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关系论文,国家论文,中东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对抗的局势消亡,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中东欧国家的地缘政治发生了变化,与此相联系,他们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外关系方面,伴随着东欧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变化,其对外关系的性质、内容和重点发生重大变化。不再以意识形态分亲疏,其表现是,淡化与苏联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关系。努力扩大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接触,以图最终回归欧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加强地区合作的同时,希冀以加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来实现其“回归欧洲”的中期外交目标。虽然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联盟的目标有望在世纪之交时成为现实,但是,由于俄罗斯的强硬立场,中东欧国家迟迟未能躲入北约的安全伞下。
【关键词】中东欧 冷战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 地区合作
一、冷战结束后世界的新形势
随着东欧国家政局剧变(1989年)、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 日)和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世界形势,特别是欧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随着中东欧地区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标志的集团对立局面,打破了欧洲的雅尔塔体系。以此为发端,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对抗的格局消亡,其后,以几个大国力量为主的多中心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1〕
其次,整个欧洲大陆的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年来一直困扰欧洲政治家们的“两个德国”问题在民主德国政局剧变后1 年的时间里即获解决。〔2 〕这使得雅尔塔体系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德国的分裂—不复存在。它同时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史从此结束。由于统一后的德国划属北约,不仅当时尚存的华约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国和攻前基地,它还打破了华约和北约之间的均势,致使东西欧之间的战略力量大体平衡的天平发生了有利于西方的倾斜。德国统一之后签署的《新欧洲巴黎宪章》,最后告别了雅尔塔体系。
第三,在东欧剧变过程中, 美苏两国首脑在马尔他会晤(1989 年12月2—3日),就欧洲的局势达成谅解:苏联重申对东欧的局势不加干涉,而美国则表示无意从中获得单方面好处。苏联领导人表示,尽管“冷战”时期许多东西依然残存着,但是,冷战的方法已经遭到失败。这次会晤被认为是向世界宣布冷战的结束。
冷战后形成的新格局也明显地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首先,国际关系复杂化。在从两极格局向多元中心格局过渡的过程中,国家间关系、地区间关系、集团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令人眼花缭乱,远非冷战时期的关系那般简单、清晰可见。
其次,外交多边化。冷战结束后,各种政治实体都试图对形形色色的国际政治事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外交活动中国际性多边机构和组织的作用日渐突出,双边矛盾越来越多地受到多边关系或多边条约的制约,各国的对外政策,由双边政策为主逐渐转向多边和双边政策并重。联合国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一些重大事件都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处置的。同时,随着地区性组织的不断成长,在解决国家间争端或问题时,一些事件原发地的地区性多边组织,以及地区以外的多边组织(欧洲联盟、北约)的参与越来越多。
第三,合作区域化。冷战后,全球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作为全球一体化基础的政治和经济区域化正逐渐成为新地缘政治的动力。在新的地区化进程中,冷战时期划分阵营的标识—意识形态同一性逐渐被地域和文化同一性(认同)所取代。地区和次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合作的重点。
冷战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雅尔塔体系解体之后,尚没有一个新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条约或有关各方默认的利益范围。在世界历史上,重大战争结束时所达成的条约都充当了国际体系的法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8年)、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维也纳和约(1815年)、凡尔赛和约(1919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3 次重要会议所形成的雅尔塔体系都是为了造成一种稳定的状况,并确立一套相互承认的权利和法规。这些条约为解决争端、处罚战败者以及相互承担安全保证等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未象以往一样因某种条约制衡而形成“新秩序”。因而导致现阶段国际关系的某种不确定性。
虽然“强权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但是“力量”的内容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说在冷战时期“力量”的含义更多的是指“核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威望中的等级地位),〔3〕那么, 今天的力量则更加侧重“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冷战结束后,经济福利(而不是狭隘的国家安全问题),已经变成绝大多数国家社会经济和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这些福利和发展目标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和一个全球社会。世界性市场的形成,反映出全球范围内对效率和增长的赞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经济合作将取代传统的有关领地、相对收益以及国际均势方面的争斗。
当然,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获益前景的发展并未消除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和竞争。贸易并不总是一种维护和平的力量,相反,随着相互依存性的增加,国家变得更加担心失去自治权以及担心诸如随着进入外国市场、原料来源的安全以及与相互依存相关的代价等问题。所谓经济安全或经济民族主义正在取代“国家主权”而为现代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
