数,分析原因,主要是与部分省市着力推动对既有建筑升级改造及新建建筑星级认证的政策制度是有关的,而三星级的评定则需要国家认定,占比较少。

参考文献:

[1]王宝军.基于标准差椭圆法SEM图像颗粒定向研究原理与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9,07:1082-1087.

[2]王绍博,郭建科.我国城市整体交通运输流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其空间关联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02:43-49.

[3]高栋.建筑规划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J].建筑,2017(14)

论文作者:胡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  ;  ;  ;  ;  ;  ;  ;  

谈我国绿色建筑的区域分部和发展研究论文_胡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