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方法论文,项目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项目社会评价在国际上很受重视,并逐渐成为项目选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但在我国,项目社会评价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因此本文将对项目社会评价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作一简要评述。
1 项目社会评价发展源流
(1)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沿革
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思想的演变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直到本世纪4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理论都强调自由竞争,认为: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象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也就是说,市场会调节个体的利益追求,使得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当时的古典经济学也偏重于微观经济理论,很少考虑宏观的社会问题。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关心企业行为的外部效应和间接效应,项目评价仅考虑投资的财务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纳了凯恩斯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大量增加公共开支,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并实行福利政策。由于公共工程与社会福利项目是以宏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财务评价满足不了这类项目的要求;加之,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也迫切需要从国家立场出发对项目进行评价。因而,项目评价中增加了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项目费用和效益的内容,一般称费用效益分析。这种经济评价方法不仅计算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计算间接经济效益,并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等取代市场价格、市场工资和官方汇率,以便更准确地反映项目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发现:经济评价没有反映分配效果,仍然不能保证项目的最优选择,西方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基本上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一是公平分配,前者称效率目标,后者为公平目标,两者合称为国民福利目标。效率目标要求增加国民收入,公平目标要求在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区以及投资与消费之间合理分配国民收入。他们认为,虽然许多国家将大量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它们的经济总量增长了,但由于没有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相当一部分人仍陷于贫穷落后之中,加重了社会不平等状况。基于这种思想,70年代相继出版的几本重要项目评价著作,如《项目评价准则》、《项目经济分析》等都把收入分配、就业等社会发展目标引入费用效益分析,这被称为现代费用效益分析或社会费用效益分析(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这种社会费用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率目标和社会公平分配目标,前部分称经济评价,两部分合称社会评价。经济评价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而社会公平分配部分,由于采用一系列权重计算各方面的公平分配,并将分配效果列入影子价格中,计算比较复杂,发展中国家应用较少。
1977年联合国工发组织与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联合编制了《工业项目评价手册》,其中不仅考虑了经济增长目标,也用较简便的方法设置了社会评价指标,如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国际竞争力等,手册在阿拉伯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1978年法国发表了《项目经济评价手册——影响方法》,这种影响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是项目投入品对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影响;二是项目产出增值的分配对国内各个部门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由于不同部门收入的变化引起的消费变化进一步引起新的需求的变化。这种方法实质上等于计算有无项目两种情况下国内工资、利润、租金和政府收入等收入分配的变化,这种方法在法语国家应用较广。
以上几种经济增长加收入分配分析的社会评价,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学范围内进行分析的社会评价方法,一般称为狭义的社会评价。可以说,到此为止,项目评价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的,这也是那个时代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
(2)近年来发展观念的变化
但是,近30年来人们发现,第三世界国家明显地不象预期的那样能够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在贫困、不公平、失业和环境质量下降诸方面无能为力;同时,传统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绝大多数国家遵循的发展道路)的后果已逐步明朗,人口剧增、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南北差距加大、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等也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的含义。一些社会科学家指出,发展应表达人类的福利状况,而不是一国的国民经济状况。正如克柯约克声明(CocoyocDeclaration)中所述:“我们首先应该对发展的整体目标加以重新定义。发展的目的不是发展物质而应是发展人类。人类的基本需要有:衣、食、住、健康、教育。如果一个增长过程没有能够导致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相反却恶化和降低了他们的需要,那么,这种增长是对发展观点的歪曲”(引用自Conyers,198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和“以物质为中心”的发展之间的差异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关注发展的非经济的一面;第二,它关注发展利益的分配,也就是说,它关注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第三,它看问题所围绕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
上述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核心。相对来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因而关于社会发展的定义至今没能统一起来。大体上说,社会发展包含经济发展又不同于经济发展,它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例如,Gore曾经说:“社会发展是社会各个领域综合发展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不会导致仅以资金和原材料的分配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发展计划的产生,它将同时意味着衡量发展的标准应包括政治的、社会结构的和文化的目标以及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和社会发展本身目标的基础设施。一个社会发展的观点不同意下面的主张,即认为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然后通过修订收入政策或通过提供一个由税收支持的社会和福利事业网络来保证分配的公正性”(Gore,1973)。
随着发展概念的这种转变,70年代“基本需求”战略应运而生。在这种发展战略中,发展水平是按照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来定义的。基本需要包括以下三类需求:①消费品(比如食物、衣服和住房);②基本服务,比如教育、健康和清洁水源的供给;③参与各种发展的权力(Ghai 1977)。
为了全面反映和描述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变化趋势,便于政府决策,本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美国掀起了社会指标运动。到了80年代,已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社会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每年向全世界公布有关社会指标的统计资料和研究报告。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社会发展报告对出现的社会问题采取各种对策,加强了社会管理,并制定出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划。
