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研究

张自立[1]2003年在《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及国防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各类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人才的素质及其评估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问题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关于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评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将研究的对象多集中于一线的教师及在校的学生,而对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关注不多。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对教育的手段、方法、模式及结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其专业人员素质的研究也就显得日益重要,通过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鉴于此,我选择了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这个较新的课题来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立足于系统的思想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人员素质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出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的项目内容体系,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个评估项目的权系数,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内容,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提出评估内容的标准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探讨构建了评估体系的数学模型,建立起一套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

周泉兴[2]2005年在《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它涉及到高等教育、军事教育等领域。在军事竞争曰益激烈的形势下,包括初级指挥军官在内的军事人才培养成为各国迎接新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本文以新军事变革为背景,以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历史研究、现状调查、国外比较、理论分析等途径,针对我军建设现状和发展需要,从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初级指挥军官培养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重构了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除第一章导论外,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二章,是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学理研究。本章依据系统论和模式论的思想,在文献分析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概念、基本要素、内外因素等进行纯学理研究。研究得到的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为展开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国内与国外、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按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分析框架,从历史、现状、国外比较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五国军队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进行详细梳理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主要模式、基本规律和共同特征;通过我军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历史梳理,揭示了初级指挥军官培养中学术性不断加强、岗位性逐渐向专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通过对我军院校学员、部队、专家的问卷和访谈调查,揭示了我军目前初级指挥军官培养实质上是一种“统一化”、“技术化”、“刚性化”的培养模式,探究了我军现行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弊端与症结所在。第二部分为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理论研究、我军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重构研究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第叁部分为第五章,是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理论研究。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军事变革对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揭示了初级指挥军官职业特性、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并分析了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重构的若干理论。通过探源影响我军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理论因素,揭示了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变革的机理和缘由,为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重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是我军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按新军事变革对初级指挥军官的培养要求,针对我军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端,参照国外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的共性,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结果,按照专业人员培养的思路,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学术性专业教育、军事职业基础教育、指挥专业教育构成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段晓峰[3]2007年在《技术类生长军官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国内的军队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院校生长军官学员的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员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军队发展形势对学员管理工作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努力揭示新时期技术类生长军官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管理特点和规律,研究学员管理的方式方法,探索培养和提高学员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法律素养、心理素质等高层次素质以及提出对在校学员进行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和办法。新时期,生长军官学员管理范围拓宽,内容增多,要求提高,难度增大。学员管理工作必须与管理环境相适应,必须与管理对象的特点及管理现状相适应,学员管理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遵从人才成长规律,把管理者的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把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与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管理效果,提高管理效益,实现管理目标。军队院校技术类生长军官作为有别于地方院校大学生和军队院校指挥类生长军官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根据管理对象和管理目的的不同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进入新的世纪,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技术类生长军官学员管理如何顺应形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论文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技术类生长军官学员管理实际,较为深刻地分析了学员管理的特点、规律,总结归纳技术类生长军官学员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军队院校技术类生长军官新型管理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界定。本文运用管理学、心理学、军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一般理论和知识,研究了军队院校技术类生长军官管理问题,分析了当前技术类生长军官管理现状,找出其中的原因,并采用基于模糊评价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对学员素质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韦晓波[4]2007年在《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队院校是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在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军事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地变化。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培养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选题为“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旨在对军队院校的本科学员,特别是“学历教育合训,专业技术分流”(以下简称“学历教育合训”)和专业技术类本科学员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论文首先系统分析了初级指挥和专业技术军官培养的国内外现状,并结合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合训”和专业技术类本科学员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定性指出了当前这两类学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其次,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讨论了“学历教育合训”和专业技术类本科学员分别应突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此外,论文还采用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最后,在调查分析和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之上,结合“学历教育合训”和专业技术类本科学员培养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培养的优化的主要原则、内容和特点,论文还给出了“学历教育合训”和专业技术类本科学员培养的对策。论文的结论对于军队院校本科学员,特别是“学历教育合训”和专业技术类本科学员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顾爱云[5]2007年在《士官教育理论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士官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多年来,广大士官教育工作者一直为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做着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1999年我军士官制度改革、2002年全军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及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形势,给士官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已有的教育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新形势下士官教育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成为士官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士官教育理论创新研究》正是顺应这一客观需要而诞生的。本选题是全国(军)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士官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组成部分,该研究立足于士官教育实际,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研究、梳理士官院校近几年来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的成果,突出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提出了新形势下士官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对策。研究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士官教育理论的创新问题。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层面,从深入分析和准确定位士官及士官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揭示了士官教育具有军事教育性、职业教育性、定向性、阶段性、跟随发展性、技能支持与管理兼顾性、全面合格性、承接性八个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确立了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超前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思想、任职教育思想五个方面的现代教育思想,为士官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践研究层面,立足士官院校教学实际,突出士官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提出了以教学目标、教学组训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士官院校教学改革的创新理论。一是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士官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了士官现代化教学目标体系,其框架结构设计为:一个总目标,五个分目标,各分目标分别以知识、能力、素质叁个层面展开设计;二是在士官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教学中,建立了“两线并进”的教学组训模式,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两条教学主线,分别按照各自的教学规律同步展开。两条主线之间,在教学组织上相互独立,在教学进程上同步发展,在教学效果上互相促进,在教学目的上共同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中心;叁是提出了士官教学内容的改革策略,即通过着力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积极培育新兴学科专业、搞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等优化重组士官学科专业,遵循“够用、适用、管用和创新”的原则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通过突出加强基础性教学、针对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四是系统总结了士官特色的教学方法,如“补差”教学法、教练结合教学法、实习法、参观见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等。这对创新士官教育理论、改革士官教育方法、完善士官教育内容、推动士官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牵引作用。

