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程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目前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离现代化的实现还有多大距离,主要难度和问题有哪些,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有多大,这是一切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都想要搞清楚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研究现代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了大量分析。主要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吴寒光应用英克尔斯指标所作的计算,主要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出版的《2000年发展报告》和联合国教科文年鉴、劳工年鉴等重要文献,结论是1998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81.9%,居世界第66位;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根据英克尔斯标准所做的计算,认为1998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2.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2000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6%,世界排名第64位。
我们认为,上述一些专家对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计算,都有高估之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所谓的英克尔斯的标准,实际上不是一个现代化结束或完成时的标准,至多只能看作是现代化发展中期的标准,离基本现代化标准也还有一定距离。
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化进程是很难通过数据计算出来的,因为指标之间没有多少可比性。但如果对未来现代化进程作一预测分析,判断今后趋势,通过各指标加权计算,可能反映出一般发展趋势。我们依据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根据近年来统计资料,对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作了测算,表1是所设计的标准值与现代化实现程度之间的比较。
表1:2001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到2001年为止,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按照基本现代化标准,只实现了61.6%;按照现代化标准,仅完成了47.9%。这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中期,要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印度是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类似的国家。为便于比较,本文也对印度的现代化实现程度作了分析。通过与表2比较后可以看出,印度除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领先于中国外,其他指标均不如中国。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而当时印度是57美元,中国不及印度的一半。而到2000年印度的人均GDP不足中国的2/3。从总体看,印度的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为45.7%,现代化实现程度为32.4%,分别比中国低15.9和15.5个百点。应该说明的是,在测算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时由于无法获得最新数据,一部分数据是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所以实际差距较之表中反映出的差距应当小一些。
表2: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
对比印度以及其他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人均发展水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从人均GDP看,2001年已达到7500元,比1978年的379元增加了712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近5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发展水平明显偏低。目前世界人均GDP已超过5100美元,高收入国家更是在28000美元之上,而中国2001年仅为907美元(按美元与人民币1:8.27计算),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30,甚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200美元,1999年)。若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人均GDP约为3800美元,也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60美元,1999年)。从人均GDP的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看,分别为15%和9%,是现代化10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可见,人均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的制约因素。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45%,人口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北京达到78%,上海则超过80%。目前中国城镇总数已经达到1.9万个,全国县级以上城市669个。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45%,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38%,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则达到45%以上,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低9个百分点,离现代化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政策有关。且不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反现代化的做法,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一些政策措施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离土不离乡”政策,现在看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限制了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出现了非农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罕见。目前,中国非农水平为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6%。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愈益认识到,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推算,如果每年能够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够创造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消费需求;就能够让GDP加速近一个百分点。而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必须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横亘在城乡间的重要壁垒,是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有了一些松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才有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这样一个可喜的变化。
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除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压抑第三产业发展,使得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低于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由于城市化和非农化水平偏低,也使得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缺乏持续的后劲。
第三产业发展一般呈现以下规律: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工业化中期后,第二产业达到相当规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1000美元迈进),经济增长处于起飞过程,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渐接近并超过第二产业,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199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7.1%、41.6%、31.3%,11年以后调整为15.2%、51.1%、33.6%。第一产业在此期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显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期逼近阶段。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期,对第三产业服务消费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同时,第一、二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4.非农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非农化水平是反映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最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已达1.45亿,这一期间,是中国非农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巨大,虽然大批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但目前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达到50%,就业结构仍呈现正金字塔形,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0.1%、23%、26.9%,非农化水平为49.9%,2001年,这一比重才超过50%。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只是接近工业化中期水平。
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难题之一。目前全国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仍超过4亿,但农业发展水平至多只需要1.5亿劳动力。也就是说,全国至少还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使2亿多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通过当地消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或向城市流动发展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至少还需要15年至20年时间。
我国第10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分别达到13%、51%和36%,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基本上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现代化完成的国家,非农化水平普遍达到95%以上,我国到2005年才达到56%,说明中国现代化进程道路漫长。
5.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难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普遍进入零增长。而中国,由于30年来实行以行政手段控制生育率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意愿被纳入国家限定的生育政策范围内。虽然生育率已达到较低水平,但由于生育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计划外生育现象难以禁止,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率仍达到1%以上。北京、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已接近或已经进入人口零增长,在这方面已接近进入现代化。
6.居民生活水平跨入小康。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7%,农村居民更是高达60%以上;到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7.9%,农村居民下降到47.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为44.1%,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已进入小康型阶段(40%-50%)。从恩格尔系数的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看,已分别达到79.4%和56.7%,在现代化10个指标中属于实现程度比较高的。但与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均在20%以内)和韩国、墨西哥等上中等收入国家(恩格尔系数在30%以内)相比,差距还很大。
7.卫生保健和健康水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由于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01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49年的6.7人增加到16.4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人),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8人);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200‰下降到3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4‰),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1.0‰)大体相当。
8.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信息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在这方面,中国的水平明显偏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仅为6%,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5%)和世界平均水平(19%)相差甚远,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其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分别为21.0%和17.1%,是现代化10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2个指标之一,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9.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因特网这些信息流动载体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信息化发展的整个历程。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肩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互联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中国每千人拥有电话主线156.5条、移动电话138.6部,两者合计295.1条(部),是1996年(每千人电话主线22条、移动电话1部)的近13倍,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286.3条〈部〉,2000年);每千人拥有个人计算机16台,是1998年(2.7台)的近6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78.3台,2000年)的1/5;上网用户已达4580万户,是1997年的74倍,每千人有因特网用户32.7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60.1户,2000年)的一半。
10.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全世界的森林资源以每年0.2%的速度在减少,每年有大约7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砍伐以及将林地用于农业和牧业用途,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都过度开采森林。由于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许多自然资本被消耗掉了,不仅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退化问题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早在1992年6月,全世界178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巴西里约热内卢,一致同意采取措施以保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于1994年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广泛的政策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2年9月3日,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总理朱镕基正式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核准《京都议定书》,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积极态度和重要影响。近年来,在世界森林资源逐年减少的趋势下,中国森林资源以年均1.2%的速度增加,这一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国家能达到,反映出中国正努力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