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论文_彭坤云,于勇华,王学志

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论文_彭坤云,于勇华,王学志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骨2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观察期骨折的恢复情况。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关节功能,其中优秀23例,良好12例,差5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给予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患者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且切口小,恢复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建型交锁髓内钉;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髋关节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204-0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易发人群为老年人,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差,且多伴有骨质疏松症,骨骼内的有机物含量较少,骨折发生的几率较高,使用内固定治疗的可靠性也比较低,且切开复位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几率较高[1]。本院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2.3±3.5)岁。受伤原因:走路摔伤15例,上下楼梯跌落伤14例,车祸伤10例,其他原因6例。骨折分型:根据Evans标准,Ⅰ型患者15例,Ⅱ型1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

1.2 研究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糖、双下肢彩超等,给予控制血糖和血压治疗,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骨折情况,结合患者的体重选择合适的胫骨结节牵引,初步复位后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应该在指标相对稳定的情况进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在C臂机的引导进行闭合牵引复位,确定复位良好后,将患肢内收15~20°后内旋,于股骨大转子定点进出做一长约5cm的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于选择顶端偏向内侧作为进展点,使用开口器进行开口扩髓,根据髓腔的大小选择髓内钉助阵,将其与手柄和瞄准器连接,使用滑锤敲进髓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瞄准旗锁孔将到导针钻入股骨颈,静C臂机确定导引针进入合适的位置后,使用近端重建锁定,沿导针将其拧入股骨颈,确定位置固定良好后,使用瞄准器拧入髓内钉远端的股骨锁钉,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置入引流管后缝合。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该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48h内可拔出引流管,术后2d在护理人员及家属的帮助下活动髋膝关节,术后10~14d可拆线。,拆线后进行康复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价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总分100分,优秀100~0分;良好70~89;差:0~6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关节功能,其中优秀28例,良好12例,差5例,优良率为88.89%。术后2个月复查X线片,大部分患者骨折线模糊,形成骨痂。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患者骨折线消失。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约为(4.3±0.7)月。

3.讨论

股骨转子伴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也是比较严重的骨折类型,对于该骨折临床上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及、非手术治疗就是牵引治疗,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促进骨折的愈合,但是,由于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的时间非常长,大概需要8~12周,且髋部骨折的患者多为老年人,长期卧床会发生褥疮、追急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泌尿感染等,严重时会造成患者死亡,加之解除牵引时容易发生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锻炼才能恢复关节功能,因此,保守治疗不推荐使用[2]。手术治疗基本要求是恢复患者的股骨长度和旋转角度,矫正颈干角,尽可能恢复外展张力和肌力,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建型股骨交所髓内钉是使用不带滑槽的不锈钢髓内钉、筋断拉力螺钉以及远端内锁螺钉,近端拉力螺钉为部分螺钉,有滑动和加压的作用,远端内锁螺钉为横向固定螺钉,通过两种螺钉的联合使用,可消除转子骨折后局部肌肉力量大造成的骨折端旋转,对于早期进行康复活动有重要意义[3]。重建型股骨交锁髓内钉适用于转子下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手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同时进行两个部位的固定,可将股骨颈、粗隆与股骨干稳定的固定在一起。②通过两个锁钉自动加压控制股骨颈的旋转。③通过髓腔中央承受压力,不需要重建内侧皮质,远端的两枚锁定可以保证股骨干的稳定,避免发生髋内翻。另外,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属于闭合复位内固定属于小切口手术,对患者的组织创伤小,出血量非常少,能够将骨折周围的血供破坏降低到最小,术后并发症小,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结合本次研究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关节功能,其中优秀28例,良好12例,差5例,优良率为88.89%,说明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理想。

综上,给予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患者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且切口小,恢复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廖建晖,李志跃.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的相关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1):31-33,34.

[2]张大江.重建型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J].中外健康文摘,2014(6):92-92.

[3]王丹,金丹,裴国献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远端骨折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5):410-414.

论文作者:彭坤云,于勇华,王学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论文_彭坤云,于勇华,王学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