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政党的道德环境与执政_道德教育论文

论执政党的道德环境与执政_道德教育论文

论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及其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执政论文,道德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4-0139-04

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是指影响与制约党执政的道德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执政道德意识、执政道德关系、执政道德规范和执政道德行为等要素。良性道德环境可以促进共产党执政的完善与良性运行,不良的环境对共产党执政起着消极、侵蚀的作用。

一、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

从整体上来看,影响道德环境优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虚无主义盛行。如果说历史上我们曾陷入“道德万能论”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道德虚无主义。有人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为德性文化,过去我们确实存在泛道德主义的倾向,过于神化道德的作用与力量,把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都寄于道德一身,希望依赖个人之德性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或许正是我们对道德曾寄托太多的希望与期待,转而形成了许多人今天对道德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从而从“道德万能论”的神话跌入“道德无用论”的道德虚无主义深渊。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许多人不再相信道德的作用,不再尊重德性的价值。在经济领域,人们宁可相信“无商不奸”、“老实不能赚钱”的信条;在政治领域,人们宁可相信权术与手腕的价值,奉行着“有人走遍天下”甚至是“想当爷爷、先当孙子”的信条,道德的尊严被肆意践踏,德性的价值一钱不值。第二,道德相对主义蔓延。如果说今天还有一些人对道德有所期待的话,那么,对道德的理解,何以为善,何以为恶,人们不再分享传统意义上的共识,不再认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而是从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理论框架出发从而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善恶价值,彰显着道德相对主义的鲜明特征。道德失却了统一的价值标准,从而成为诠释人们千差万别的行为方式的标签。第三,道德责任感的流失。社会关系的内在要求彰显着人们的道德义务,如果说道德义务具有强制性与外在性的话,道德责任则是人们对道德义务的自觉体认,这需要道德主体的自我觉醒。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边忙着赚钱,一边忙着花钱,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人们甚至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道德需要,也不再反省自己的道德责任。

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自身也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从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党执政的道德意识、党执政的道德规范、党执政的道德关系以及党执政的道德行为等几方面的构成要素。

1.执政道德意识方面

第一,道德认识混乱。对于领导干部个体来说,执政道德认识是执政道德行为的起点。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执政过程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然而,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执政过程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认为道德问题是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涉及的问题。其实,道德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生活中没有专门的道德领域,而道德就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在人们的各种实践中,党的执政活动也是如此,它不能脱离道德的评价与审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的道德思维诉诸于执政活动,把自己的道德追求诉诸于执政活动,把执政过程当成自己的道德训练场,在执政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执政道德认识。

第二,道德情感冷漠。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道德起源于人们的同情之心。“人性中任何性质在它的本身和它的结果两方面都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同情别人的那种倾向。”① 他用联想的方法解释同情心,当人们看到他人的喜悦和痛苦时,就会联想到自己遇到他人处境时表现出的情绪。同情是对他人苦难的关切,并产生爱心和道德行为。人对他人的善来自人天然的同情心和爱心,是人的本性中自然地指向他人和自己的幸福,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性质,并引导人去恶从善。孟子也认为人性之中的恻隐之心是仁之端。可见,道德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推动人们选择善的重要力量。而情感的冷漠则大大削弱了道德的情感基础,使个体道德失去了向上与进步的动力。作为领导干部,应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掌好权、执好政。然而,这需要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只有有了这种感情,才会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关心百姓疾苦,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失却了道德情感,就失却了向善的动力。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面对百姓的苦难,不再伸出热情之手,而是视而不见,冷淡处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犯了道德情感冷漠症,失去了践行执政道德的情感力量。

第三,道德信念动摇。道德信念动摇是道德认识混乱、道德情感冷漠的必然逻辑结果。古语说得好,“立乎其大,小者不能夺也”。许多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物质利益、美色、名誉、成就、职位等诱惑面前放弃执政道德规范的约束,就在于在自己心中没有立起执政道德信念,所以“小”者才能夺之。生活的经验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大凡道德楷模人物,心中必定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正是因为生活中领导干部会面对太多的诱惑,才更有必要谈坚定执政道德信念的问题,才有必要让道德信念来辖制自己的“本我”,这样领导干部才能真正过上理性的生活,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否则,放任自己的欲望,就会沦为道德相对主义者,甚至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必然会使自己的行为扭曲。当然,我们不是犬儒主义者,我们并不要求领导干部要绝对禁欲,而是强调禁当禁之欲;我们也不一般地反对领导干部享受生活,而是强调反对无节制地、不适宜地享受生活;我们也不笼统地反对领导干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反对对不当利益的追求以及用不道德手段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如何区分生活中的“当”与“不当”?这就需要在自己的心中确立一定的执政道德准则,确立自己的执政道德信念。它是领导干部心中的标尺,它是定盘星,它是分水岭,有了它,领导干部就有了“慧眼”,就能明是非、知耻辱、辨善恶,就能自觉遵守执政道德规范,就能守善,就能抑恶。

