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演进_企业经济论文

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演进_企业经济论文

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3)03-0080-0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信息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特别是推进工业化的有益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自20世纪末我国制定的“十五计划指导思想”中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来,在最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对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作了阐释。张扬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观念,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时代意蕴,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跨越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大部分时段和道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西方学者首先感受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开始把工业化的着眼点移到信息或信息化上面,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和预测,并形成关于信息及信息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各种理论。这里,我们仅对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观点作一梳理和概括。

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于1948年在贝尔实验室出版的杂志《贝尔系统技术》上发表了著名的《通讯的数学原理》,他在文章中用非常简洁的数学公式定义了信息时代的基本概念:熵,这是关于信息的嚆矢。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上,其理论对今天重要产业之一的通讯工业(亦称信息产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信息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从信息本身出发,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他最著名的关于对信息的理解就是“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1](p.12)。但是,从发展的意义来说,信息具有与物质、能源一样的影响,是维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三大元素”之一。

西方学者中,较早把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直接联系起来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他提出了信息化将导致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观点,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从此进入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这样一种模式。”[2](p.107)他还声称“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工业社会是一个商品生产的社会”。他认为信息是“后工业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在“后工业社会”中信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信息或信息化对社会经济活动及工业化的影响有代表性的具体理论论断是:

1.信息是工业化时代新的和重要的资源 从资源的角度提出信息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是许多西方学者的共识,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汤姆·斯托尼尔。他认为,“物质的交易会导致竞争,而信息的交易可以导致合作。信息是一种可以真正分享的资源”[3](p.11)。在现代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将替代和弥补这种不足,并且可以延续工业生产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2.信息经济将取代传统的物质经济 美国实业家兼未来学家保尔·霍肯就曾明确提出,未来的经济是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物质经济以规模经济和大群人生产与大量商品为特征,而信息经济则以人们生产数量较少而含信息较多的商品为特征”[4](p.6)。他还具体指出从物质经济到信息经济所跨越的时代,是自1880年到20世纪80年代。他认为信息社会或信息化的优势就在于“信息经济用信息代替物质,从而保护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并使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性能更强。”[4](p.76)

3.信息化有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社会信息化有助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他说“过去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现在必须适应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生活,各种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其中,汽车业将成为第一个全球化的行业”[5](p.85)。法国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包括对就业和外贸的影响。“社会的信息化减少了许多工作环节,将使社会失业的危险增加;同时由于获取世界性商务信息的充分和及时,并通过信息的中介作用,也使外贸的机会增大。就利弊权衡来看,社会的信息化不但能够而且必然导致新的经济增长。”[6](p.28)

4.信息是工业化新的和重要的生产要素 美国信息经济学家塞缪尔·沃尔伯特认为,“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基本上不同于土地、劳动和资本。信息是生产的第四要素,它像传统的三要素一样,对于生产是基本的和必须的。”[7](p.11)这位美国学者认为信息作为要素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信息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以信息为核心要素的新的国民经济系统实现的。

5.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德国学者魏尔克通过对日本社会信息化的考察和研究之后认为,“信息化的结果不仅对提高生产率和能源与资源的保护将有贡献,而且在解决社会问题,扩大人类活动范围方面也会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效应将既深又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比。有把握地说,人类社会的未来将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状况。”[8](p.197)在这位德国学者看来,通过信息加快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可以实现经济的高效率;而信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信息提高能源或资源的使用效果实现的。

6.信息化影响工业经济的结构 不少西方学者提出,信息具有调整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作用。有的西方学者指出,信息化的结果之一,将会导致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使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他在其九卷本的《信息经济》一书中,不仅对信息产业的不同行业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而且对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作出了预测。

7.信息化影响工业化社会的就业方式 信息具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影响就业方式的作用,它使相当多的工作在家就能完成。英国学者汤姆·福莱斯特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工作岗位由公司所在地移到了家中,上班族的概念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9](p.276)。现实也是如此,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信息化发达的美国,已经有1000万人在家中上班,部分在家上班的则达到4300万人。

8.信息的“不对称性”影响企业经济活动 有的学者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对企业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就是市场一方经济主体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更多,这就会对企业成本、收益、竞争能力等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工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kchael Spence)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就持这种观点。他们因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学者较早地认识到了信息或信息化对工业化和现代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美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普遍地领先一步。客观地说,他们的许多理论观点尽管没有直接地、系统地、明确地形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但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世界性影响,对我们当前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开拓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是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

2

邓小平着手设计中国“宏伟蓝图”时的20世纪80年代,信息概念和信息化在我国才开始出现,但邓小平以其思想家和战略家特有的眼光,就已提出一些有见地的论述。归纳邓小平的信息思想,主要着重以下几方面:

1.信息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他最著名的有关信息的论述,就是在1984年为《经济参考报》的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信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但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个思想,并且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足见其高瞻远瞩。

2.信息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和经济发展的条件 邓小平在这方面的论述相对是最多的。他在谈到对外开放时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10](p.78,p.117)。在邓小平看来,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我们的信息灵通。所以他反复强调,“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10](pp.306~307)他还说,“以香港为例,对我们就是有益处的。如果没有香港,起码我们信息就不灵通。总之,改革开放要更大胆一些。”[10](p.297)在进行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时他仍强调这个观点,“中国社会过去闭塞,造成信息不通,是一个很大的弱点”[10](p.117)。

3.信息是获取世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关键 他曾明确地说,“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10](p.290)。我们都知道,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而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又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我们在与世界的交往中,目标之一是要获取科技信息。

