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省 金华市 321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四千万左右的人在学习汉语,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专门教授对外汉语的孔子学院已经发展到300多所。[1]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laam)已经建立了15个教学点,迄今,学生人数总计达6000余人。[2]因此,深入坦桑尼亚本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对中国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大有裨益。本文以坦桑尼亚姆贝亚省(Mbeya region)的姆贝亚科技大学为例阐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以期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姆贝亚科技大学
一、中坦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
中国与坦桑尼亚交往的历史悠久,早在坦赞铁路修建时期,中国人民便与坦桑尼亚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近年来随着中坦两国贸易的发展,两国人民在民间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即便行走在坦桑尼亚的不同城市,也可以看到商贩们用简单的汉语向中国游客介绍当地的产品。而“汉语热”的浪潮更是席卷到了坦桑尼亚的各个学校,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都有孔子学院设立的汉语教学点。无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下的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理解中坦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传播中华文化。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
对于时间的认知不同,是中国和坦桑尼亚之间最大的文化差异之一。对于赴约的时间来说,德国人喜欢精确严谨地把握时间,他们不会早到更不会迟到,而是选择提前出门,徘徊在主人门口附近,待到约定的时间再叩门拜访;[3]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人则喜欢提前5分钟或10分钟到场,不喜欢迟到,如若迟到也会立刻向主人道歉;[4]坦桑尼亚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则和前者不太一样。在坦桑尼亚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情景之一就是教师站在讲台前,等着姗姗来迟的学生进教室。而这种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大学的课堂里,迟到的学生可能会受到扣除平时分的处罚。即便脱离了课堂教学,坦桑尼亚人对时间的认知也和中国人有所差别。如果在课后约定了与当地学生一起出门游玩,大多数情况都会等待当地学生二十分钟左右,甚至一两个小时。不仅是学生,当地教师的时间观念也很淡薄。由于姆贝亚当地的供电有限,有时候因停电没有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老师会和学生约定在隔天完成,而有些老师到了约定的时间,也许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并不会出现在现场,平白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而在中国,此类事情是鲜少发生的。因为中国教师的上班打卡制度更为严格,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也不喜欢“放鸽子”的事情发生。对于时间认知的不同导致了中国人和坦桑尼亚人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的隔阂,而这对于汉语教学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也会影响课堂的氛围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看法。
(二)宗教观念的差异
坦桑尼亚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坦噶尼喀(大陆)有3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4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拜物教;桑给巴尔岛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5]而中国信仰宗教的人数没有确切的数字,大概是1亿多人。中国是世界上极为少数的信仰自由的国家,中国人讲求的是伦理道德,也就是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宗教信仰之于西方。中国人与坦桑尼亚人对宗教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宗教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在日常的汉语教学中,也会发生教学与宗教相矛盾的事情。每周三晚上,姆贝亚科技大学的Theatre1教室会有汉语课的安排,但是,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周三晚上的教室是学生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虽然这种矛盾是负责排课的教师失误造成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认知里,教室是供学生学习上课的场所,而教堂才是人们祈祷,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因此,在中国的非宗教校园中不会出现占用教室来进行宗教活动的现象。而宗教与教学相矛盾的另外一点则体现在教学时间、考试时间与宗教时间相冲突。因为坦桑尼亚宗教众多,而各个宗教又有不同的祷告时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汉语课的安排只能尊重大多数人的课表时间与宗教祷告时间。这就导致了个别不同信仰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突然离席,出去祷告的现象。而到了每年的斋戒月[6],汉语课的旷课记录也是最高的。当地的学生因为身体虚弱,所以不会去教室上课。除此之外,在汉语水平考试的安排上也会与宗教时间相冲突。为了确保学生不会浪费参加考试的费用,在考前一个月,老师就会把确切的日期告诉学生,并强调当天是星期几,这样就能让因参加宗教仪式而无法考试的学生提前做好是否参加考试的准备。但是,因为宗教派别林立,有个别的学生在考试当天表示,虽能参加考试,但是考试的时间必须安排在晚上,而这又与正规的考试时间相矛盾。在中国的普通高校中,不会发生因为宗教事务而与正常教学相矛盾的事情。学生在校园里的时间安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突发的紧急事件或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原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但是宗教活动一般不会成为学生课堂缺席的原因。由此可见,坦桑尼亚人对于宗教的重视程度。宗教已经构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宗教不但是他们心灵的寄托,还构成了他们的价值观体系。
