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改革的探索必须走出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企业统计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在认识上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原本属于官方统计的行为误认为“企业统计”行为,并把它放在企业统计改革中加以探索与研究;二是,面对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而产生并形成一定特色的企业统计行为视而不见,也不清楚这种统计行为应放在企业自身整体改革中加以探索和研究。正是认识上的这些误解,使得一些同志只注意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的步履艰难;或是面对企业自身整体改革中的若干因素对企业统计改革的影响而不顾,单纯地强调企业统计改革。这样,就会使一些同志较深地陷入企业统计改革的误区而不能自拔,最终怠误企业统计改革。
一、官方性的“企业统计”行为,必将随着统计改革的成功而在企业内部消失
目前,有不少同志认为:“企业统计”服务方向错误、统计信息量较小、统计内容陈旧,使“企业统计”工作难以开展、不被重视。特别是不少企业已撤并了统计机构和人员的现实,使这些同志觉得企业统计改革已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困境。其实,这绝不是什么“企业统计”行为,而是官方统计主体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向企业搜集统计资料而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也是官方统计改革不彻底的产物。众所周知,在经济体制转换中,政府职能正在发生转变,并努力通过制定战略性的和宏观(中观)导向性的计划以及正确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参数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自由的、自发的市场体系进行调控,使市场的调节功能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实现其所追逐的经济利益——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官方统计主体也必然要从政府所追逐的经济利益出发,力争改革以往只有制定和检查计划服务的状况,尽可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政府提供其在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状态和各种市场信息。然而,以1993年所实施的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为代表的官方统计改革,还未能突破经过几十年所形成的其运转呈刚性状态的纵向联系、全面调查、层层上报、遗漏不补的旧有统计体制。与此同时,官方统计主体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基础的观念还未能得到彻底地转变。再加上官方统计主体主要依靠抽样调查等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获取各种统计资料的能力还不强。因此,明知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官方统计在企业中进行的统计调查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程度每况愈下,也只能在原本就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组织体系中,通过法律形式把企业统计确定为官方统计的基础,使官方统计行为在企业内部仍然得以合法存在。因此,这种统计行为,不论在服务对象和统计目的上,还是在统计内容和统计方法上,都无不带有强烈的官方统计色彩;不论在运行方式上,还是在运行体系上,也都与官方统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质是官方统计行为。所以,应把它放在官方统计改革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当前,就官方统计而言,一个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统计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体系尚未建立与健全;一个统计自动化系统也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特别是,在尚未突破的旧有统计体制束缚下,在由于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矛盾更加突出而使统计信息失真危险日益增大的状况下,官方统计主体面对日益庞杂的统计调查对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足各级政府、各业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社会公众对全社会统计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增长的需求。这足以说明官方统计改革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国家统计局的具体指导下,经过统计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一个结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国官方统计体系必将形成。”[1]那时,全社会统计信息工作由官方统计垄断的现状,必将由官方统计、民间统计调查机构和企业统计共同承担所取代。它们在统计运行的不同轨迹上搜集着相关的统计信息,并为不同的经济活动决策主体提供服务。官方统计将依法独立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报告,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不同的时间要求,开展经常性抽样调查与科学估算,为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法规以及进行经济调控,提供其所需要的国情、国力以及市场体系运行状况的统计信息;同时,将以商品交换的关系,有偿向企业提供其自身所不能获得的宏观(中观)经济环境方面的统计信息,并有偿的或依法无偿地从企业中索取政府在经济调控中所必需的企业基本情况资料。至此,官方统计行为在企业内部必将消失。
二、企业统计改革必须放在企业自身整体改革中加以探索和研究
我们必须承认,随之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也正在向市场化经济主体转变,或是说,正在向“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企业转变。企业经济行为的产生已不再是较多地听命于政府,而是主要依据受制于政府调控的市场发出的信号与企业外部的其他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这就使企业已基本独立地面对市场,其经济行为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只要为了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绝不可能对包括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统计信息置若罔闻,而只能是十分重视并加以分析和运用,以便强化企业的科学管理与提高经营决策水平。为此,企业领导者必然要求企业统计不仅要提供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而且还要提供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各种市场统计信息。然而,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又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决策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因此,追逐微观经济利益的企业领导者,绝不可能对存在于企业内部却为官方服务的统计行为给予什么重视,其行为主体在企业内部更不会有什么地位可言。对于不少企业撤并了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机构和为官方统计服务的人员,我们非旦不能予以指责,反而应拍手称快。因为,这是企业面对官方统计束缚所采取的必要而又自主的改革措施,也是企业割断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走向完全独立和“四自”的大胆尝试。也正是这样企业的领导者果断地采取措施,另辟新路;充分调动企业的营销、技术、质量等部门及其人员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搜集、整理、分析市场统计信息。这样,在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转换的企业自身整体改革中,就会产生和逐步形成完全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统计行为,并与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并存。事实也正是如此。目前,有些企业,其统计的服务对象已经逐步转移到了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上来;企业统计信息量正在逐步扩大,不仅企业内部统计信息完备,而且企业外部的特别是市场统计信息也较为丰富、准确与适用;特别是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统计,已开始反映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强化了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的监控;也正是这样的企业,一改以往主要依靠定期统计报表的单一作法,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用户(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等多种调查方法,并运用电子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统计手段加强了各种市场统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预测分析;其中少数企业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市场营销