4.信息有助于重点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他指出,“汽车工业如何组织起来,也要研究一下。汽车出口我们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形成企业集团,就形成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了”[10](p.193)。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的获得和企业的强弱紧密相关,企业实力越强,获取信息就越有力。随着我国产业的优化和发展,信息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5.信息是搞活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因素 他指出,“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10](p.364)。众所周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获取信息开展竞争提高效率,才使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快发展。显而易见,邓小平把信息的作用上升到关系国家的强弱兴衰。

以上是邓小平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使用了信息概念的主要论述,其主要特点是:他关于信息沟通的渠道侧重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关于信息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着重于经济和科技方面。不能否认,信息化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是一个广泛运用的概念,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对邓小平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所以邓小平缺少在这方面的系统论述,更没有把信息或信息化与工业化直接联系起来,他的关于信息影响工业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有关信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论述中去领悟。尽管如此,邓小平以其特有的感悟性和洞察力,通过对实践的深入研究,对历史的客观分析,对未来的科学预测所提出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信息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是具有启示作用的;邓小平关于信息时代某些特征的论述和预见,特别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外开放”的角度作出的科学阐释,对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实践,是具有指导意义的。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是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认识的理论基础。

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积极地了解、研究、思考信息化对工业化影响这个问题,在进入新世纪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认识,并付诸于实践,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思想。如果对这一新认识进行解读和评价,我们认为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我国目前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认识已具系统性

第一,从信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信息化表现为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信息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一部分,其高速发展势必加快工业化的速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最快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支柱;我国信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3月19日公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近1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近18个百分点,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中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在2001年,信息产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8%,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预测在整个‘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将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11]。由此可见,如果从增加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份额的意义上理解工业化,那么发展信息产业就可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第二,从信息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信息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工业化水平。在现代工业化的概念中,工业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业产值的比重,还包括工业化生产的规模,特别是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有助于提高工业化的水平。我国学者李义平指出,“产业发展的顺序,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经济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水平效应,另一种是结构效应,发展信息产业就是发挥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12]。信息产业本身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可以使新兴产业比重加大,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在传统产业中,如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科技水平,就可使其重新焕发青春。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可能在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中获得突破,从而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步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13](p.21),其意义就在于此。

第三,从信息力的影响角度来说,信息化可以使信息转化为企业的竞争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使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这种变化势必增强工业化的能力。企业信息力的获得,在于对有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市场、库存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信息化目前被公认为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要看信息技术和信息功能融入企业的程度有多深,要由企业的“能力”来评价和反证。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它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14](p.20)。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已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13](p.21)。不难看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核心和目的就在于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目前我国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联系层面、作用机制和关键环节已有了较全面、完整的系统认识。

(二)我国目前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认识有创新性

第一,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实现顺序的认识上有新突破 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或是发展经济学家的,还是未来社会学家的,都无一例外地主张首先实现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再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然而实践证明,实现工业化的常规方法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掣肘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至少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高瞻远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过程和实践顺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让工业化过程与信息化过程合二为一、产生互动和齐头并进的新思想。这种认识在当今世界关于工业化理论问题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学者系统地、明确地提出来,所以具有原创性和前沿性。

第二,在“跨越式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认识上有新突破 长期以来,我们对“跨越式发展”寄托了无限眷恋和希冀。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使其具有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速度,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除了宣传“通过制度优势赶超发达国家”以外,也接受了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还主张通过主观上的“政治热情和思想觉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1958年前后就试图通过“鼓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提高思想觉悟”来个“大跃进”,进而达到“赶超”发达国家。不过这些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我们党在新的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意识到“信息化”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和决定性因素。从“先进社会制度”,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又到“政治热情与觉悟”,再到“信息化带动”,这种实现“跨越式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认识转变,不能不说是一种理论发展和创新。

第三,在对“发挥后发优势”的理解上有新突破 信息最突出的功能,一是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二是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后发优势”主要来自后者。实现信息化可以使信息开发利用非常充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和市场上各种新情况的经济信息,可以方便、廉价、迅速地获取和利用,极大地减少了发展过程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当然,我们所主张的“后发优势”,不同于历史上有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后发”情况,也不同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后发”道路,更不同于德国在“二战”前的“后发”方式。那种主要通过原始积累和贸易、投资及技术引进的途径虽然也可以产生“后发优势”,但其力度和速度远不如通过利用信息的特有功能和潜能。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

(三)我国目前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认识具有指导性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多数人的共识,而且也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 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了贯彻和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和发挥其对工业化的影响,我国在政府管理体制中,专门建立了“国家和地方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制定出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于2001年开始颁布实施。我国的信息化指标是根据6个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概括出20项具体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地、完整地反映和评价我国信息化水平及信息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就将信息化及其影响作用放在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位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5](p.222)。

第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纲领性文献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3](p.21)。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前进的纲领性文献,作为其重要内容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从国民经济计划的指导思想到全党全社会的指导方针的演进,也表明了这一认识的指导地位在上升。

总之,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信息或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理解深度及实践内容不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时主要是受西方未来学家的影响,历经了信息概念的消化、对信息特征的认识、信息价值和作用的宣传等几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受西方信息经济学家的影响,积极推进信息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制定和颁布有关规章制度,建设包括信息市场在内的完整市场体系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受信息化发展以及全球性实践效果的影响和对信息化作用的自我感悟,开始进入了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并在消化、吸收西方信息经济理论、深刻领会邓小平有关信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及其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新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使认识的系统性不断加强,创新的成分逐步加大,指导地位更加明确。这种认识既是我们党不拘一格,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有关理论的科学成分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积极进取,“发展要有新思路”的充分体现。

标签:;  ;  ;  ;  ;  ;  ;  ;  

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演进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