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驱动背景下我国临空经济涉外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驱动背景下我国临空经济涉外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驱动背景下我国临空经济涉外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

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国家利益迈向全球的强劲抓手,为中国高等教育破茧腾飞迈向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结合国内航空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临空经济的实绩,瞄准国内航空港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涉外人才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探讨适应我国临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端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专业”机制下对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对策。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临空经济;涉外人才;供给侧改革

0 引言

2012年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规划,2013年3月7日郑州又成功获批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些举措标志着临空经济建设在我国已被纳入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1]。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相继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经过五年多酝酿,“一带一路”正从倡议性构想走向实处[2-3]。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4]。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再次奏响改革号角,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地方高校必须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重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经济以全新开放姿态融合国际市场的趋势及背景下,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高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属我国高校的历史担当。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供需结构矛盾突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趋同,与产业发展和创新实践脱节,抢生源、被就业等教育乱象迭起丛生[5]。从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报告》可知,用人单位对普通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正逐年下降,而临空经济区所需的能承担各种会议口译和专业笔译以“外语+技能”和“专业+外语”为特征的“双料”复合型涉外人才却供不应求。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意识、懂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涉外人才,既是我国建设人才智力库服务临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政府和学界眼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天门人大持续关注,助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截至2017年,天门市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连续3年省级考核获优秀或优良等次。

1 临空涉外人才需求侧现状

临空经济全球开放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涉外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升级,培养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构筑人才新高地,建设人才智慧港是发展临空经济的首要任务。发达国家劳动力的平均职业化水平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3,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比例超过劳动力总数的1/5[6]。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9.71%,较发达国家明显偏低,远不能适应临空经济建设的需要。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820万,外语专业毕业生14.3万,其中本科毕业生 11.6万,专科毕业生2.7万[6]。外语专业人才市场却供过于求,超过70%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中的中低端岗位,但高端或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人才十分缺乏。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物流业起步晚,缺乏全国性或全球性的航空物流、出口保税、机务维修等高层次涉外专业技术人才。国内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层次偏低,大部分为职专生,入校门槛低,外语基础差,虽美其名曰职业学生,但既无系统专业理论素养,又没经过严格职业培训,其实际水平与学校写在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上的要求相差甚远。

“一带一路”涉及亚非欧三大洲65个国家,“一带”始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俄罗斯、波斯湾、地中海至欧洲,“一路”由中国沿海港口绕南海至印度洋,再绕到欧洲大陆直至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有60余种,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所涉及的语种还不到20种,其中某些小语种只有一个25人左右在校生的小班,并且是隔年招生[7]。郑州飞往欧洲的国际航班与中欧班列(郑州)途经的城市基本相同,出发地郑州所在的河南目前尚无一所高校设置白俄罗斯语、波兰语、哈萨克语、乌克兰语等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专业。仅北京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设置有相关小语种专业,两校相关语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每年也未能突破100人,而且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物流业发达城市发展,致使郑州国际航班所需涉外人才的供给极度紧张[6]。从全国“十三五”期间人才需求侧来看,最短缺和最紧迫的亦是熟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涉外人才,实施临空经济建设所需涉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昆南”入声字(“昆北”无入声)虽然也有阴阳两声,但作为字腔的基本音势,都只有呈短促的顿音状一种。其谱字一般都是在乐音的上方加一顿音符号▼,或以短音符记之。如“昆南”入声字“托”的唱调(《红梨记·访素》【普天乐】“托香水”,718)的唱调。对照入声字的调值和字腔音势,其字腔应该是十六分音符的首音。此后的十六分休止符,即为“托”的字腔结点。故其后的九个乐音即为过腔。

2 供给侧背景下临空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短板

2.1 课程设置单薄

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涉及各行各业,将学习者的英语学习与学习者将来具体从事的职业联动起来,具有针对性强、实用价值性高等优点,是培养非外语专业涉外人才的最佳途径。英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属官方语言,ESP课程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英语教学的主体课程,逐渐代替了通识外语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好的专业的同时还学好了英语,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5]。较通识英语教育而言,ESP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通过具体专业学习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活动有关,更加凸显ESP课程培养涉外实用人才的不可替代性。ESP既是大学教育基础教学的必要延伸,亦是提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措施,更是培养复合型应用性涉外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方向和目标与自己所从事工作或所关心领域息息相关。空泛而不切合实际的大学外语教学已不能适应临空经济对涉外人才的具体需求,做好做实ESP教学可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临空经济提供强有力保障。

