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应如何成为“特区”_厦门经济特区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应如何成为“特区”_厦门经济特区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应如何“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经济特区论文,应如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3)02-0073-05

入世后,厦门经济特区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存在的必要,其发展空间、后劲又在哪里?这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因为,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定的信心。本文将对厦门经济特区要不要“特”;“特”在哪里;能不能“特”;如何“特”,作一些考察,为厦门特区重新审视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提供参考。

一、厦门经济特区要不要“特”

经济特区在一定意义上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发展历史是一个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我国入世后,经济特区是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桥梁,经济特区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厦门经济特区也不例外。

1、从世界范围看,世贸组织框架与原则从来没有不允许类似经济特区在内的各种特定形式的特殊经济区的存在,小至各国在其国内一定区域内建立的各类特别经济发展区域,大至国与国之间形成的区域性贸易同盟,都是允许的。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包括许多WTO成员)建立了1000多个经济特区,它不仅不与WTO的原则矛盾,而且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的经济特区正在增加,这种以境内关外为主要特点的经济自由区,对贸易、金融、投资和人员流动实行自由政策,除少量违禁商品外,大部分商品可以自由进出,对吸引外资与先进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这些特定形式的特殊经济区的存在必须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原则。而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不少世贸组织成员都设立了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同世贸组织原则相矛盾,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的经济特区仍在发展。虽然不同成员的经济特区形式和实施政策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这些经济特区对促进贸易、吸引外资与先进技术仍有相当优势,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2、从我国经济特区看,中国特区的发展与入世并不存在冲突。我国入世后,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并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为入世后特区的继续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新的开放格局下,特区要不要“特”的最为主要的根据在于其是否有必要被赋予特殊的历史使命。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建立、对外开放也以入世为标志发展到新的阶段,但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国家原来赋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区”和“排头兵”的作用不仅没有终结,而且随着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深化,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入世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既非齐步走也非一步到位,体制改革与完善也尚未全部完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仍有必要,特别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有示范地区,所有这些依然是经济特区继续存在的根据与理由。

3、从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看,判断某一个特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失去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厦门特区成立以来,全面推动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产业升级,加快建设海湾型风景城市步伐,经济一直高位运行。从1981-2001年,国民经济以年均18.3%的增幅快速增长,城市经济实力得到极大增强。2001年,厦门市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800.5亿元,产销率高达98.4%,两项指标均跃居福建省首位。其中产值占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7.73%,凸显了厦门在福建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2002年1至10月,厦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在福建省9地市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居前列。预计2002年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将分别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7%,规模工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都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自1990年创办以来,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高新区的核心区继2001年实现129亿元工业产值和5.6亿美元的出口额后,2002年1月至7月又实现工业总产值113.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5%),出口交货值7.4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16.1%),分别同比增长67%和191%。200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幅度位于全国53家高新区的第3位,二季度上升到第2位。此外,2002年又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通过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被批准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2年,游客已超过1000万人次,标志着厦门旅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印证了温馨厦门对游客的吸引力。许多跨国公司也把厦门作为交流、培训、传播信息的首选地区。同时,厦门的环境质量、交通条件和对台区位优势也是吸引国内外客人的几个重要因素。这些具体指标和称号,充分显示了厦门特区的特色及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入WTO使特区的发展失去政策方面的优势,但在信息不对称、体制、观念等各方面存在较大距离的状况下,经济特区作为在市场化进程中先行一步、与外资外商合作已积累了较多经验的特殊区域,应该、也必须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特区的“特”不应该消失,它们仍需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厦门经济特区要“特”在哪里

厦门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是从“中国”经济特区走向“世界”经济特区,即自由贸易区。“特”的含义就是让厦门经济特区快于和早于其他地区实现自由投资和自由贸易。由于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自由贸易的关键因素是发展中国家能在何种程度上早日实行零关税政策。厦门经济特区应当比其他地区早一步,即先行一步。也就是说,厦门经济特区要“特”在先行一步。具体就是“特”在以下几个先行一步上。

