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因素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国石油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4)03-0006-(05)
中国现在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大国。1993年以来,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增长很快,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今后约15年内,中国的石油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同时石油增产的前景却不容乐观,国内供求之间愈益扩大的差距只能靠增加的进口来弥补。这就需要我国强化应对石油危机、确保石油安全的各类手段,而发展与世界各大国以及在世界石油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应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美国既是在全球拥有无与伦比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影响力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又是世界头号石油输入国,对中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制订石油战略时不能忽略对美国因素的考量。
一、中国现在及今后的石油形势
从现在至2020年,世界石油的供需总体上将保持平衡,实际油价不会长期高走。但由政治和军事因素而导致的石油供应严重中断和油价在某段时间内居高不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石油危机的爆发很容易对缺乏有效防范手段的石油进口大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
“1984年以来,中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9%”。[1]而同时期石油生产发展缓慢,有的年份产量甚至下滑。国外多数石油专家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持续上升,而其石油生产在达到400万桶/日(这比现在340万桶/日的产量高不了多少)的峰值后将缓慢下降,这就决定了中国石油进口的规模必将继续扩大,石油供应将愈益依赖进口。外国一些重要机构对中国今后10~15年的净进口量的增长做了不同的预测。以下是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国际能源机构(IEA)、《油气杂志》(OGJ)和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的预测:
表1 EIA、IEA、OGJ和LANL对中国石油进口量的预测
单位:百万桶/日
预测机构 2005
2010 2015 2020
EIA 2.13
3.53 5.28 7.16
IEA —4.00 —8.00
OGJ 1.90 3.00 4.05—
LANL 1.20~2.10— 5.80~8.60
—
国内石油专家对中国石油前景普遍更乐观,但相互间分歧也很大。
二、美国的石油政策及对华战略
美国尽管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但由于其超过产量一倍以上的消费量,美国同时又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为了促进其石油利益,美国在世界各重要产油区推行积极进取的有时甚至是排他性的石油政策。外交上,由于美国在对中国的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把中国既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又看作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相应地,美国采取了“遏制加接触”的对华外交政策。以上因素既为中美两国更多、更广泛地开展石油合作提供了可行性,又蕴藏着两国石油关系恶化的诱因。
1.美国的石油形势
近年来美国的石油状况可概括为“两降两升”。“一降”是指它的探明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自1990年以来,美国探明石油储量下降约20%;另“一降”是指它的石油生产量也在下降,2003年,美国的石油产量估计为790万桶/日,和1985年的1060万桶/日相比下降了25%;[3]“一升”是指其石油消费量近年来上升了,1982年以来上升了30%;另“一升”是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1998年为51%,2000年升至59%。尽管美国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开采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ANWR)里的石油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但其国内剩余资源量毕竟有限,因此,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继续攀升仍将不可避免。美国能源部估计,2020年美石油对外依存度和2000年相比还将上升9个百分点,[4]这决定了美国必然要与同样在世界各地搜求石油的中国发生广泛的石油联系。
2.美国的对外石油政策
重要石油进口国或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往往追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尽可能高的进口安全度。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石油输入国也不例外,而且,以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为基础,在进攻性的外交思维的指导下,美国竭力追求石油输入的绝对安全。