二、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性质的变化
历史已经向人们显示,每一个历史阶段之后,都会出现一个分水岭。这些分水岭不仅影响着人类社会本身,也影响着以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为基础的外交思想。因为它会迫使外交思想作出调整,因而显现出阶段性。冷战时代的结束,也自然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它要求人们以新的态度、新的观念去认识新的国际关系,以新的方法去解决新时期的问题。这自然要求人们改变冷战时期形成的外交思想,改变对外关系的性质。中东欧国家也不例外。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性质的变化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冷战的结束,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战略格局,也极大地改变了中东欧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地缘政治的性质。曾经维系东欧与苏联关系的两大支柱—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已不复存在。苏联已经以文明方式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撤出了它的驻军。〔4〕东欧作为苏联“卫星国”时代结束了。目前, 无论是对西方还是对俄罗斯来说,中东欧的政治和战略重要性都大大下降了。这一地区不再是东西方竞相争夺的对象,除非今后俄罗斯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中东欧国家的安全而推动西方去关注那个地区。这种地缘政治特性决定了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与大国外交的内容不同,〔5〕中东欧国家都是小国,其外交任务似乎只有一个, 那就是尽量维护自己的利益(重新获得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安全)。不同于大国外交的主动性,小国的外交主动权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被动性要大得多。也就是说,中东欧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地缘政治的限定性较大。〔6〕但是, 小国与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这个欧洲政治上的传统特征依然存在。变化了的只是结盟的对象。
从主观方面来说,政局剧变使得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从中央集权制向(议会)民主制演变;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价值观上,认为欧洲是文明的实体,自己原本是这块大陆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西欧有同源的基督教精神(这种基督教文化直到今天依然是西方的“文化自性”)。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取向的制约,中东欧国家普遍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希望通过加入欧洲和跨大西洋一体化的制度和进程来实现其同西欧的文化认同(当然,许多价值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使外交思想和对外关系的性质带有浓厚的欧洲文化和价值观的色彩。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取向决定了中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性质必然要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淡化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奉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与此相联系,其对外关系的重点从东方转向了西方,在迅速摆脱同苏联(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盟关系的同时,扩大和加强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关系,以图迅速回归欧洲。
三、冷战后中东欧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剧变之后,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先行工作是,迅速脱离以苏联为中心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组织(经互会),消除被俄罗斯进行直接军事干预和占领的潜在威胁。同时,中东欧各国政府提出外交关系的总则是面向世界、回归欧洲。而尽早加入欧洲现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机构则构成了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与此相联系,中东欧国家实现了对外关系方向的地理位移,从过去面向东方迅速转向西方。中东欧对外关系这一变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为经济转轨营造安全环境。
中东欧国家发现,冷战后的欧洲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充满了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对中东欧国家安全的威胁。他们认为,对安全最大的挑战是能否实现平稳的政治和经济过渡。另一个大的威胁是这一地区日益咄咄逼人的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东欧政局剧变后,民族主义再次突出起来,其来势之凶猛为许多政治家始料不及。主体民族的分离主义运动已经导致了联邦制国家(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在原南斯拉夫境内还因国家解体引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另外,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欧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东欧国家担心,如果这些民族矛盾激化为武装冲突,则会严重威胁“新生民主国家”的安全。〔7 〕俄罗斯的不稳定或政局突变依然是对中东欧外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虽然各国在安全问题上面临的“内忧外患”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现阶段东欧国家内部的民主、自由市场经济以及安全这三者关系十分脆弱,它随时都可能被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的不稳定所破坏。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已有的主权,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以及该地区所取得的各种成就都会消失殆尽,这也就是中东欧人为何反复强调,在新制度创立之初,由一个强有力的安全联盟提供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8〕