由于近三十年来社会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也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人们开始关注投资项目(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等)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条件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从70年代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分析等评价方法逐步发展起来,并引入项目评价中。它们与前面提到的仅考虑收入分配的狭义的社会评价不同,而是致力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项目对实现国家或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和影响,以及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被称为广义的社会评价,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运用社会评价的概念的。由于它的发展历史很短,其理论框架还不成熟,现在的应用主要依据一些案例经验。
2 项目社会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1)项目社会评价的概念和分类
从本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环境运动,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令。例如,美国国会1969年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令(NEPA)中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投资或实施的所有项目和规划必须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 Assessment),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Environmental Impact Staement)。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物理、生态等方面)和人文社会环境,因而可以说,初期的社会影响评价(Social Impact Assessment)被包含在环境影响评价之中,后来才逐步独立出来。在美国,社会影响评价最先被用于水资源开发项目,以后又推广到城市建设,土地资源管理等项目中。从1975年起,美国在对外援助项目中也开始开展社会影响评价工作。
基本上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进行项目的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随后,世界银行在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时亦要求进行社会评价(Social Assessment)。美国的社会影响评价、英国的社会分析与世界银行的社会评价有许多共同之处,目的都是集中分析拟议中的行动(包括政策、项目等)与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政策、项目的实施对人民生活、社区结构、人口、收入分配、福利、健康、安全、教育、文化、娱乐、风俗习惯及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社会问题,以及如何在决策中考虑这些影响,合称为社会评价或广义的社会评价(为了与前面提到的狭义的社会评价相区别)。
不过,这几种社会评价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来说,社会影响评价重视识别、预测和评价某种行动的社会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如何避免或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这里社会的涵义较广,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福利、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需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共同研究。社会分析则多由社会学家尤其是人类学家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着重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对项目实施的影响,以保证项目成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社会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社会因素、收集社会信息、解释社会因素如何影响项目以及社会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同时给出如何在项目设计和实施阶段考虑这些社会因素的建议。世界银行采用的社会评价方法吸收了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分析的一些内容,比较重视分析项目对受影响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的影响,以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和达到预定目标的作用,这显然是考虑到世界银行开发项目的技术内容或管理方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环境有相当大的反差而设计的。
在我国,除三峡水利工程项目外,还尚未对其它投资项目作过上述意义的社会评价,而只是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对社会效益进行一些分析。总的来说,由于社会评价的理论尚不成熟,社会评价的概念还未统一,评价内容和方法亦没有一定之规,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社会评价时,可根据项目决策的需要和资源条件加以灵活运用。
(2)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
作为项目评价的一种新的方法,社会评价与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相比具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大家比较熟悉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的概念,这里就不讨论了。环境评价(即环境影响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内容则可能有一些重叠,有时候环境评价中包含着社会评价的内容,此时的“环境”一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在没有单独进行环境评价的情形,社会评价中应当包括环境评价的内容。正常情况下,这两种评价应该并列进行,可能内容会有一些交叉,不过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
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另一种项目评价方法,即技术评价,它的目的是预先识别某项技术或问题解决方案的长期的、间接的、非预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后果,以便对之实行控制(Simpson 1993)。显然,技术评价包括的内容相当广,包含了许多社会评价的任务。但技术评价主要针对技术变化(比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解决问题的不同技术方案等)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影响而言;而社会评价主要是政策或项目取向的。同时,社会评价涵括近期和远期影响,还侧重项目对地区或社区以及对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影响分析,即以中观或微观研究为主。它们的研究方法亦有一定的差别,这里不做进一步的比较。
社会评价和环境评价与经济评价、财务评价有相当大的差异,一是目标多元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环境因素复杂,没有共同的度量标准,另一方面是各个利益主体考虑的角度不同,没有一致的评价准则;二是牵涉面广、时间跨度大,宏观性较强;三是不确定性大,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这是由于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模糊,又缺乏准确的数据和定量指标;四是间接效益和间接影响较多;五是每个项目差异较大,没有通用的方法可循。进一步说,社会评价又比环境评价困难,这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还远不成熟;第二,社会评价的对象和评价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使得评价标准有很大的主观性,评价对象的参与也很容易影响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也就难以得出确定的评价结论。
为了推动我国项目社会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为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社会评价提供应用实例,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安排了三峡工程项目社会评价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已经完成,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既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使三峡工程的项目评价更为系统全面,也表明我们在大型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面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