9·11事件突出说明美国在海湾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和石油伙伴沙特阿拉伯并不完全可靠,这刺激了美国加强其石油进口的多元化。除竭力保证中东,拉美和北美的稳定供应外,美国正努力更多地进入中亚和西非的石油业,特别是上、中游领域。中亚的里海据称拥有2000亿桶以上的石油储量,美国石油公司早在1993年就开始介入里海石油的勘探开采,如今,它们已在那里占据很大优势。同时,美国还想增强对中亚石油外运管道的控制,以求更安全地得到那里的石油。美国投入巨资的巴库(Baku)-第比利斯(Tbilisi)-杰汉(Ceyhan)输油管道,即BTC线,已经开工。该管道拟于2005年正式输油,设计输油量为5000~6000万吨/年,它的开通无疑有助于增强美国对中亚石油的控制能力。西非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已分别成为美国石油进口的第六、第十大来源国。[5]而且由于海上采油技术的进步,西非丰富的海洋石油资源会被更多地发现和开采,增产前景十分乐观。为了促进在西非的石油及其他重要国家利益,美国正加强与西非国家包括石油在内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合作,同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那里的人权等美国通常比较敏感的问题。
为了确保石油进口的来源和运输安全,美国有时甚至采用排他性的手段,被其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更容易成为美国在海外石油活动中排斥的对象。美国在中亚的活动即是一例。美国一方面极力促成被讽为“政治管道”的BTC线及其延伸的修建,另一方面,又使用威胁等各种手段阻挠经俄罗斯领土的新管道和经过伊朗的管道的铺设。究其原因,除了对俄罗斯、伊朗的敌视和疑惧外,还因为尽管里海2000亿桶以上的石油储量为多条管道的并存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但美国出于把“第二个波斯湾”变成其可靠的能源基地之私虑,不愿他国更多地染指那里的资源开发。
美国的对外石油政策既对中国石油安全形成重大挑战,但同时又为中国石油公司提供了不少机遇。美国在世界各石油产区的积极活动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和生产条件,便利了中国石油公司的进入。比如,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已有一定规模的石油贸易,追根溯源,可部分归功于美国石油公司在沙特的几年经营。中亚和其他地区的产油国在美国石油公司和政府的强大压力下改善其投资环境,也对今后中国石油公司的大规模进入有利。
3.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
美国对中国迅速崛起的基本反应是疑虑甚或疑惧。在对华外交政策上,美国曾经历了“遏制”与“接触”政策的摇摆,在总结两种政策的利弊后,美国大体确立了“遏制加接触”的对华政策。[6]美国现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是遏制加接触政策的积极鼓吹和推行者。她认为:“对美国来说,在遏制中国的权力与安全野心的同时,通过经济往来促进中国国内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合作是要进行的,但当两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美国决不应害怕与中国对抗”。[7]具体到石油问题上,若美国果真对中国采取敌对行动,比如,动用其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截断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而中国进口的绝大部分石油仍需浮海而至,那么,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必将继续攀升,外国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增强,美国的敌对行动必将对中国的石油乃至经济的整体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不过,由于石油合作是中美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而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重要体现,故在两国关系的冷和平时期,美国会在一定限度内寻求与中国的尽可能广泛的石油合作,同时,积极与中国进行石油竞争。
三、可能影响中美石油关系的一些外部因素
中美两国之间的石油关系难免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中亚和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潜在影响以及如果中美冲突爆发,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等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可能采取的立场是最突出的外部因素。
1.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对中美冲突可能采取的立场
美国虽然是全球霸主,但是它在世界任一地区行动的成功通常离不开该地区盟友的密切配合。针对中国,美国遏制政策成功的前提之一是得到其亚太地区盟友的全力支持。[8]如果中国与日、韩及东盟各国的关系总体来说较好,美国损害中国石油利益的意图和行动就会受到一定制约。相反,中国与这些邻国关系的冷淡甚至敌对只会恶化本国的石油状况。
2.中亚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潜在影响
中亚的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学者卡利基估计,“里海探明和可能的石油储量应在1150亿桶以上”[9]美国能源部的估计数字则是2000亿桶以上,1999年以来里海油气勘探的巨大成果可作为这些乐观估计的初步确证。中国从那里大量进口石油不仅有利于来源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的陆防力量远远强于海防,连接中亚与中国的陆上输油管道一旦铺成,其安全系数要比中国难以保障其畅通的海上石油生命线高。
3.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潜在影响
俄罗斯油藏丰饶。尽管现在俄的探明石油储量仅约486亿桶,[10]占世界的4.7%,但俄罗斯的石油远景储量巨大。据估计,俄罗斯的“最终常规可采石油量为361.1亿吨(包括凝析油),占世界总量的16.1%”。[11](P5)另一方面,尽管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还远未升至与其巨大资源量相称的水平,但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再则,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开发前景良好,这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现实意义。韩国学者白旭根估计,两地的石油总储量分别是88.37亿吨和89.22亿吨。[12](P134)中国若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石油安全无疑会受益匪浅。