郑明朗[6]2011年在《军校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员队政工干部在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引导和保障作用,其素质提升的程度和成效从根本上影响工作职能的发挥。实践中,素质提升还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环境条件不力、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对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针对性、实效性尚存不足。笔者基于多年政治工作实践的反思,受到广大学者同仁研究成果的启发,对学员队政上干部素质提升进行一些探索。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军校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入题,分析了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的内涵、标准和原则,探讨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二章全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军校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为素质提升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第叁章梳理剖析了军校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力图找准影响素质提升的症结。第四章在分析素质提升的成效和经验、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从素质提升的观念、起点、途径、条件保障和评估等方面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对策。笔者对军校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对素质提升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素质提升的对策措施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素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诸多环节和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促进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科学发展。

李友峰[7]2013年在《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军队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我军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然而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军队研究生教育游离于干部成长晋升的任职教育体系之外,定位不清晰;各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趋同,特色不鲜明;许多院校贪大求全、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不足;毕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任职能力偏弱,培养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重视并思考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对此,本文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以下叁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并得出了相应结论:一是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了军校研究生教育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相应的SWOT矩阵并基于专家打分计算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地揭示了新时期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提出了军校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应用能力培养滞后及外部挑战严峻等问题。进而运用SWOT组合战略方法,系统列举了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各方面发展要求,并分析得出大部分要求需要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体现鲜明特色。这些分析结果直接表明,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也是最可行和最具潜力的方向。二是论证了军校研究生教育在军队新型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在当前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清晰,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问题,在综合分析军队学历、任职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作用及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军校研究生教育应具备高层次学历教育和中高级任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主动融入军官任职教育的主流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提升任职教育的层次,又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在深入分析军队研究生培养目标变迁过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或简单应用型人才,而应该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并阐明了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具体内涵;通过对比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和传统的军校研究生教育,分析军事人才的本质属性,指出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和发展鲜明的军事特色、强烈的实践特色和优质的校本特色。叁是规划了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根据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既是高层次学历教育又是中高级任职教育的定位,设计了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形式;进而根据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使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均能直接面向部队、面向军事斗争准备、面向未来战场;根据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规划了坚持军事特色、强化实践特色和发扬校本特色的方式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培养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以及对军队决策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思考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参考价值。