1、先行一步的定位

厦门经济特区的目标定位要比其他地区高一些,先行一步。入世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赋予了经济特区以新的内涵,并决定了特区转型和再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厦门特区要办成什么样的特区,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明确特区的功能定位和它承担的历史使命。定位错了或者使命不明确,就无法办好特区。厦门经济特区的定位:从“中国”经济特区逐步走向“世界”经济特区,即自由贸易区,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

在WTO框架下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符合WTO规则的自由贸易区。这应该是厦门首选的上策。原因在于:这是客观需要,是对外开放大趋势的需要。率先与国际惯例和WTO规则接轨,起到经济特区应有的桥梁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厦门经济特区自身发展,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回顾厦门特区创办20多年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开始是要将厦门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可是对外开放不是孤立的,它要求经济运行市场化,这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因而厦门特区同时要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国民教育,就要进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又要求改革政治体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因而厦门特区新的定位必然是我国全面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试验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全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福建要先行一步在201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厦门作为特区更要先行一步,争取在2015年以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发挥带动效应。

2、先行一步的体制

特区之特,源自于体制的创新。特区要继续“特”,就必须在体制上要先行一步。入世后,厦门特区要加快转型步伐,努力使自己的发展战略、政策和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一方面,应从较单一的改革开放试验区转型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型的综合示范区;另一方面,应从主要依靠政策发展的经济特区转型为主要借助完备市场条件与政府适度引导发展的经济特区。为此,就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政府管理体制。世贸组织是市场导向的,它规范的是政府行为,允许政府在承认市场规则下的适度干预。经过20余年来的努力,厦门经济特区已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但还要继续加以完善与发展。应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建立符合“新政府—市场观”的政府管理体制。同时,发展机制必须实行新的战略转变,即从过去主要依靠特殊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制法规。更多行业部门的开放要求特区在市场机制、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更加完善。

3、先行一步的开放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要比其他地区先行一步。以入世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面临着从单边的、主动的、试点式的开放方式向着多边的、有规则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方式转变的过程。毫无疑问,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也必然要反映出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应在其20余年发展形成的基本功能和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全方位扩大开放领域,并实施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进一步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等方面,作为全国的试验田与排头兵,继续突显“特”色。同时,在扩大开放中,特区在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道路上理当先行并开创新的发展道路,以不断提升特区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4、先行一步的政策

特区是同特殊政策分不开的,这个特殊政策主要不是指特殊优惠的政策,而是允许先行一步的政策。国家应从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与机制许可的一切便利条件,结合我国入世承诺,赋予经济特区新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先行一步的政策,为经济特区的再发展及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考虑将厦门特区从全国的经济特区向跨国(关境)经济特区发展。厦门特区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体制、经济、文化等各种优势,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等双边或多边的跨国(关境)经济特区,以便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求得更快和更大的发展。当前,可争取把台商投资区升级为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合作实验区。同时,对于一些按入世谈判时间表要求现在还不可完全开放的领域,如:金融、保险、电讯等,可提前率先开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一定要“特”,当前国外流行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应尽快先行试验,为全国融入整个世界经济提供经验。特区也有条件率先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尤其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特区也可率先一步实行,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三、厦门经济特区能不能“特”

目前,厦门经济特区面临着从地区开放转向在WTO框架下制度性开放的新任务。厦门要实现新的起飞,就必须再创先行一步的新优势,以此带动特区人民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我国改革开放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那么,厦门是否具有先行一步的可能?在实践中还有没有继续先走一步的空间?我认为,厦门特区还没有发挥完自己的作用,还有继续先行一步的优势。

1、基础优势

厦门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对世贸组织规则相对熟悉,也积累了很多应对各种挑战的经验。特区的区位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对投资者颇具吸引力,国外投资者对特区往往比较青睐,觉得谈生意比较容易沟通,障碍也不会那么多。产业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比较突出,其产业形成早、上规模、上档次,产生了规模效应,因而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厦门特区又有内地无法企及的港运交通优势。

