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枢顽固性呃逆 药物 针刺 穴位注射 手术 治疗进展
中枢性呃逆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脑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脑部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致呃逆中枢受到激惹,呈现出浅抑制或浅兴奋的状态,引起反射性膈肌间歇性痉挛[1]。其反射弧经第3、4脊髓颈节,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与大脑皮层有关。当迷走神经的正常兴奋与抑制发生失调,致异常兴奋占优势时,引起呃逆,而脑干及延髓的病变使延髓孤束核的呃逆中枢敏感性显著升高[2],往往导致顽固性呃逆。中医认为,胃气上逆为其发病根本[3],胃气上逆,气不顺行而动膈引发呃逆。临床采用药物、针刺、穴位注射、膈神经阻滞等方法治疗,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本文将近年来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提供参考。
1、发病原因
1.1 脑血管疾病 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延髓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累及脑干的后颅窝病变,直接刺激呃逆中枢导致顽固性呃逆[4]。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疾病如:脑栓塞或脑血管硬化,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导致继发性顽固性呃逆。
1.2 肿瘤 高位颈椎原发肿瘤、转移瘤,小脑、延髓及第四脑室的肿瘤压迫,颅内转移瘤致颅内压升高,直接刺激呃逆反射中枢导致顽固性呃逆发生,通常出现在肿瘤疾病的晚期阶段[5]。
1.3 颅脑损伤 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暴力击打等伤害导致脑实质挫裂伤、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等,其占位效应、颅内高压、术中损伤或术后反应性脑水肿刺激反射中枢引起呃逆[6]。
1.4 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疾病时,患者摄入不足、为控制水肿常大剂量使用脱水、利尿药,常继发电解质紊乱,低钠可影响肌细胞动作电位,低钙、低镁使神经纤维和骨骼肌应激性增高,引发呃逆。
1.5 感染及其他因素 细菌、病毒等导致中枢性感染,全身麻醉,过敏等诱因直接或间接刺激呃逆反射弧的中枢部位,诱发顽固性呃逆。
1.6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中枢性呃逆为气滞痰阻、痰凝瘀阻、寒气内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引动内风,上乘肺胃,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其病位在胃,与脑密切相关[7]。
2、中医病机
2.1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胃气以降为顺,气不降则气逆于上而致呃逆;胃气下降必赖胃阴的濡养,胃阴不足,虚热内生上炎而致呃逆;胃与脾相表里,脾肾阳虚,火不生土,虚寒内生,寒凝气机,和降失职,而致呃逆。
2.2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胃气升降与肝主疏泄功能有关,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见呃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动风直接影响肝主疏泄功能,致气机升降出入异常而致呃逆。
2.3 痰饮凝聚胃脘,日久化火,气机不顺致呃逆;湿浊困阻,阻遏气机而致呃逆;瘀阻脑络,脑失所养,清阳不升或郁火上逆致呃逆。
2.4 阳气衰微、气血两虚、痰浊瘀阻中焦,久之则气机失调,上逆动膈而发呃逆;久病虚损,因虚致实而发呃逆。
3、治疗进展
3.1 非药物治疗
3.1.1 迷走神经刺激法 Valsalva动作可刺激迷走神经,打破迷走神经紧张状态,干扰反射弧,使体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从而降低呃逆的频率。按压眼球、眶上神经、冰冻棉棒刺激悬雍垂与牵舌法,也可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
3.1.2 物理治疗 来艳辉[2]等采用超声波于膈肌体表反射区治疗4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利用其对神经的抑制作用和温热作用,做了有益的尝试,有效率达92.7%。梁艳[8]选取27例患者,利用微波照射膻中穴,使内部组织升温,从而降低了神经的兴奋性,解除局部痉挛,总有效率92.59%,且有见效快的优点。刘秀金[9]等采用经皮双侧颈4神经脉冲射频治疗3例患者,在神经组织附近形成高电压,阻断膈神经反射弧,均未见顽固性呃逆复发;谢凌锋[10]报道了1例高频磁刺激治疗顽固性呃逆,刺激频率5Hz,每串刺激持续2s,100串刺激,刺激串间隔6s,刺激强度为55%,1次/d,共6次,治疗后症状消失,但病例较少,有待临床验证。
3.1.3 针刺治疗 目前针刺治疗中枢顽固性呃逆研究较多,疗效确切。王志杰[11]等认可脑髓受损,元神受累,心脑神机失调,神不导气,气逆而上而致呃逆,以醒脑调神、降逆止呃为治则,采用针刺奇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7例,总有效率和治愈率达到94.6%和81.1%。魏超博[12]采用独取涌泉法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呃逆患者23例,结果痊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池响峰[13]等采用梅花针叩刺双侧C3-C5夹脊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与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组对照,观察呃逆症状、生活质量,分别进行评分量化,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有效缓解中枢性呃逆症状。有学者[14-16]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敷贴、耳针配合体针、头针强刺激联合呃逆汤等治疗中枢顽固性呃逆,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3.2 药物治疗
3.2.1 西药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呃逆的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方式多样[17-19],应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属电解质紊乱者,应积极纠正;属外周反射性呃逆者,应用胃动力药、钙拮抗剂、镇痛药;属中枢性呃逆者,多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肌松药和麻醉药;若为神经精神性呃逆或混合性呃逆,可选用中枢神经药物加钙拮抗剂治疗。
3.2.2 中药治疗 以辨证论治为前提,遵循和胃降气的原则,中药治疗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郭明明[20]从内风治疗顽固性呃逆,运用祛内风之法,配合证型特点调理气机、息风止呃,效果满意。胡岱君[21]等联合应用丁香、柿蒂、代赭石治疗顽固性呃逆,评价起效时间及改善状况,总有效率93.22%,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微。丁香柿蒂汤具有温胃驱寒、降气止逆的功效,朱碧宏[22]使用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联合丁香柿蒂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理想,能发挥中药、西药临床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牛子长[23] 使用旋覆代赭汤加减辩治顽固性呃逆2例,标本兼治,疗效满意。朱雪娟[24]采用和胃降逆柿蒂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25例,观察症状缓解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较对照组20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3.2.3 穴位注射 取内关、足三里、膈腧、中脘、攒竹等,采用穴位注射氯丙嗪、山莨菪碱、胃复安或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药物,可有效控制呃逆症状,降低呃逆频率和复发率。金杰[25]取双侧足三里,得气后注射山莨菪碱,配合和胃降逆中药,治疗30例患者,总有效率96.67%,并发症发生率3.33%,起效时间、缓解时间、疗效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3.3 手术治疗