中东欧国家通过三种方法来营造其安全氛围。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地区多边合作和回归欧洲。〔9〕
1.改善并保持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中东欧国家认为,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建立和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相互信任,不仅应该是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而且是保障本国稳定和安全的最好方式。由于历史上中东欧国家长期处于异族占领和压迫之下,一些国家或是领土多次易手或是边界多次变更。因而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境外少数民族问题较多。中东欧国家之间的问题包括,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关于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历史地位问题、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关于多瑙河水坝问题的争论、阿尔巴尼亚和南联盟关于科索沃地位问题的争论等。中东欧国家同其他邻国关系紧张源包括:捷克和德国关于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问题、捷克和奥地利关于泰梅林核电站问题以及捷克与斯洛伐克分家之后财产划分问题。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关于在保土族人地位的争论、保加利亚和希腊关于马其顿问题的争论、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关于北伊皮鲁斯地区的领土争论等。
政局剧变后,上述这些“历史遗产”已经在中东欧国家引起了国家间关系的紧张。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外部生存环境,而且关系到它们能否如期回归欧洲。〔10〕因此,解决同邻国的矛盾成为与回归欧洲进程平行的进程。
自1990年下半年以来,中东欧国家彼此频繁就双边存在的问题进行磋商,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纠纷和问题。虽然在某些问题上的谈判气氛紧张,唇枪舌剑,也不乏本国媒体的推波助澜,但迄今为止,还是理智在谈判中占了上风。中东欧有关国家已就双边关系达成了多个协议。较好地解决了国家间存在的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9月16日, 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签订了《谅解、合作和睦邻友好条约》。罗、匈关于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和特兰西瓦尼亚地位的争执是中东欧国家中少数最难解决的痼疾之一。长期以来,匈牙利一直要求罗马尼亚给予在罗的匈牙利族人语言和教育方面更大的权利,而罗则指责匈企图回到奥匈帝国时代。从1991年起双方进行了长达5年的谈判。最后, 匈牙利方面放弃了必须把欧洲委员会议会(罗匈均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在1993年通过的“第1201号建议”写入条约的正文中的要求,〔11〕并再次承认特兰西瓦尼亚是罗马尼亚的领土。〔12〕
罗、匈《谅解、合作和睦邻友好条约》的签署有助于弥合这两个邻国间几个世纪之久的嫌隙,同时也有助于它们加入北约和欧盟。罗马尼亚外长梅莱什卡努说:“这项条约代表了一种适当的妥协。”虽然它不可能解决所有分歧,但它“将建立一个有助于两国逐步解决所有问题的框架”。当时的罗马尼亚总理沃克罗尤在签署这项条约之后对之评价说:“这一事件仅不对罗、匈关系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欧洲和世界都有影响。”
2.地区多边合作。集体安全的思想久已有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文明开始在国际社会中萌发。在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安全主要依赖于双边军事条约。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和平不仅是一国、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单靠增强军事实力保护个体安全的方法是难以持久的,有必要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很多国家积极倡导建立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的集体安全机制。地区多边合作的建立和发展使国家间的界限模糊起来,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开始增多,冲突和矛盾减少。目前,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判断自己安全利益的标准之一。
90年代以来,随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体,中东欧地区出现组建的区域性集团的现象,这种地区性合作分两个层次,一是小范围的,二是较大范围的,但它们的基本功能一样。
小范围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主要有“维谢格拉德集团”(成立之初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1993年捷、斯分家后成为四国),〔13〕较大范围的组合有“中欧倡议”〔14〕 和黑海经济合作组织。 〔15〕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战略的特殊重点始终是由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即加强同邻近地区有相似历史—文明背景的国家的联系。剧变后的中东欧国家是这一论断最好的注解。不同于其他的地区性合作组织,在中东欧地区业已形成的两个地区性合作组织基本上是以其文明线划分的。〔16〕以罗马天主教为基本信仰的中欧转轨国家组成了维谢格拉德集团,而以东正教为国教的东南欧国家参加了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在中东欧,所谓“文明线”的复活,尚未导致“文明的冲突”。〔17〕
在地区性合作组织中,活动最多、合作范围最广的当首推“维谢格拉德集团”。其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相近,拥有相同的“文明背景”,且政治和经济过渡也处于大体相当的水平。自该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一致表示要捐弃前嫌,不讨论任何修改现行边界的问题。这就为他们的合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员国的政府首脑和部长们就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多次会晤。通过协调行动,争取一道加入欧盟和北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东欧的地区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虽然各个中东欧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它们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的战线,在安全问题上,虽然东欧国家都希望尽早加入北约,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迫切程度不一。在经济问题上,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竞相讨好西方,力争更多地进入西方市场。地区间的合作因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进展缓慢。各国都从本国的民族和经济利益出发,力求尽快加入欧共体,四国均把同欧共体的经贸关系摆在首位,而把发展彼此间的合作放在次要地位。