(三)分享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就开始提倡相濡以沫的思想,而到了现代人们也没有抛弃分享的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古人分享意识的继承。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分享意识似乎与坦桑尼亚的分享思想有些区别。这点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坦桑尼亚,倘若一个当地人称赞你身上的饰物很不错,通常表示这个当地人想要你的饰物。有的人只是称赞并不会跟你索要,而有的人则会直接跟你索要他想要的东西,无论这个人跟你的关系是否亲近。虽然,他们索要的都是普通的小玩意儿。但是,这点与中国人的习惯却不甚相同。中国人的性格较为内敛,在与和自己不是很相熟的人相处时并不会主动向对方索要东西,即便是彼此很熟悉的人,也会犹犹豫豫,觉得不好意思。坦桑尼亚人特别喜欢和周遭的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食物也不例外。一位中国老师给了来家中做客的当地大学生一瓶酸奶和一块蛋糕,这位大学生出门后,便拿着老师给的礼物去跟自己的同学分享,几个人坐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一小块蛋糕和一瓶酸奶。即便是行走在坦桑尼亚的街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上前来跟你索要你身上的物品,甚至是你正在吃的雪糕。坦桑尼亚人热情大方,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什么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和身边的人分享,虽然自己的东西价值有所折损,但是和身边的人分享,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如果身边的人得知,你即将出门远游,他们会要求你带礼物回来给他们。如果当地的朋友即将过生日或者是即将举行毕业典礼,他们会通知你为他们准备一份小礼物来庆贺。当地人的分享意识充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会特别计较得失,喜欢随时随地和身边的人分享,尤其是重大节日的时候,他们更是要把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隔壁的邻居都邀请到自己的家中来,围着圆桌一起唱歌跳舞。不仅是在人际交往当中,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在一个大家庭中,如若一个人有了稳定的收入,他要负责接济家中所有人的生计,家庭生活的维系几乎都由这个人来支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中坦文化差异成因
中国和坦桑尼亚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影响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对于异域文化的误解更可能会导致冲突的发生。比如,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喜欢拍照留念,在合影的过程中可能会拍到路人。而这种行为在坦桑尼亚被视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双方之间如果沟通不畅则会导致冲突发生。“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很普遍的。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时间都是结构性的,因为他们都是对于并行的、协调的或合作的活动,即一个群体的运动的概念化表达。[7]而在坦桑尼亚,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群体运动也是独特的。坦桑尼亚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水平落后,坦桑尼亚的经济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造就了人们悠闲从容的性格。姆贝亚省更是坦桑尼亚著名的农业大省,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以农业为生,但因机械水平落后,因此,人力耕种占主体。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下,人们对于时间的概念也就变得模糊。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都是缓慢而有序地进行,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也没有来自生活的重大压力,因此,与高速发展的竞争性社会相比,当地的生活节奏缓慢而舒适。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性使得人们不太适应高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因此,当地人对于时间的把握就不是很精准。也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当地人的交际方式继而造成了中坦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一种哲学范畴,是不同人群价值观念的体现,世界上70多亿人口中有超过90%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他们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而剩下的10%就是以中国为首,包括日本、朝鲜、越南这四个国家的民众,他们遵循的是伦理道德,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8]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准则与坦桑尼亚人信奉的宗教信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差别,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双方难免会有摩擦。就基督教在非洲的发展历史而言,基督教虽然在非洲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实际是15世纪才开始传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与非洲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碰撞、交融、适应过程中不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洲的“基督教化”过程是与殖民化过程形影相随、相辅相成的。直至20世纪初,当欧洲殖民统治确立后,基督教的影响已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并与伊斯兰教、传统宗教并列,成为非洲主要宗教之一。[9]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发展始于公元7世纪。