厦门市的“以港立市”战略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厦门港建立了10多条国际远洋运输航线,已成为全球第52大集装箱货运港。厦门高崎国际航空港客货运输量位居全国第6位,成为中国大陆联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枢纽。福建三横两纵的铁路交通网,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厦门设立的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有近20余家。这些都为厦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了基础。同时,多年来经营的保税区、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已具有自由贸易区的雏形。在国际联系便利条件方面也有着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2、先发优势

20多年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市场化体制的潜移默化,厦门经济特区已经初步具备了融入世界经济,接受世界范围挑战的条件,占据了先行优势,完全可以再先行一步。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基础,完全可以提前完成过渡期任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性市场和社会结构体系。当然,一些宏观性、全局性的开放措施必须全国统一步调(如人民币的资本项目放开)才能实现,但在一些地方性较强的领域,还是能够凭借其已有的基础达到先行一步的目的,譬如在地方性立法上予以适当支持,推动比较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率先建立起完整、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并以此作为吸引国内外资源、资本和人才的标志,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建设和市场规范方面的先发优势;又如在社会保障体系领域,也可通过适当的地方立法,率先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着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难题,并为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改革深入消除后顾之忧。另外在政府职能转变、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高新技术开发、国际性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可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并结合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这样,厦门特区就一定可以先行一步,为全国改革开放树立楷模,充当示范。

3、空间优势

厦门将把经济发展重点从目前岛内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延伸到全市1565平方公里,扩大十倍以上,拓展城市规模,为实现两岸“大三通”作准备。厦门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厦门岛将打造以旅游业、会展业及“海边CBD”为主的城市形象,工业区及居住区逐步迁出厦门岛,形成岛外众多卫星城拱卫厦门岛的局面。通过把岛内一些工业企业迁往岛外,使厦门本岛高新技术企业和三产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搬迁中,许多企业把搬迁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推动产品的换代升级和企业的机制创新。厦门特区未来将会更好地发挥聚合效应,即以特区为基地,向周边渗透并逐步推进。同时与台湾地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发展良性互动。这是在为实现“大三通”作准备,同时也是逐步提升厦门在东南沿海以及福建全省经济地位和示范作用的信号。

4、人才优势

经济的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厦门经济特区由于政策较活,市场氛围较浓厚,因此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合理的人才激励报酬机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为厦门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对比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继续加强这一优势,留住人才、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一步建立起完善合理的人才激励报酬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包括:参照国外经验,建立合理的人才—用工考核评价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涵盖各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开发、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期权、优先认购权等,以便更好地将对人才的激励和其长期(而非短期)贡献相结合,防止其短期化行为倾向;进一步强化人才的流动机制并予以大范围的推广,以扩大个人的再选择余地,减少人才因用非所长导致的事实上的人才流失。那么,厦门特区就一定能够先行一步。

四、厦门经济特区应如何“特”

在没有了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厦门特区仍然要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先行一步,就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所预言的:“展望新的世纪,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国经济特区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厦门特区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外,还可以通过与外商更加频繁的接触和交往,更多地吸收借鉴其先进的资本运营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完善自身的市场规范和组织形式,并促进自己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将来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先期作好准备。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同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将大大增加,频繁的经贸商务活动也将为厦门特区的旅游业提供极好的发展商机。为此,厦门特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推进四大基地--高科技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台经贸基地、现代物流集散基地的建设。