2.执政道德关系方面

党的执政道德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党组织以及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必然面对、必须处理的关系都是执政道德关系的范围。这里主要以党政关系和党群(干群)关系为例,分析执政道德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党政关系不顺。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人,而且是国家权力的主人。正因为如此,广大人民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国家官员的任免、国家事务的决策、国家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参政、议政、督政,从而保证国家的各项权力都按照人民的意志运行。党的领导就在于把人民的意志变成党的意志,进而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的意志,然后委托各级政府去落实和实施。江泽民在1990年3月18日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党同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也不同,党不能代替人大行使国家权力。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通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向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来实现。”从党与政府的关系上来看,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党的权力过于膨胀,从而使政府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萎缩甚至是侵犯,导致以党代政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党群(干群)关系错位。党群关系常被比喻成鱼水关系,意为党离不开群众。事实也是如此,先有群,后有党,党在群中,而不是党在群上。只有常听群众呼声,倾听民意,党才能保持前进的活力;只有从群众中不断地吸取新生力量,党才能不断地壮大发展;也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党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领导干部盲目决策,伤群害群;有的领导干部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等,导致党群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矛盾激化现象,从而导致党的执政道德关系的非正常化,大大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也动摇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3.执政道德规范方面

第一,无规可守。是指我们党的执政道德规范建设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适宜的执政道德规范体系。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八荣八耻”,可以说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与完善,而对于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来说,还没有专门的执政道德规范体系,现实生活中,多是把党纪党规当成执政道德规范来使用,其实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党的执政道德规范体系,让各级党组织以及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真正有规可依、有范可守。

第二,有规不依。是指对于既有的道德规范遵守不力,导致道德规范形同虚设。规范性可以说是道德的本质特征,约束人们的行为是道德功能的集中体现。执政道德规范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具有多样性,章程、规则、条例、准则等都可以体现执政道德规范的要求。虽然严格地讲,我们现在没有专门、系统的执政道德规范,但是,并不是对领导干部的执政活动没有约束的准则,而是许多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规则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本本上,没有变成领导干部实际的执政道德行为,从而使执政道德的准则流于形式,甚至是形同虚设。

二、共产党执政道德环境的治理路径

(一)强化共产党执政的道德教育实效,重塑领导干部道德人格

共产党执政道德教育是指党和国家依据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活动。强化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执政道德教育,是提高领导干部执政道德素质和塑造领导干部健全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第一,共产党执政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共产党执政道德教育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特定的教育内容。其一是内容的科学性。要从党执政道德教育的自身理论体系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内容,避免把执政道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甚至是方针、路线、政策的教育。其二是内容的针对性。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特点,执政道德教育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灵活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其三是内容的时代性。党的执政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切实反映时代要求。

第二,共产党执政道德教育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多样性。一方面,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对于传统的报告会、辩论会、座谈会等形式,要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新的教育途径和载体。比如,要善于运用电脑网络和手机信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执政道德教育的科技含量,把握执政道德教育的主动权。

第三,要优化共产党执政道德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执政道德教育氛围。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领导干部执政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优化执政道德教育的生态环境,要保留并且扩充我们既有的道德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充分培育领导干部心中美好的东西,养其“浩然之气”,使领导干部不断地积小善成大善,不断塑造自己的健全道德人格,同时也使领导干部积个人之善成就社会之善,引领社会道德的新风尚。

(二)加快共产党执政的道德法制化进程,实现领导干部道德他律与自律的完美结合

共产党执政道德规范本身就具有弱遵守性,因为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领导干部的个人德性,依赖于领导干部的自律。对党执政道德规范的主观认可与接受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否则,共产党执政道德规范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就失去了约束作用。况且,从对执政道德规范的认可与接受到成为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实践,中间还有漫长的路,需要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信念的确立等许多中间环节。共产党执政道德规范体系的自律性,使领导干部很容易突破道德准则,容易忽视道德的约束力,容易穿越道德底线。因此,执政道德规范的这种软约束性,客观上要求执政道德规范法制化、制度化的建设。在西方许多国家,政府中设有专门的道德委员会,有专门的《道德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借鉴西方道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把一些重要的执政道德规范要求上升到制度及法律的高度,使执政道德规范的软性约束刚性化,使执政道德规范遵守的自愿性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不仅可以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更好地发挥执政道德规范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过渡,从而实现执政道德规范他律与自律的完美结合。

