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再循规蹈矩、照本宣科,觉得学生年龄小而全权包办代替,而是要营造愉悦而民主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教学任务,只有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备了基本的问题意识,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对其创新意识的激发,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着重点在于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知识点的掌握,了解解题过程,重视习题的练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认为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深入提问会耽误教学时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一种“成绩至上”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2.教学方式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课堂学习,讲授教材,巩固知识,布置作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对问题的思考大多源于教师提问,而不是自己主动质疑。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来讲并没有挑战性,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常见的是,在例题讲解过后,教师没有以例题为基础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而是直接问学生“懂没懂?”“还有哪里不明白?”这样的提问过于浅显而且无效,即使学生不懂,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也会随着大部分同学说懂了。在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即使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基本上会被教师的思路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学生对教师敬畏的心理。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较高,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样的惯性思维不仅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而且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心里会形成一种“老师无论说什么都是对的”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正确的质疑,但是教师因为无法解答而否定学生的质疑,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出于对老师敬畏的心理,在习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难题时,会寻求教师的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而是直接为学生讲解习题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
1.借助氛围营造,培养问题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更多的自主权,而这还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大量的课例表明:只有师生关系处于平等状态,学生思维才会放开,课堂氛围才会活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课堂的氛围多少决定了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因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亲和力,通过声音、手势、表情等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平等的氛围,便于推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比如针对“空间与图形”这一内容,笔者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退居幕后。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现实中上学、放学路上分别朝哪个方向走,乃至让他们思考教室、讲台、黑板、课桌的具体方位。通过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猜测,说得对的,教师给予鼓励,说得不对的,教师也不批评,而是给予宽容,并且引导同小组内进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就打消了顾虑,并且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从效果来看,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不仅结合现实真正掌握了相关内容,而且在互动对答中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这里教师还需要注意,固然针对问题意识培养,氛围非常重要,但是这里教师的退居幕后,并不等于放手不问,让学生自由发挥。这必然会让其课堂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不仅不会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反而会影响课堂效率。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用自身优势,通过鼓励、点拨的方式,始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学生讨论方向,以便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与课堂效率双提升。
2.借助情境创设,培养问题意识。当今社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相对而言,小学数学内容抽象,学习枯燥;而小学生思维却比较形象直接,如果单纯就教材内容进行空洞说教,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因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创设相适宜的课堂情境,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促学生主动思考,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持之以恒,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培养,而且其数学思维与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比如针对“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如果单纯就教材内容讲解,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对此笔者先通过白板播放相关视频,其内容为“通过数字表示事物”,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表示整体的事物。接着又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一来被激发兴趣,二来也被诱发问题。在具体学习中,学生自然会通过探究方式自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就离课堂的学习目标更进了一步。而通过这种方式,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相对而言,问题意识更多来源于任务驱动。而情境创设,则是任务驱动的情节化、具体化。它与氛围营造最大的不同是,情境创设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内容,而氛围营造针对的是师生关系。这还需要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学内容,便于创设符合课堂需要的情境,并通过情境创设,搭配有效的问题引导,在推促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究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渗透问题意识。
3.借助生活运用,培养问题意识。虽然数学内容有点抽象,但其问题解决应该具有生活性。毕竟学生学习数学,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引进生活素材,便于让其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中养成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重点打造开放性课堂,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并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通过所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数学问题探究。同时,还能推促学生养成会提问、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为其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比如针对“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经过思考并进行举例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应适当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其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几个假分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再举出几个分数来比较大小。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探索知识的过程是鲜活、有趣的。这样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数学是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下去,其问题意识也会得到无形渗透。具体来说,其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课后探究,或者问题引导,甚至是分组调查,形式多样,关键是搭建课内与课外沟通的桥梁。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其方法策略、衔接方式,并适当参与课外活动探究,以便有效提升课外探究实效,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互补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少菊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商情,2018,(10)。
[2]冯金雪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7,(29)。
[3]黄志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华夏教师,2017,(09)。
[4]李桂红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2017,(14)。
论文作者:何珍容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