俄罗斯石油对我国的安全意义还在于:首先,从俄罗斯进油有利于我国进口石油的多元化;其次,俄罗斯-中国输油管道的铺成会有效地减轻中国对海上石油生命线的依赖;再次,与中亚-中国管道相比,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中国的管道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距离更短(俄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至中国的安达或塘沽的管道长度不及前者的1/2),成本更低(伊尔库茨克至安达或塘沽管道的铺设成本是中亚至中国管道的30%~47%[13],更安全(管道从俄罗斯出发,不论是否经第三国到达中国,所经地区均更稳定);最后,对中国而言,发展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北方大邻国,永远是中国国家安全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14](P339)只要俄罗斯不解体,它就一定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正遭受一些国家施加的愈益增大的安全压力,这提升了俄罗斯在中国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东线,日美同盟之加强、日本右翼势力甚嚣尘让中国感到忧虑;东南线,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大国的卷入使南海争端更难解决;西南线,印度对中国抱有一定的敌意;西线,美军进驻中亚使中国地缘安全所受压力增大。这种态势下能否保持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较好的政治关系必须建立在密切的经贸合作包括石油合作的基础之上。
俄罗斯亦迫切需要扩大与中国的石油合作,其原因是:第一,俄罗斯亟须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政治关系。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加紧对俄罗斯地缘空间的挤压,力图牢牢束缚住它,使它没有机会东山再起。在俄罗斯的西线,西方国家加紧北约东扩,蚕食俄罗斯的传统活动空间;在中亚,美国正削弱俄罗斯在那里的影响;东面,日美加强同盟关系的目的之一是对俄罗斯起牵制作用。在东、南、西受困的情况下,俄罗斯必须寻求与重要邻国和世界强国中国的合作,“希望倚重中国以平衡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也希望改善周边环境以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内改革”。[15]加强与中国的石油合作有助于该目标的实现;第二,中国巨大的油气市场对俄罗斯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第三,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俄罗斯希望通过开发和出口两地的油气资源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俄罗斯的积极态度无疑有助于中俄石油关系的发展。
四、中国应采取的因应政策
基于以上对世界石油前景、中国面临的石油形势、美国石油政策及其对华外交政策、一些可能影响中美石油关系的外部因素的分析,可得出结论:美国会继续发展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的石油关系,但在非常时候美国亦可能会使用强力破坏中国的石油安全。对此,中国除在国内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石油强度,发展天然气、水电等替代能源外,还应采取以下因应措施:
1.争取早日加入IEA
IEA是一个主要由石油进口国组成的国际组织。自1981年以来,它在历次石油危机中通过协调各国之间以及政府和石油公司之间的关系,向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提供信息和组织有效的联盟等方式,对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16](P279)对中国这样一个石油进口大国而言,在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中,仅靠自己的力量保障本国石油安全的难度和代价都很高。如果成为IEA的成员国,中国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同时,可分享IEA提供的能源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降低保障本国石油安全的成本,并发展与其他石油进口国的能源伙伴关系。在美国企图破坏中国的石油安全时,这种关系可能会对后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加入IEA的条件。因为,一方面,中国迄今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SPR),而一国成功加入IEA的前提之一是它的SPR之规模必须至少相当于其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另一方面,国内石油机制也尚待进一步国际化。尽管中国已确定将在2010年建成相当于50天净进口量的SPR,但即使这一目标按期完成,中国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因为这离IEA的90天净进口量的及格线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另外,中国还应继续完善国内石油机制,使其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2.发展与美国政治等多方面的合作
中国应积极发展与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保及军事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达到增进彼此间了解,消除无谓的猜疑和敌意,减少对对方政策、行动的过敏反应,增强两国关系的抗震能力等效果。两国石油关系会因之受益。
3.维持和扩大与美国的石油合作
中美两国同为石油进口大国,在维持世界油价的稳定、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等重大问题上有共同需求,这是两国扩大石油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也有必要维持并扩大与美国的石油合作。第一,中国石油公司无法完全提供国内油气资源开发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美国石油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它们的介入会推动我国石油业的发展;第二,如前所述,中国应争取尽早加入IEA,而美国是IEA最重要的成员国,中国的加入需争取到它的支持。
