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论文,措施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接近于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消极腐败以及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使得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偏移,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思想颓废、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因此,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探索新时期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是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需要。
一、未成年人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提出人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高度文明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个体自身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未成年人在开发自身的身体潜能,促使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
1.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未成年人虽然不同于成年人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应该认识到现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历史使命,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精神,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疾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勇于迎接机遇和挑战,实现祖国繁荣、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自身人生价值。
2.未成年人要认识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促使人对社会化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自我人格的形成本身就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成功的社会化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会实现。因此,未成年人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只是社会单方面努力即可的,只有未成年人自己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紧紧抓住这一影响自己一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系统地接受来自老师、家长、同学及社会各方面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道德意识,明确是非观念,真正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旗帜鲜明地批评那些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敢于对那些有反面意义的典型事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对人们起到劝导和警示作用。
3.未成年人要勇于防范和逐步预防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一般来说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尤其是成年人相对于未成年人更难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观点,所以未成年人要逐渐摆脱来自家庭的一些陈旧束缚,防范可能来自学校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防范来自社会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
二、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任何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起,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深刻转变——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诸如家庭、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等,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不仅个体早期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继续社会化大多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既是子女社会化的执行机构,又是其社会化的微观环境。况且,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措施来帮助未成年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营造一个健康、民主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
家庭环境由家庭人文环境、家庭行为环境和家庭物质环境三方面组成。而家庭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奠基性作用。家庭人文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实践证明,孩子能否具有“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不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靠家庭人文环境的影响。建立良好的人文家庭环境,首先,要创造温暖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这有利于家庭成员平等地互动,也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其次,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勇敢、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三,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这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减轻其学习上的压力,又有利于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2.父母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会产生重要而深刻地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对施教者的素质要求。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质。家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子女。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治其国,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家长要努力做孩子的学习榜样。一方面,家长要通过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另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始终保持良好形象,从日常生活入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3.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家长在施教过程中,要改变以往那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式。首先,家长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不可一味追求子女在智商上的高度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其次,要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和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改变那种“有求必有应”的服务方式,不能事事包办,要分清“教”与“给”。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第三,要改变那种完全由家长灌输给孩子知识的纵向传递模式。家长应当与孩子不断地进行互动,了解孩子的心理,也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在这基础上施教,效果会更好。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之中,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的现象,公民责任、法制观念以及宽容忍耐、节俭刻苦、诚实理解等品质相对淡化。这些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坚守平等正义的准则,学习家教的基本知识,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子女耐心说教,良性引导,尽可能多地与他们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探讨正确的处理方式,提高子女独立应付各种难题的能力,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使未成年人进一步学会待人、接物、处事,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因此,学生的道德养成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根据这一原理,学校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德育教育,创新学校管理体制
各级中小学要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重视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避免人为地区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快班与慢班、尖子生与差等生;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落实德育教育大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爱”教育;制定中小学德育教育计划,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加强学生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拓展德育教育的领域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服务、咨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落实德育教育工作,要不定期组织社会各界和群众予以监督检查。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存在着“灌输式”、“填鸭式”的道德教育,把教育对象看成是简单的物件,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觉得品德课枯燥无味,教学效果极差。与我国的“显性”道德教育相比,美国更加重视“隐性”道德教育,如他们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学习美国的经验,积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特长训练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使学生在观念碰撞、行为体验、情感冲突和意志磨砺中形成道德观念,并经过长期训练形成习惯。
3.建立师德培育机制,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
德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因素,其言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一种道德价值观念的传递取决于传递者的权威。如果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人格权威和知识权威形象是可信服的,那么价值观念传递与教育就容易成功。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教师选拔培养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评价尺度,选拔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并将教师的德行培养放在首位,为今后的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形成师德养成教育机制。对教师的理性约束和自省自律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要坚持具体化、经常化、长期化,使硬性的道德规范融合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三要形成师德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师德量化考核力度,制定师德量化考核细则,完善考评机制,将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与竞争上岗、职称评聘、工资晋升、评先评优等直接挂钩。
四、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思想道德教育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未成年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各种力量对他们的素质塑造、品德养成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未成年人在接受学校正规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感化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确保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1.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邓小平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目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一些党员干部弄虚作假、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使党风、政风受到严重损害;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扭曲,对腐朽生活方式趋之若鹜。这些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给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格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净化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其示范教育作用。其次,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开展履盖社会各群体、各领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同时,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2.加强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绿色”文化空间
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作用,为未成年人参观学习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改进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功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政府要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建立一批综合性、多功能、高档次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和德育教育基地。另外,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加大互联网监督管理力度;公安部门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在各个社区设立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建立网络监察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规,打击网上违法行为;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多开辟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网站,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3.强化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导向作用,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独特优势,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广播电视部门应对传播内容、传播时间、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净化荧屏,美化荧屏。有计划、高密度地播放一些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讴歌民族英雄、国防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等爱国题材的影视剧,以增强青少年爱国情感和报国意识;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要从促进未成年人发展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制作出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题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精神产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大众传媒还应发挥其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通过大力宣传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新事物、新典范来教育、引导、感召未成年人,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塑造未成年人道德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