3.多边合作。中东欧国家参与多边合作可能与这样一种信念有关:即未来的任何冲突都可能是大范围的,非某一个国家所能独立处理和解决的,而且,小国同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一直是欧洲近代以来政治和外交实践中的一个传统特征。中东欧国家目前希望通过加入欧洲现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机构(西欧联盟〔18〕、欧洲联盟〔1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20〕),通过参加欧洲的统一进程来求得自身的安全。
为了尽快加入这些组织,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在政治上,努力按西方的政治模式来重新组织多元化的政治生活;在经济上,正在积极建立市场经济框架。在军事方面,普遍修改原来的军事理论和国防政策,将华约时代的重点防御西方改为新形势下的“环形防御”,努力向北约的武装系统标准靠拢。
目前,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经加入了除欧盟和北约之外的欧洲多边组织。现在它们孜孜以求的是要迅速加入欧盟和北约。虽然中东欧国家已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和重申其加入这两个最具后盾性的多边组织的愿望,并同欧洲联盟和北约分别签订了联系国协定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见表1和表2),但由于主客观的因素,这两个战略目标尚未实现。
在加入欧洲联盟问题上,欧共体哥本哈根首脑会议(1993年6 月21—22日)明确表示,在适当的时候,接纳中东欧联系国为欧共体正式成员国,1994年12月德国埃森首脑会议提出规定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必要条件的《准备加入欧盟战略白皮书》,1995年12月欧洲联盟马德里会议决定,1996年欧洲联盟政府级会议结束后的6 个月内开始同中东欧国家进行有关加入欧洲联盟问题的谈判。但是,由于欧盟本身的结构性政策需要调整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需要修改的制约,以及中东欧联系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尚达不到欧盟的要求,使得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联盟的愿望在近期内实现有很大困难。
国 家 联系国协定签订日期 生效日期
申请加入欧洲联盟日期
阿尔巴尼亚 1992年5月11日 1992年12月1日 —
保 加 利亚 1993年3月8日 1995年2月1日 1995年12月16日
捷克共和国 1993年10月4日 1995年2月1日 1996年1月23日
罗 马 尼亚 1992年2月1日 1995年2月1日 1995年6月22日
波 兰 1991年年12月16日 1992年2月1日 1994年4月5日
匈 牙 利 1991年年12月16日 1992年2月1日 1994年3月31日
斯 洛 伐克
—
1995年2月1日 1995年6月27日
斯洛文尼亚 1995年6月15日—1996年6月10日
表2 中东欧国家签订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一览表
国家签订日期签订和平框架文件伙伴关系日期
阿 尔 巴尼亚
1994年2月23日 —
保 加 利 亚
1994年2月14日1994年6月6日
捷 克 共和国
1994年3月10日1994年5月17日
马其顿共和国
1995年11月15日 —
匈
牙
利
1994年2月8日 1994年6月6日
波兰
1994年2月2日 1994年4月25日
罗 马 尼 亚
1994年1月26日1994年4月28日
斯 洛 伐 克
1994年2月9日 1994年5月25日
斯 洛 文尼亚
1994年3月3日 1994年7月20日
在北约扩大问题上,由于俄罗斯强硬的反对态度,东欧国家目前只能以“和平伙伴关系”的身份同北约保持联系。尽管美国和北约频频表示有可能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但何时加入北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和北约的其他成员国如何看待新形势下的北约作用,二是俄罗斯对这一问题态度的转化。在这两个因素不确定之前,中东欧国家肯定不能加入北约。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东欧国家要求加入北约的问题上,迄今为止的有关的谈判始终是双边的,而不是多边的,中东欧国家一直被排斥在北约和俄罗斯讨价还价的交易之外,就象一个局外人在等待着大国的终审判决。中东欧国家有理由为此感到悲哀,因为,雅尔塔体系的幽灵依然在欧洲大陆徘徊。
四、中东欧和俄罗斯的关系
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关系。在苏联解体后,除波兰以外,所有中东欧国家在现代史上第一次不与俄罗斯为邻。另外,由于中东欧国家希望迅速回归欧洲,因而奉行几乎是一边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和经贸政策,使得同俄罗斯的关系被置于从属地位。中东欧国家认为,如果继续保持和发展同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有可能妨碍其回归欧洲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90年代的最初几年里,中东欧同俄罗斯政治、军事关系迅速冷却,双边贸易直线下降。
1993年以来,随着左翼力量上台执政(捷克除外),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保持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基本外交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强调同俄罗斯恢复和保持正常的友好关系。但是,中东欧国家同俄罗斯关系正常化的春天还未到来,其关键在于双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观点南辕北辙。
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声明,加入北约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并且坚持认为,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否决权。而俄罗斯认为,北约的东扩本质上是针对俄罗斯的,是俄罗斯绝对不能接受的。同时,俄罗斯提出一个妥协的方案:中东欧地区的安全可以由美国、北约和俄罗斯提供交叉安全来保证。俄罗斯的这个提议自然遭到了北约和中东欧国家的反对。