中国应通过以下途径维持和扩大与美国直接的石油关系:第一,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对外国公司投资于我国石油业的限制,吸引更多的美国大石油公司来华投资;第二,中国石油公司在时机成熟时应投资于美国的石油业,比如,可以像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的石油公司一样进入美国石油业的下游。
4.发展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增强对美国损害中国包括石油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的牵制力。同时,与这些国家合作,共建东亚能源合作机制
中国必须努力发展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在解决与这些国家的既有争端时,也应照顾到它们的利益,在必要时甚至应做出一定的妥协,以争取它们对中国的政策、行动的更大支持或减弱它们对中国的疑惧,尽力使它们在中美交战时站在自己一边或保持善意中立。另一方面,和中国一样,日本、韩国也都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在石油问题上多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东南亚尽管目前仍是石油输出地区,但据美国能源部预测,作为一个整体它最迟在2020年将变为一个石油进口地区。东亚石油输入国若能共同建成能源合作机制,并以此为依托,充分开展诸如协调各成员国石油政策、交流能源信息、在个别成员国遭遇石油供应短缺等困难时其他国家予以大力协助等合作,那么,各国之间的恶性石油竞争将被消灭、每个成员国的长期石油利益会得到促进。并且,一旦一些有识之士设想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终于成为现实,东亚能源合作组织将对其发挥强大的支持作用。
5.增强海军力量,提高对美军的制约能力
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又与俄罗斯和印度相邻并有较长的陆地共同边界线,这决定了中国必须把有限的军事资源在陆防和海防两个方面进行分配并不得不偏重于前者。因此,中国发展海军力量的目标应是使截断中国海上经济生命线、掠夺我国海洋资源、损害我海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世界海军强国遭受沉重的代价。具体到石油安全上,中国不应奢望建立一支足可确保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的海军,尽管今后中国大部分进口的石油仍需经海路而来。中国海军建设对石油安全的重要表现是:一旦中美关系恶化,有较强实力的中国海军可增加美国损害中国石油利益的代价,迫使美国尽量避免采取此类行动。同时,中国海军的强大可促使各邻国在中美这“两只大象”争斗时更多地顾及中国的利益,以免招致中国的报复。另外,如果上述的东亚能源合作机制建成,中国海军可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海军合作,通过共同打击马六甲海峡、南海等海域的海盗等形式,促进本国及别国的石油安全。
6.克服不利因素,促使中国-中亚输油管道早日建成,减轻对易受美国影响的海上石油生命线的依赖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石油合作已经历了一些波折。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的竞标中击败了德士古和阿莫科等国际石油大公司,取得了该油田60%的投资义务和股权。同年,CNPC又中标参加哈第二大油田——乌津油田——的开发。但在1999年,对这条管道的可行性研究被中止,并且至今尚未恢复。其主要原因是该管道长达6000公里以上,建设和运营成本很高,若要实现赢利,必须每年至少有2000万吨的石油在管中奔流,但是“中国投资者开采的所有油气田根本没有能力提供那么巨大的油气”[17](P115)为走出这种窘境,中国石油公司需要更多地获得中亚油田的勘探开采权。由于竞争力强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在中亚的强势扩张,这项任务完成的难度正在增大。由此,中国石油公司更应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聚集更多的资金投入中亚,甚至不惜牺牲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和其他利益,促使中亚管道尽早建成。
除扩大向中亚石油业的投资外,为促进在中亚的石油利益,中国还必须做到:第一,继续通过多边和双边形式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全面”有两重含义,一是合作应包括所有中亚国家,二是合作应包含经济、政治、军事等各领域;第二,通过适宜的方式牵制美国对中亚的渗透。美国在中亚不断增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可能会最终改变中亚各国“平衡外交”的战略,从而使中国在中亚的正当行动受到更多的制约。因此,中国应尽可能在“不过度”、“不露骨”的原则下予美国的进取以巧妙的牵制,包括在必要时支持俄罗斯和伊朗抵消美国在中亚影响的努力。俄罗斯一直视中亚为“近国外”(Near Abroad)和后院,亦与中亚相邻的伊朗则长期把美国看作最重要的敌人,美军进驻中亚在两国国内造成巨大震憾,它们必然会设法阻止美国在中亚的进展。在必要时中国可考虑支持它们的行动。
7.扩大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争取两国间输油管道尽早、更多地开通,以弱化美国对中国石油运输的潜在影响,同时以此为纽带加强中俄间的政治关系
如上所述,俄罗斯石油对中国石油安全非常重要。为尽早将俄罗斯石油大量输入国内,中国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加入国际财团或与俄罗斯的尤科斯、西丹科等石油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投资开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采取多种手段,不遗余力确保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的按时开工、按期建成,等等。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ie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