1、高科技研发基地。 厦门经济特区从创办开始起,在产业方向建构上,就是按照外向型方向,建立“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体系。现在,已经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这一方面是厦门经济特区步入新历史阶段后,客观情势变化给进一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参与全球化生产体系并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对特区走高科技、高附加值道路提出的新要求。而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厦门的条件,需要形成高科技研发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目前发展势头很好,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从高新区的产值占全市GDP比重日益加大、高科技企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这些事实上,可以看出科技的力量,看出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看出科技对厦门未来发展的影响。今后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循两个方向前进:第一,继续将厦门特区作为国际先进企业实现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将高科技生产环节更多地吸纳进经济特区,使经济特区切实成长为世界性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厦门经济特区既要有气量,愿意充当全球性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国外的主导产品配套;又要有意识地吸引高科技生产的前端和后端。前端指工业化生产以前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设计;后端指高科技产品的维护和技术支持、软件升级,客户管理与售后服务体系构建等。但由于受研发环境、市场成熟度等因素的制约,这一吸收过程并非十分容易,需要基础设施超前、科技与人才密集,并且在基础研究领域具备一定程度的国际领先条件。第二,利用国际资本及其更加便捷、经济的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攻关和开展与国外的科技协作,致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有望开始步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依赖型经济,改变核心技术过分对外依赖的现状。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绝不应将之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开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高科技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特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拉近产品质量档次,成为对整体行业带动的极佳机遇和便捷渠道,是从整体上增强高科技国际竞争力的通坦之途。二是在引进新技术时,应考虑效率与成本,不应再追求完整地占领某一产业,而要根据本身的综合实力与比较优势,尽力抢占某一高新技术与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和我国台湾成为芯片生产基地,印度班加罗尔成为世界软件制作中心,体现了新的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2、先进制造业基地。 形成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品质,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素质的提高,既是厦门经济特区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力求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产业发展方向看,厦门经济特区应以工业为主,而工业中应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中应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此,要体现三个字,即“高”、“长”、“连”:一要“退一、优二、扩三”,即要大胆地从第一产业退下来,做优做强第二产业,扩展第三产业。做强第二产业,要讲究一个“高”字,要占领战略性的制高点,靠高科技取胜。二要做长产业链条。目前制约厦门三大支柱产业(电子、石化、机械)发展的问题是产业链条短、缺乏产业支持。要靠科技,把产业链条做长。三要把三个台商投资区连片开发。三个台商投资区的引资工作取得了成效,并形成了具有相对产业分工特色的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以石化工业为主,杏林台商投资区以机械设备、纺织工业为主,集美台商投资区以电子、轻型加工工业为主。这三个台商投资区应连片开发,使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为产业的配套创造条件。

3、现代特流集散地。 厦门历来就是一个商业贸易中心,厦门具有发展成为物流集散中心的需求和条件。但厦门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本地的大型制造企业较少,对内陆腹地的辐射影响深度还不够,使厦门不能充分发挥流通中心、中转中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厦门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产业,已有的大量被称作物流公司的企业实际上还只是处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初级阶段,而且他们往往也只是附属于某一家企业,其影响力和作用极为有限。另外,综合型物流方面人才也非常缺乏,这是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厦门市传统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要转变理念并改革内部制度。厦门市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的“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总代理的比例很小,集中在生产企业。在此现状下,企业物流市场被严重分割,物流市场的竞争相当剧烈,物流企业自身也难以达到规模效益的目标。在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内部,都有自己的仓储和运输部门,这种情况为制度改革带来了困难,一些国有企业在处置原有的仓储、运输等设施和人员时会遇到制度上的障碍。针对厦门主要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现状,从目前来看,这些企业将物流业务完全剥离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不大,但从长远来看,他们最终还是要采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要实现现代物流业在厦门的健康发展,使厦门成为一个闽粤赣十三地市以及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大金三角经济圈的物流中心城市,许多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4、对台经贸基地。 厦门与台湾在很早以前就被称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这是厦门独特的区位优势。198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成立了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1992年建立了集美台商投资区。至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厦门凭借地理、人文、政策优势,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厦门市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优良的人居环境、相同的风俗习惯、相似的气候条件,使台胞仍将厦门列为在大陆生活的首选地。但是,两岸经贸发展到今天,许多客观条件的变化已使厦门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厦门要保持对台经贸优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引资战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再造辉煌。为此,一是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厦门特区对台区位优势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发挥厦门联系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厦门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应尽的责任。二是台商投资区的功能定位应有所提高,目前应认真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研究讨论,制定方案,争取中央支持,赋予相关政策,将投资区升级为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合作实验区,并结合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契机,将现有的相对独立的投资区连成一片,依托厦门本岛,同台湾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形式的双向交流。三是面对台湾企业大陆投资形态的转变,厦门应制定适合本身实情和符合两岸产业分工特点的产业导向政策。

标签:;  ;  ;  ;  ;  ;  ;  ;  ;  ;  

厦门经济特区应如何成为“特区”_厦门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