李瑛[8]2008年在《军医院校任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现有的学历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决定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促使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军医院校则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转变。军医院校以往主要承担学历教育任务,学历教育基础厚实,体系完善,发展较好,但任职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尤其缺乏对军医院校任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大量参阅我军历年来制定的有关继续教育及任职教育的法律法规、管理规章、文件及工作总结,调研国内军队医学院校任职教育及外军军事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我军医学院校任职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对参与叁所军医大学任职教育培训班的182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员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及培训前的学习情况;第二部分是调查者对任职教育及其指导思想的理解和态度;第叁部分是基层官兵接受培训的情况,包括是否接受过任职培训、接受何种培训、培训目的等;第四部分是调查者对任职培训的需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监督等。此外,还对正在接受任职教育培训的各军种12名干部进行现场座谈,调研形式以召开座谈会为主,根据调研目的,在征求了部分从事任职教育和管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前拟定座谈会讨论提纲,并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在提纲所涵盖内容基础上讨论内容适当延伸。同时征求了部分军医大学从事任职教育和管理专家的意见。剖析军医院校任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构建出军医院校任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的宏观框架。该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办学理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的、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二、指导思想:适应岗位需求,突出职业特色,强化理论应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叁、目标定位:以中央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为指导,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变革的要求,紧紧抓住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这个龙头,由厚基础宽口径的学历教育向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任职教育培养转变,面向战场,面向训练场,坚持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使创新型的任职教育训练体系能够结合军队卫生工作的岗位需要,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四、培训层次及任务规划:初级培训适合理论知识薄弱的人员,通过培训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爱岗敬业,能够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对从事的岗位工作有自主学习愿望和要求;中级培训适合知识老化的人员,通过培训要有从事科研的能力,有军事决策和处置能力;高级培训适合高层次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培训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转化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在能力培养上强调高级职务军官具备“攻关”、“创新”、“组织管理”的能力。更高层次的科研任务应由具有系统知识的军官担任。五、办学规模:军队院校培训的主要形式将转变为在大学后教育的更高起点上实施专业教学,扩大军事医学人才生成规模,创造培养造就高层次军队卫生人才的土壤。六、训练特色:军事医学优势更加突出。围绕保障“打赢”,着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坚持为战而教、为战而学、为战而医、为战而研、联战联训。具体表现在创新教学内容的构成、教学方法的应用、师资队伍的培养、管理体系的构建。全文从以上六个方面对军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进行构建。本研究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改革军队任职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的任职教育培训体系是在进行大量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结果为深化我军任职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优秀军队卫生人员服务,同时为总部首长和领导机关对任职教育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柯友平[9]2015年在《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建军治军骨干是不可能的。时下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无疑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搭建了军地携手共育英才的战略平台。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当下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通过阐述中国国防生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必然选择及其理论依据,回顾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诠释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其实现路径,深入分析我国国防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次研究的起因以及研究价值,分析总结了本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本次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通过阐述我国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揭示了我国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我国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与调整措施;第二章通过剖析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归纳出能够对我国国防生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验启示。首先论述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从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五个方面分析;其次,总结了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论证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以及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等四个方面的经验。第叁章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和实现路径;首先,归纳概括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从制定依据、制定策略以及最终目标等叁方面进行说明分析。其次阐述了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再次,分析和总结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如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制度管理法与心理疏导法、比较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等;最后,分析研究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科文知识学习、军政理论教育、法纪条令教育、军政实践锻炼、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通过阐述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叁个方面内容,深入揭示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结合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及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周鹏[10]2010年在《“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战斗精神是决定战争胜负至关重要的法宝和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军队院校担负着军事人才培养的重任,“基础合训”培养方式的人才将是我军未来的中流砥柱。日益紧迫的军事斗争准备形势对做好战斗精神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战斗精神被作为个体的、独立的、军事学上的概念而引起理论界和部队的广泛注意。“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而其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管理任务、对象、主体、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管理过程中,主要以学员队管理教育为主,采用系统管理方法,组织实施“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的锻炼和提高。移植全面质量管理到“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的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了科学管理的水平。“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管理效果评估是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管理情况的反馈与控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分析“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管理效果,并进行案例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研究[D]. 张自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2]. 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 周泉兴.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 技术类生长军官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管理问题研究[D]. 段晓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4]. 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D]. 韦晓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5]. 士官教育理论创新研究[D]. 顾爱云.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 军校学员队政工干部素质提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郑明朗. 西南大学. 2011

[7].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D]. 李友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8]. 军医院校任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的研究[D]. 李瑛. 第叁军医大学. 2008

[9]. 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D]. 柯友平. 武汉大学. 2015

[10]. “基础合训”学员队战斗精神培养管理研究[D]. 周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军队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干部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