3.3.1 星状神经节阻滞法 星状神经节由下颈部交感神经节与胸1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阮士国[26]利用局麻药物扩散,阻断颈胸交感神经节节前、节后纤维,抑制交感活动,干扰膈神经冲动,取得较好疗效,总治愈率96.8%,并可改善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膈肌痉挛状态。
3.3.2 针刀松解法 颈肋肌易劳损并产生瘢痕、粘连和无菌性炎症,卡压或炎症刺激膈神经,使膈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膈肌痉挛。小针刀松解可减轻中、后斜角肌对膈神经的卡压,改善局部血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有学者[27-28]等利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
3.3.3 膈神经阻滞法 利用局麻药阻断膈神经的冲动传递,阻断膈神经反射弧,使膈肌痉挛缓解,达到治疗目的。诱因明确时针对性阻滞单侧膈神经,病因不明时可同时阻滞双侧膈神经,但同时阻滞双侧膈神经时,要做好急救准备,救治其严重的并发症。权虎城[29]等采用超声引导下膈神经阻滞法治疗2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提高了治疗有效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3.3.4 膈神经切断法 当采用无创性治疗措施治疗中枢顽固性呃逆无效时,可试用左侧或右侧膈神经切断术。
4、小结及展望
至今,仍未明确中枢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理,西医认为与迷走神经兴奋、呃逆中枢敏感性升高有关;中医学中胃气上逆致呃得到大家认可,王梓瀚[30]尝试从神论治、从三焦论治、从经络论治,以期掌握其病机,更好的指导临床,但局限于颅脑损伤后。针对中枢顽固性呃逆的治疗,首选非药物无创治疗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极大优势,但针灸选穴、手法、疗程、疗效评价尚无统一标准。手术治疗具有快速缓解症状的特点,但其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超声引导下的膈神经阻滞法值得临床推广。此外,还应关注脑水肿、脑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等因素对顽固性呃逆的影响。临床实践中当某种方法的疗效欠佳时,应采取综合治疗,取长补短。为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荣.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枢性呃逆2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266-268.
[2] 来艳辉,胡雅萍,韦菲楠,等.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5,37(13):2026-2027.
[3] 杨敏.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8):43-44.
[4] 赵剑,吴福梅,陈洁.超声引导下膈神经阻滞治疗脑出血后顽固性呃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151-152.
[5] 耿明.丁香柿蒂汤治疗肿瘤致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5):195-196.
[6] 华怡萍.冰冻棉棒刺激悬雍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顽固性呃逆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9,12(2A):128-129.
[7] 丁维超.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枢性呃逆41例[J].现代中医药,2014,34(5):48-49.
[8] 梁艳.针刺配合微波照射膻中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7):835-836.
[9] 刘秀金,张自华.颈4神经脉冲射频治疗顽固性呃逆3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8,34(8):38-39.
[10] 谢凌锋,黄晓琳.磁刺激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1例[J].中国康复,2017,32(5):437.
[11] 王志杰,刘朝晖,汤永全,等.针刺奇穴为主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1):1290-1292.
[12] 魏超博.独取涌泉治疗中风后呃逆[J].中国针灸,2015,35(3):220.
[13] 池响峰,谢水平,郑晓彤,等.双侧C3-C5夹脊穴叩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27例[J].现代中医药,2019,39(1):26-35.
[14] 粟丽娜,霍华英,康静,等.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5):39-40.
[15] 李志发.针灸治疗中枢性呃逆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7):2467-2468.
[16] 张峻峰,吴耀持,樊远志,等.头针强刺激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2):193-197.
[17] 陈子龙.氟哌啶醇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难治性呃逆患者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0):838-840.
[18] 钟瑾.丙戊酸钠治疗顽固性呃逆效疗探索和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62):12237.
[19] 蒋雷.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6):117-119.
[20] 郭明明.从内风治疗顽固性呃逆[J].光明中医,2017,32(7):1044-1045.
[21] 胡岱君,孙靖辉,康晋,等.丁香柿蒂代赭石联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2019,20(3):370-372.
[22] 朱碧宏.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引起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49(7):37-39.
[23] 牛子长,毛浩萍.旋覆代赭汤加减辨治顽固性呃逆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9):32-33.
[24] 朱雪娟.和胃降逆柿蒂汤治疗重型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25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1):121-122.
[25] 金杰.穴位注射联合和胃降逆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142-144.
[26] 阮士国.星状神经节注射配合针刺人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10):62-63.
[27] 周伟,雷华,景福权,等.小针刀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1):120-122.
[28] 林永青,王秀丽.针刀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J].中华医学,2019,11(3):16-18.
[29] 权虎城,吕冰,申威等.超声引导下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临床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9,42(1):47-48.
[30] 王梓瀚.颅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的中医病机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5):135.
论文作者:宋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顽固性论文; 中枢论文; 神经论文; 疗效论文; 针刺论文; 穴位论文; 延髓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