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北约东扩不是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问题,而是北约(特别是美国)同俄罗斯的关系问题。因此,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就北约东扩问题无法达成协议之前,中东欧国家无力就加入北约问题同俄罗斯单独达成折衷方案。而在加入北约问题上达不成谅解,中东欧同俄罗斯的关系就难以有很大的改善。
五、历史的反思
从15世纪以来,中东欧国家陆续开始处于大国的入侵、瓜分、控制和影响之下。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在凡尔赛和会之后,中东欧国家陆续恢复了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大国(同盟国)之间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又使得东欧国家不得不从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1989年政局剧变以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命运才得到改善,在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后,东欧国家的独立性得到增强。
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冷战后的中东欧国家仍然处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难以完全摆脱大国的影响。伴随着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艰难进程,人们似乎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雅尔塔体系的幽灵依然在中东欧地区徘徊,这一体系所规定的中东欧国家传统的战略地位似乎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地区依然是西方和俄罗斯交锋的“缓冲地带”和筹码。由于俄罗斯广袤的幅员和庞大的核武库,尽管目前其经济状况欠佳,它依然是可以同美国抗衡的核大国,西方依然理所当然地把俄罗斯看得比中东欧更重要。因此,中东欧国家担心,俄罗斯在控制了独联体后,将重新对其西部的邻国施加政治(甚至是军事)影响,其理由是“合法的安全利益”,并要求(邻国)由“友好”的政府控制国家。中东欧国家一直担心,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和西方向俄罗斯妥协会使欧洲重新回到雅尔塔体系时代去。
今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本身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状况。如果中东欧国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在经济转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能理智地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他们有可能获得较大的稳定和安全感。反之,就有可能为外部势力的干涉提供可乘之机。前南斯拉夫的命运就是前车之鉴。
注释:
〔1〕一般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五大力量中心,它们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和中国。
〔2〕有关德国统一的中文书籍可参阅《德国统一纵横谈》,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3〕L.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页。
〔4〕1991年6月19日,苏联从匈牙利撤出最后一批军队。同月25日,最后一个苏联士兵离开了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6月17日, 最后一批独联体军队离开了波兰。
〔5〕大国外交的内容一般有两重任务: 一是尽量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尽量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
〔6〕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6—7页。
〔7〕J.丁斯特比尔:《中东欧的安全》, 载〔美〕《外交政策》1991年夏季号,第123页。
〔8〕D.N.尼尔森:《东欧的民主、市场和安全》, 载〔英〕《生存》季刊,1993年夏季号,第165页。
〔9〕有关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详细介绍可参阅 W.维登费尔德主编的《中东欧在加入欧洲联盟的道路上》,贝尔特斯曼基金出版社,居特斯洛,1995年。
〔10〕欧洲联盟《准备加入欧洲联盟白皮书》中明确规定,申请加入欧洲联盟的国家必须首先解决其少数民族纠纷。
〔11〕该建议的基本内容是:欧洲各国必须给少数民族“以民族划分的地区自治权”和“集体权力”。
〔12〕长期以来,匈民族主义势力一直说特兰西瓦尼亚是匈的领土,许多普通匈牙利人也同意这种说法。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国际条约和欧安会的文件都确定了罗匈之间现有的边界,匈在上述条约和文件上都签了字。现在,匈牙利又在罗匈条约上签字,这是第4次承认特兰西瓦尼亚是罗的领土。
〔13〕1991年2月15日在匈牙利的维谢格拉德签定合作条约。
〔14〕“中欧倡议”现有12个常设工作小组。该组织主要关心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同时,它也协调成员国在联合国和欧安会中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立场。
〔15〕1992年6月建立。参加国主要是黑海沿岸的国家, 他们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有关黑海经济合作区的资料详见D.A.康奈利:《黑海经济合作》,载自由欧洲电台/解放电台《研究报告》 ,1994年7月1日,第31—38页。法鲁克·森:《黑海经济合作》,载〔德〕《外交政策》1993年第3期。
〔16〕J.布拉特凯维齐:《俄罗斯的文明危机及其对波—俄关系的影响》,载《波兰国际事务季刊》1995年春季号。
〔17〕有关冷战后文明冲突的问题可参阅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载〔美〕《外交事务》1993年第3期。
〔18〕1955年5月6日成立,总部设在伦敦。联盟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卫”,并致力于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在军事方面,如果成员国遭到军事侵略,相互有义务自动提供援助。该组织和北约保持密切联系。
〔19〕1967年7月1日成立,现有15个成员国。主要机构有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1993年10月30日更名为欧洲联盟。
〔20〕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在1994年的欧安会上决定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德国军事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欧盟论文; 经济论文; 军事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苏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