北非大部地区被阿拉伯人占领,随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开始迁移至东非沿海地区,伊斯兰教随之传入非洲。移居到东非沿海的阿拉伯人在当地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来传播伊斯兰教。此后,伊斯兰教便从沿海逐渐向内地发展,在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开始出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明在非洲的传播,对非洲历史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0]宗教观念在坦桑尼亚的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节日场合,都能体现他们对宗教的重视与热爱。宗教教堂遍布姆贝亚省,无论是建筑规模宏大的大型教堂还是街角普通简单的小型教堂亦或是山顶上粗糙简陋的教堂,只要有信仰的地方就会有教堂。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一部分,已渗透到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准则当中。与西方宗教文明相比,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对宗教并不十分热情。[11]
(三)群体生活状态的差异
坦桑尼亚人热情好客,把分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与他们简单的农耕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及纯粹的生活状态有关。在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中,农业种植受到天气、交通、肥料、种子、机械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助于遇到困难的家庭渡过难关。共享食物的习惯以及共享行为也与其传统的族群生活习惯有关。在传统的族群生活中,人们往往靠着种植农作物和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在庄稼歉收、牛羊死亡率极高的情况下,会导致食物匮乏,此时,族群间的人们就会相互分享食物以确保每个人都不会挨饿。虽然,食物共享行为存在于较小的家庭性和亲属性群体之中,但是分享食物和共享行为却从传统的族群生活习惯中延续并保存了下来。而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每个家庭的规模较小,与非洲的族群规模不同。分享的意识虽有所保留,但是分享的含义却被极大地延伸了。在农村中,由于村落之间的相处模式与坦桑尼亚的族群相类似,因此,邻里之间的分享与互助稀松平常;而在城市中,因为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紧张而陌生,再加上城市发展间的差异,各城市间人口流动频繁,人们之间的疏离感加剧。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内敛性格决定了他们不喜欢主动与陌生人分享东西,更不喜欢主动跟人索要东西。
三、结语
虽然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当中,汉语老师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还是会发生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把握中坦之间的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身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在通晓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了解坦桑尼亚当地的文化,不仅在学术上要加强对坦桑尼亚文化的了解,更要深入到当地居民和学生的生活当中,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和社会风貌来加深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并树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正确心态。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宗教背景的学生,汉语教师应换位思考,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向学生耐心阐述中坦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根据实际教学环境调整教学内容以符合当地文化风俗,适应学生的宗教生活。而中坦两国之间在经济贸易往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文化上的沟通,了解两国的历史发展背景,积极向国内民众宣传两国的文化特色,增加两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消除普通民众对于两国文化之间的错误认知。
参考文献
[1]赵剑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俄日常生活文化差异研究》.[J]黑龙江大学.2012.
[2]车耳.《像德国人那样严谨》.[J]世界知识.2010.
[3]常俊霞.《中非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4]张来仪.《鲍罗达列考对坦桑尼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关系的研究评介》.[J]西亚非洲.2006.
[5]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华夏出版社.2002.
[6]王敏.马大勇.《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论儒家文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
[7]郭佳.《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督教的历史与现实》.[J]世界宗教文化.2016.
[8]舒运国.《非洲史研究入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
[10]赛生发.《斋戒教法规定略述》.[J]中国穆斯林.1990.
[11]公超.付少平.《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宗教领域中的地位》.[J]前沿.2013
[12]http://hb.zjnu.edu.cn/tsnykzxy/list.htm
[13]斋戒是伊斯兰教礼法中的一项重要律例,凡正常的、成年的穆斯林男女只要身体健康无其他缘故都应履行莱麦丹月的斋戒。白昼禁止饮食和夫妻间的房事.
作者简介:崔树霞(1992-),女,天津人,浙江师范大学2016届(非洲研究院)非洲学专业,曾于2017年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姆贝亚科技大学教学点教授汉语。
论文作者:崔树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坦桑尼亚论文; 宗教论文; 非洲论文; 汉语论文; 伊斯兰教论文; 中国论文; 时间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