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 421513
【摘 要】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4h内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5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析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为患者输注大量的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相比输血前均明显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相比输血前明显延长,比较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患者输注大量悬浮红细胞液后,将会降低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水平,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临床监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关键词】输血;凝血指标;检测
分析需要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往往是由于严重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手术大出血、创伤性脏器破裂大出血等类型[1],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并保证一定的血容量,以防病情继续发展,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不良情况,导致影响患者预后。其中大量输血指的是24h内输血总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或者4h内输血量超出患者总血容量的50%[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输血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更有甚者将出现凝血障碍,导致发生死亡。为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4h内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5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次实验,输血量均大于等于10U(即2000mL)/24h,同时将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水平的相关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排除。
52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20的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45.13±3.29)岁,20例为消化道大出血,13例为创伤性脏器破裂大出血,15例手术中大出血,4例严重外伤大出血。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输注适量的悬浮红细胞血(10-21U)与血浆(400mL-1200mL),其中平均输注的悬浮红细胞血与血浆分别为(12.10±3.22)U与(501±348)mL,每分钟输注速度为5-15mL,均为衡阳市中心血站提供。
1.3 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在输血前与输血后的6h内,采取血常规测定仪对患者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进行检测;采用血凝仪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输血前后的相关指标值,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LT、HGB、Hct
输血后,HGB与Hct相比输血前均有效改善,但是PLT呈下降的趋势,相比输血前后的上述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对于正常成人来说,机体血量占据体重的比例可达到7%-8%之间,若一次失血量超出全身血量的15%或者失血量在1000mL以上时[3],将会使得机体血容量难以维持在较为正常的水平,导致机体出现功能障碍情况,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帮助纠正贫血状态,使得机体能够有效维持循环系统的血容量,保持血压处于正常水平,以免出现失血性休克现象[4]。以往临床上在低温状态下保存的新鲜全血中,几乎全部失活血小板,凝血因子也会逐渐出现失活情况。随着成分血输血模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若单纯输注大量的红细胞悬液,而忽视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情况,不能及时帮助患者输注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时,将会使得血小板数量出现下降情况,甚至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导致酸中毒、再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不良情况[5]。
许多临床研究指出[6],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而言,即使HGB与Hct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以防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不良现象,但是大量输血患者同样会减少血小板,若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引发再次出血现象。分析导致血小板下降与延长凝血时间的主要原因包括: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下降等,是导致患者出血的一类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应根据医院实际条件采取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血小板质量与数量进行检测,利于对血液凝固性增高与减低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对血液凝固动态与纤维蛋白形成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于对凝血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判定大量输血患者引发的出血与血栓风险,利于指导医护人员及时帮助患者输注血小板与凝血因子。
还有,大量输血可明显延长患者的APTT、PT、TT时间,增高INR,降低FIB值,其中PT可对外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有效反映,APTT可对内源性与共同凝血系统进行有效反映,PLT与FIB可对凝血系统某些方面进行有效反映,PT%与INR表示患者PT与正常对照值的百分比与比值的指数幂。所以说,临床上应严密观察大出血患者的具体凝血功能,对凝血四项指标进行严密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全国多中心大量输血凝血指标调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32-635.
[2] 吴小梅.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4):435-436.
[3] 杨丽云,乐爱平.产科出血患者大量输血的相关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03-905.
[4] 吴海峰.对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的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2):83.
[5] 朱正洪,苏简文,陈丽娟等.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7):1863-1865.
[6] 徐艳平,陈小艳.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6,29(17):265-266.
论文作者:周奉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患者论文; 凝血论文; 血小板论文; 红细胞论文; 情况论文; 功能论文; 凝血酶原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