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组织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型审计项目的特点
自1998年开始,审计署相续组织开展多次全国性的审计项目,如粮食审计、中小企业审计调查、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普通高中债务审计调查、中小学布局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均能系统地发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等问题,对促进国家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维护民生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型审计项目通常是指审计机关对某一经济领域进行自上而下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或者调查,达到系统性的揭露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等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保护、清理、修补和预防功能。
从近三年实施的大型审计项目来看,有以下五个特点:
审计对象规模大、地域广,组织结构复杂。如广东省地方债务审计项目的审计对象为全省19个地级市、115个县的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审计项目的控制点多,组织管理难度大。由众多子项目构成的大型审计项目,作业地点往往呈分散化和异地化,全局性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
审计质量控制难度大,风险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受时间进度与人员配置的刚性约束,如时间方面,大型审计项目从审前调查到提交审计报告,往往只有3-5个月时间;人员配置方面,由于审计人员的编制短缺,大型审计项目往往需要借助外部审计资源,从而引起审计质量、审计风险等问题。
审计目标宏观性强。大型审计项目通常对政府某个领域(或行业链)的决策与管理、政策的执行与效果、外部的制约与影响、财政资金流动等全过程进行审计或者调查,审计的结果与建议是建立在系统性、深层次性的剖析分析上,进行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问题的评价。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分析成为大型审计项目的实施重点。如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涉及对人社、民政、卫生、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的经济和业务数据进行多维的审计分析。
由于大型审计项目日趋常态化的趋势及对实施过程的严峻要求,因此,探索、研究、建立新环境下的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是确保大型审计项目审计质量,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有效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项目管理敏捷度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模式是实现对项目的全程控制,规范行为,调控进度,整合资源,记录轨迹,落实责任,信息共享,审计指导,高效分析,提供平台,保证质量。其实现基础理论为:
(一)信息流的控制是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核心
信息与沟通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首要解决的是信息共享的问题。由于一般审计项目管理是以人的行为结果出发,是事后的、静态的、被动的管理,无法适应大型审计项目实时化、协作化的管理需求(具体见图1)。
因此,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模式应以对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通过对项目信息实时的有机链接,实现对项目整体的运作进行统一的指挥和协调。首要表现在对项目的全部信息进行统一集中式的管理,确保信息有效共享和充分沟通;其次是加强审计过程的项目控制力;最后是项目信息全面覆盖,项目各组成人员不存在无法了解和掌握信息的盲区。
(二)矩阵型组织结构是构建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
管理学定义矩阵型组织结构是在职能式组织的垂直层次结构上叠加了项目式组织的水平结构(如图2),该结构能强化审计指挥中心、各审计组、各审计局、各保障组间的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结合与密切联系,在下达指令方面,也统一由审计指挥中心下达。同时,还优化了审计资源的共享,畅通了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以广东省地方政务性债务审计为例,具体体现在:一是人员组织和业务管理可以跨越部门职能和组织边界。通过建立领导小组(也可称指挥中心),对省厅的审计组、各地级市审计局和省厅综合组进行直线型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和业务指导。同时,各地级市审计局与各地级市审计组之间可横向交流信息,使两者之间既保持合作的关系,又兼顾业务同步的关系,进行业务协同。二是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效率,使得审计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配各部门的人才,根据人员的知识结构,统一根据项目要求进行重新分配,形成审计组,并整合各部门的资源,进行统一技术指标、后勤安排;充分整合资源,在组员内部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氛围。
因此,通过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与对项目信息流的控制,能有效地解决过去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了大型审计项目中对各审计组审计全过程的精确统一指挥,使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由“松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对审计组、审计干部的扁平化管理,有效的对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和审计成本进行控制。
实现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组织管理方式、审计质量控制、信息资源管理是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型审计项目模式建设必须以“人、法、技”为建设原则,才能形成大型审计项目的科学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大型审计项目全局性、系统性的揭露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等问题的优势,切实发挥国家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笔者认为,从总体布局、运作机制、信息平台、数据审计、综合考核五方面形成的“五位一体”,是保障大型审计项目实行国家良治的措施。具体体现为:
总体布局是根本。总体布局是指在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上,做到任务分配合理,各组成部分权责清晰,并通力协作,发挥整体合力。指挥中心是总体布局的中枢神经,主要作用是谋划、管理、服务、指挥和协调,将整个项目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保障高效顺畅运转。因此,指挥中心有着多种的角色,在审计管理方面,通过调控进度和记录轨迹等手段,体现出控制中心的角色;在审计质量方面,通过全程控制、规范行为和落实责任等手段,体现出监控中心的角色;在审计业务方面,通过审计指导和上传下达等手段,体现出策略中心的角色;在问题协调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体现出协调中心的角色。
运作机制是灵魂。运作机制是指大型审计项目运行和操作的原理和方法,是指导大型审计项目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准则和相应制度,是大审计项目管理模式中顺畅运行和有效沟通的主要保证,通过对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规定,如组织形式,职责范围的规定;通过对审计作业流程的规定,如数据采集的方式,数据分析的模式,报告的口径;通过对审计信息交互的规定,如上传下达的方式、查收时间的规定;通过对资源交互标准标定,如信息类型的规定等等;对使大型审计项目的各环节得到了全面规范,实现了大型审计项目的高效运作。
信息平台是条件。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实现了立体式沟通,通过信息平台,使各类信息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督办,有效解决一般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多头管理、多头分流”的问题,从而确保信息在横向与纵向间的畅通流转,有效地实现审计项目管理从被动性向主动性、滞后性向前瞻性转变。同时,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信息平台能打破区域间、时间性的限制,使各审计组的资源分布更为合理,尽可能地满足审计组的信息需求与经验交流,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数据审计是保证。立足微观,着眼宏观是大型审计项目的分析思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反映各类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及政府执政情况的重要依据,由于大型审计项目通常是对某一经济领域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审计或调查,因此,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审计成为分析核查的重要手段。通过数据审计把握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总体情况和内在规律,能使审计人员在纷繁芜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更深层次对政府治理的绩效情况进行把握和分析评价。
综合考核是动力。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有效的责任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动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因此,大型审计项目考核体系,应具有考核全面、体现重点、鼓励竞争、提高效能的特点,既着眼于全局绩效,也重视局部绩效,在局部中看到全局,在全局中把握好局部。通过工作考核、行为考核、业务管理等方面,达到控制审计项目质量、促进审计干部的战斗力与开拓创新能力、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随着审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型审计项目将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模式将提高大型审计项目的工作效率,有效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
标签:审计质量论文; 项目管理流程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项目管理体系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