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评价_高考论文

199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高考论文,评价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7年化学试题的考试内容、知识与能力要求、题型比例都遵循了《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详见试卷结构表)

1997年化学整体试卷设计合理,符合本年《考试说明》中的规定,没有超越《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高考化学试题的这一特点,从发布《考试说明》以来,一直在保持着,1997年的试题依然如此。这表明,高考化学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十分良好,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而且也对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虽然没有强调对中学化学知识的覆盖面,但从总体设计来看,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及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5个方面全方位地考查了考生的高中化学主体知识内容,并且还涉及到质量分数、溶解度、化学实验安全问题等初中化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试卷结构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个方面的知识在题设计试题时,在历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体现了溶合的思想,以致有些试题很难认定是属于哪一个方面,因而试题综合性很强,科学的内涵是一个极其丰富、高度综合的整体。这种溶合恰恰反映了化学学科的本来面目,而按不同侧重点来分成5个方面只是一种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试题体现出来的知识溶合现象。是高考化学命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这种进展在更高的层面上表现出“两个有利”的命题指导思想。

试题还全面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有关测试“能力和能力品质”的精神。试题在反映学科内部联系,具有“基础、全面、科学、灵活”的鲜明特色的同时,突出注意了对能力和能力品质的考查。从试题可以看出,很难找到有单纯考查的知识、机械地将知识与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脱节的试题,很好地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能力与能力品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对促使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稳定中学化学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总难度基本上稳定,较难题和较易题的结构合理,配置有序,注意了对考生素质的全面考查

1997年化学试题的总难度继承了历年基本上稳定这一特点,只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微调。高考是一种有几百万考生参试的大规模考试,要求历年高考的总难度都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而且历年的考生情况并不完全相同,高考面临的形势也不完全相同。

从进入90年代以来,历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统计难度基本上稳定在0.58左右,1997年依然如此。这一事实表明,高考化学命题的确已被纳入了科学工作的轨道,它已不再是经验型的,因而其总难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是一项值得充分肯定的成果。从中透射出命题的各个环节都在有序地运转。高考化学命题工作正在为高考的进一步改革、为最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考制度起着奠基的作用。

在控制总难度方面,Ⅰ、Ⅱ两卷的功能分工明显不同,但它们之间也有联系。

Ⅰ卷较易,都是有提示选项的选择题。其中有一部分是为了调节总难度而设置的送分题。Ⅰ卷中仍然维持了历年都有的传统题,例如离子共存的判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运用等。这是因为它们的基础性强,思维容量大,又是多知识的交叉点,虽然年年采用,但可以加以变化,区分功能较强,既有利于稳定整卷,也对中学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Ⅰ卷中也安排了一些计算题,但它们都是可以用巧解速算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这也与Ⅱ卷中的计算题明显地不同。

Ⅱ卷较难,本年高考的最难题都在Ⅱ卷中。Ⅱ卷中也有选择题,但它并不指示选项数;Ⅱ卷中也有送分题(如第31题的第一个填空),但它都混杂在较难回答的试题中。这样的设置,会使一些心理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牢固、能力不强的考生在送分面前却得不到分数,强化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对心理素质的考查更主要地体现在难、易题目的排布形式之中。

1997年化学试题依旧从送分题开始,随后的试题并不是难度逐渐加大,而是呈锯齿形排布。全卷由易到难。Ⅱ卷的4个大题中,基本上各小题是逐渐由易到难来展开。这样一种试题难度的配置形式,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检验(详见试题难度统计表)。

三、信息迁移题有了新的发展,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化学与社会”成为信息迁移题的重要素材

信息迁移题考查考生以自学能力为主线的多种能力和学习潜能的功效在1997年化学试题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本年试题内机械化信息迁移题已大为减少,与此同时,各种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信息迁移题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本年化学试题中信息迁移题的共同特点是给出一种方法、一个模式或一条思路,使考生从自学中得到启迪,通过思维来回答指定的问题。第33题、34题、36题都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试题指向于鼓励考生善于联想,大胆推测,勇于创造,体现科学思维能力,了解并最终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正是高校对新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1997年化学试题的信息迁移题中还包含了诸多与社会联系的内容,给了考生以拓宽知识面的契机,也因而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中也含有对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含碘食盐、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的单体)的新合成方法、香料工业的应用、C[,60]以及C[,70]的引入,等等,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由上述可以看出,信息迁移题在本年化学试题中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质量却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意味着信息迁移题题型功能研究的重要进展,体现了这类题型的潜力。

四、重视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按照《考试说明》的规定,实验题的赋分只有10%。1997年化学试题严格地执行了这一规定,但是在这很低的赋分值内部对化学实验做了最大限度的考查,这对稳定中学化学教学秩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1997年化学试题中设置了3个有关化学实验的题目。第21题以检验含碘食盐中IO[-][,3]离子为素材,指出了用日常生活用品开发出某些化学实验的可能性;第27题以化学实验安全操作为素材,其跨度从初三到高二,指明安全操作的重要意义;第28题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和1,2-二溴乙烷的实验室合成联合在一起,让考生分析有关仪器和试剂的作用,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判断和评价,其中也包括了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这些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虽然不是具体操作,却能够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的实验能力。

五、注重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把中学各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来考查考生的素质

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依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表现出,虽然是化学试题,但在很多方面相应的情景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各工具学科及相近学科的作用,体现了中学各学科内在联系的本质,也因之考查出考生综合驾驭工具学科的实际水平。

例如,第28题安全瓶的设置就直接与物理学科的气压问题有关。第31题在问到存在哪几种钠盐时,用“至少”作为关键词加以限定,此处的“至少”指的是“肯定有”的“最少”,涉及到词汇的理解,正是由于一些考生对这一词汇理解得不完整,从而导致了回答的失误。至于数学工具的应用尤其突出,第36题不仅要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论,而且需要较明确的空间概念。近年高考的结果分析指出,空间概念恰恰是许多考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

六、试题科学规范,评分标准严格

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在结构与表述上达到了科学规范。

选择题每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来设问,各选项不但与题干关系一致,而且结构和长度基本上相同。在26道选择题中,A,B,C,D 4个选项的正确答案数目分别是8,8,10和8,比例分配合理,很多选择题的干扰项作用强烈,干扰有效。

主观题文字简练,表述明快,要求确切,指导语准确,不会引起歧义。

全卷(包括答卷)全面地执行了国家法定的单位制。

答案及评分标准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选择题赋分合理,主观题评分标准严格,赋分标准与题目难度相适应。在Ⅱ卷中有三处出现错答、多答时要倒扣分,而第27,31题还规定如果能全答对则各给奖励1分。这样的评分标准,既考查了考生的严谨学风,又对端正中学化学教与学的方向极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标签:;  

1997年高考化学试题评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