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 吉林省前郭县达里巴乡中心小学 131116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多少,不仅看知识传授了多少,更要看能力培养了多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在加强“双基”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此,谈一下几点想法。
一、设疑激思,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十分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所谓“精心”,就是说,一定要注意设问的针对性,真正问在知识的要点上;二是要注意设问的启发性,让学生有思索回味的余地;三是注意所提问题难易适度;四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们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关键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的道理。例题中有这样的注释:“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必须先通分再相加”,教学中,我没有到此止步,而是引导学生再去深挖一层:“分数单位不同为什么就不能直接相加呢?”从而,激发同学们为着解答这个隐藏在“为什么”里面的“为什么:,进一步去看、想、议,通过议论,同学们懂得了:同样大的整体,二分之一的一份大一些,三分之一的一份小些。如果直接把一份加一份,那到底是算两大份还是算两小份呢?这就好比“1米加1尺”(板书)不能直接相加得2的道理一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图形和算式进行恒等变形,就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恰到好处的设疑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航标”,是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久而久之,同学们也就逐渐和“?”交上朋友,遇到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弄清“所以然”。这样,他们在知识的长河中,不断质疑问题,不断释疑解惑,不断増“知”长“智”,逐渐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疏导点拨,交给儿童求知方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我感觉到:小学生最乐于学习新知识,但常常不善于学习;他们肯于想问题 ,但又往往不会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真正引在“点子上”,着重着眼于“疏导”和“点拨”,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怎样想”。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点拨——要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学期“两个一位数相加得11”一节,这是进位加法的启蒙课,必须教好,学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节课共有八道算式,其中“9+2”、 “8+3”、“7+4”、“6+5”四道是重点,另外“2+9”、“3+8”、“4+7”、“5+6”四道利用加法交换位置不难解决。而在前四道题中,“9+2”是基础,教学时,我利用插图演示,着重讲清“凑10”的方法。“8+3”则仿照“9+2”,抓住8凑10的数与9凑10的数不同这个关键,加以引导到“7+4”、“6+5”即迎刃而解了。
疏导——要到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教学“工程问题”。一开始,我依照课本上的例题编了一道准备题;“一座堤坝长600米,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让同学们解答。学生列出算式600÷(600÷20+600÷30)=600÷50=12(天)。然后将“长600米”擦去,问:“堤坝的具体长度不知道了,怎么办呢?”这时,有的同学“卡壳”了。通过议论,相互启发,大家明确了把“一座堤坝”看作“单位1”。这样,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学生准确列出算式并解答1÷(1/20+1/30)=1÷5/60=1×60/5=12(天)。
由于同学们掌握了这把“钥匙”,开“锁”就容易了。使我更加体会到教“钥匙”的必要。
三、寓教于乐
数学这门学科,是天天与数字、符号打交道,弄得不好,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授之以趣。兴趣在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
(一)、情境导课,引起兴趣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导入。一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追求新知识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引起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引趣设疑,或制造悬念,或展开争论……采用此类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使之处于“想学、要学”的最佳状态,为新授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运用直观,引起兴趣教学概念、形体、数量关系等知识时,针对少年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对具体生动的形象等感兴趣的心理特征,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手段组织教学,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那此枯燥的数、形概念和繁杂数量的关系,具体形象地再现于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努力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景,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教学园地里,奇花异卉,绚丽多姿;曲径通幽,其乐无穷。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带领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从这里开始,迈出攀登科学的第一步!
论文作者:姜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7
标签:同学们论文; 学生论文; 算式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堤坝论文; 加法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