(三)构建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综合评价体系,密切关注领导干部的道德成长

目前,我党执政在道德上“无规可遵”与“有范不守”并存的现象与道德评价的混乱、错位、扭曲有着直接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综合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执政道德状况进行跟踪式的科学的综合测评,甚至设立领导干部道德信用档案,对于领导干部发挥执政道德的主体能动性无疑是个强大的动力,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励领导干部的道德追求,提升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境界,而且也可以及时掌握领导干部执政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给予道德指导。

第一,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无疑是党的执政道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整体的执政道德水平与领导干部个体的执政道德完善两个角度进行设置。

第二,标准体系。首先,要准确掌握历史标准、利益标准与规范标准的关系。执政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是导致执政道德评价无序甚至是执政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何以为善,何以为恶?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历史标准,即符合、推动社会进步的为善,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利益标准,即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为善,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规范标准,即符合党的执政道德规范要求的为善。一般情况下三者具有统一性,当三者有矛盾时,规范标准要从属于利益标准,利益标准要从属于历史标准。其次,要注意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执政道德评价标准的灵活性。执政道德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要注意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提出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执政道德评价标准。

第三,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执政道德评价的具体量化标准的集合。总的原则应当是全面、合理、具体。从执政道德评价的对象上来看,既要包括领导干部具体的执政道德行为,还要包括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从执政道德评价的方式上来看,既要注重领导干部的自我评价,也要注重他人评价与社会评价;从活动领域来看,既要有执政活动方面的道德评价指标,也要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方面的道德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是执政道德评价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全面、合理、具体的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的活动分阶段定期作出及时的、全面的量化,从而作出客观准确的道德评价,进而形成领导干部的个人执政道德信用档案,不仅可以密切追踪与考察领导干部的道德成长过程,而且可以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达到推动党的执政道德的全面进步与领导干部个体道德完善的目的。

(四)构建共产党执政的道德奖惩机制,激励领导干部的道德进步

奖惩机制是共产党执政的道德保障,对党的执政体系的良性运行起着维护作用。

第一,奖惩机制要处理好物质奖惩与精神奖惩的关系。其原则应当是以精神奖惩为主,以物质奖惩为辅。目前,道德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日益蔓延与泛滥,严重影响领导干部对道德进步完善的精神追求,侵蚀着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与人文关怀。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这些倾向,主要通过精神奖励,努力培养领导干部的道德尊严、荣誉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

第二,奖惩的设置可以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综合手段。比如,对于领导干部,可以把执政道德评价结果和领导干部的任用和升迁直接挂钩,对执政道德评价优秀的领导干部予以重用,对有不道德行为的领导干部予以道德追究从而真正发挥执政道德综合评价在干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五)完善共产党执政的监督机制,提升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的风险成本

第一,道德监督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社会舆论是道德监督的重要形式,媒体是舆论工具,因此,媒体对于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监督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不论是目前党的执政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今后执政道德建设的完善,媒体都已经或者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报刊、广电作为传统的平面与立体媒体要持续地发挥作用;同时,要充分重视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作用,抢占网络媒体舆论的制高点,形成良好的、强大的网络道德舆论攻势。其次,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道德良心。良心是道德主体内心深处以内在的道德法则的形式沉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它在道德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领导干部的执政活动,在行为前,良心对于符合党的执政道德的行为给予鼓励,对不符合党的执政道德的行为则予以制止;在行为过程中,良心随时督促领导干部按照其要求行动,一旦发现在执政过程中有偏离执政道德的现象,良心就会发出禁止信号,迫使执政道德主体回归正确的方向;行为结束后,对合乎良心的执政道德行为给予心理的安慰,使领导干部有种崇高感与尊严感,而对于违背良心的行为给予心理的谴责。

第二,社会监督机制。首先,畅通多种监督途径。从监督的主体上说,有个体监督与群体监督;从监督的性质上说,有人大政协监督、人民监督、民间团体的监督等;从监督的形式上说,有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等。因此,对于执政道德的社会监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以保证其客观公正,关键是要通过信箱、电子邮箱、公开电话、接待日、座谈会等多种办法使社会监督畅通,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其次,及时反馈监督信息。监督应当伴随执政道德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认真对待监督信息、及时反馈监督意见,是使社会监督机制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反之,就会打击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社会监督机制名存实亡,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注释:

①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2页。

标签:;  ;  ;  ;  

论执政党的道德环境与执政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