理论,对企业的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定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转换的改革中,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否则,一个拥有产品八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的吉林省抚松县第一参场,如果没有服务于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统计工作,其产品又怎能占领全国市场较大的份额和远销东南亚等地区呢?又怎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呢?同样,一个拥有国有资产3500多万元的广西优秀企业——柳州电缆厂,如果没有一个为了本企业经济利益、面对国内外市场的企业统计工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其产品又怎能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以及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呢?其年盈利额又怎能近百万元呢?这足以说明,企业统计改革与企业自身整体改革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的转换密切相关。因此,企业统计改革应放到企业自身整体改革加以探索与研究。
就企业总体改革而言,目前已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就企业个体而言,由于企业个体间原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以及企业领导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不同,使各企业间在学习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的习惯上、在学会运用市场经济办法管理企业上,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转换的程度各异。因此,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者对企业统计工作依赖的程度就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统计改革行为就各不相同。如果我们从企业独立面对市场的态度与能力角度加以概括,可归纳为:主动、被动和暂时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所表现出来的三类不同的企业统计改革行为。凡是能主动适应市场的企业,在其适应市场的生产经营机制转换中,决策者通过程度较大的依据企业统计所提供的市场信息进行经营决策的实践,都会程度不同的体会和意识到:统计对企业在市场信息的调查、整理、分析和传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借助于统计手段建立的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无论什么手段都是不可能满足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对统计信息的要求。因此,这样企业的领导者不仅重视企业统计工作,并将其纳入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的企业自身整体改革之中;同时,也表现出令人满意程度不同的企业统计改革行为。凡是被动适应市场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机制是在被动适应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其决策者对市场统计信息的迫切需要程度与依赖程度的自觉性,就不如前者那样强。因此,这样企业的领导者也不可能像前者那样重视企业统计工作。但是,这样企业在被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已使企业统计工作部分地转移到为适应市场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服务上来;客观上已被动地实施了程度不同的企业统计改革,并表现出一部分被人们所认可的企业统计改革行为。凡是暂还不能适应市场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步履艰难,甚至有的企业已濒临被兼并或破产。这样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重视企业统计工作,更不可能有多少企业统计改革行为,而较多的则是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显然,企业个体间的企业统计改革进程,随之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转换程度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但笔者坚信,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以解决企业历史包袱、企业冗员和企业办社会三大难题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随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与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并通过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的改造与资产重组;一种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把资产经营性收入留给
企业和职工”[2]的,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新型关系为前提的;“把国有资产变成债权”[3]的“完全的资产经营责任制”[4]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必将建立、健全。至此,一个由“国家退出股东角色、引入非国家的真正承担风险”[5]的“若干股东选择企业经营者”[6]的机制也必将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也必将最终建立和完善。企业必将更加严格内部科学管理和完全独立与灵活地面对多变的市场。届时,与企业自身整体改革同步的企业统计改革也必将最终完成。一种完全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完整的企业统计运行体系,必将在企业领导者与企业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彻底地重新构建。企业统计也必将依法独立进行市场调查,为增强企业产品竞争能力、使企业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向企业自身提供所需要的各类商业情报;并有偿或依法无偿地向官方统计提供其必需的企业基本情况资料。企业统计必将在强化企业内部科学管理和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上发挥重要参谋作用。与此同时,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也必将不复存在。
三、结束语
要使企业统计改革走出误区,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在企业内部存在两种统计行为。诚然,这两种统计行为都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不同人员身上,其获得的统计资料又在组织系统上存在着交叉,但判别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真正为了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并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行为,才是企业统计行为;否则,就是为官方服务的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因此,在探索与研究企业统计改革中应加以区别对待。延伸到企业内部的官方统计行为属于政府行为。它不仅是政府干预企业在统计工作中的反映,也是与把企业重新塑造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相悖。它必将随之官方统计改革的最终完成与企业经济行为的彻底独立而在企业内部消失。而从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统计行为,才是我们探索企业改革的研究重点。它是企业整体经济行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放在企业自身整体改革中加以研究和探索。它的改革必将随着企业自身整体改革的完结而获得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