2.2 师资力量匮乏

涉外人才培养需要一大批外语精湛、创新能力强、懂经济、懂管理的精英教师。当下,国内高校外语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其专业方向大多是外国文学和语言学,其邻近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甚至完全缺失。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对外国文化、外贸经济、对外商务、对外谈判等相关学科知识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大多没有实际管理经历和实践工作能力[10]。仅能对学生进行简单机械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训练,大多数教师在外语课堂上依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法,对临空经济知识储备较为充分的非外语专业教师,虽有行业背景,但绝大多数不能熟练使用外语授课。

检测大鼠摄取D-木糖后其血清D-木糖的水平,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D-木糖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而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血清D-木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0.01)。其中熟地黄II、熟地黄III以及熟地黄IV组与熟地黄I组相比,血清D-木糖水平降低,表明九蒸九晒熟地黄中缺少黄酒或砂仁或二者都缺影响了九蒸九晒熟地黄的药效。同时熟地黄V和熟地黄VI组与熟地黄I组相比,血清D-木糖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表明清蒸或酒炖熟地黄对模型大鼠消化吸收能力的改善作用比九蒸九晒熟地黄差。结果见表4。

2.3 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体系缺失

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学科通常指语言文学中的小语种、世界通史中的相应国别史和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等[11]。这些学科自成体系、互不往来,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与之相应的学科设置及教学、研究人员,更谈不上学科人才的培养。即便在上海,除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包括复旦、同济等在内的全国知名高校也没有设置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的语言专业,这跟上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12]。如今愈来愈细的社会分工对人才专业的要求愈来愈高,我国高校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高端涉外岗位,这对国家资源和学生的时间造成极大浪费。截至2017年2月,国内临空经济区开通了直达“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客运和物流航线,涉外人才培养刻不容缓[13]。必须打破精细的学科分类布局,尝试“外语+专业”交叉培养涉外人才的模式,招收具有良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基础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攻读临空经济方向研究生,逐渐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发展临空经济所需“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3 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

3.1 完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3.1.1 外语专业型涉外人才培养

3.2.1 创建“外语+”课程体系

2.10.1 灌胃溶液的配制 取Lut、Lut-SD和Lut- PC-SD适量,用0.5% CMC-Na溶液配制成5.0 mg/mL的混悬液(以Lut含量计)。

硝基咪唑类对厌氧菌及原虫有独特的杀灭作用,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由于它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和遗传毒性[13],因此在兽药残留监控检测中需要寻求更加简单、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

3.1.2 强化 ESP课程教学

航空港所需涉外人才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向学生推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原版教材,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增设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物流、工商管理、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涉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还可以加大选修课培育的建设力度,鼓励更多外语专业学生选修临空经济相关课程,培养更多“外语+专业”复合型涉外人才[18]。对于非外语专业学生而言,不断提升外语水平应始终是其和高校常抓不懈的硬性工作,没有良好外语专业素养,就很难更好地服务于临空经济,更难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临空经济建设服务。国内高校务必要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在法律、金融、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主干课程可采用“浸泡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又使外语语言技得到全面提升,突出“专业+外语”复合型创新涉外人才的培养特色。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国内高校只有立足现有智库,融入国外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方能培养出临空经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新生代“外语+”涉外高端人才[8]。目前国内高校外语教学普遍采用“读写+听说”的授课模式,教师依然以单词和语法教学为中心,翻译教学法贯穿专业培养始终。大多数外语学院仅设置英语及其相关专业,只有极少数“985工程”及“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外语学院才设置一些小语种,且数量和规模甚小,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发展临空经济的客观需要。2015—2018年的连续4年,外语、计算机科学、会计学已沦为国内最不受欢迎的“红牌”警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滑[6]。况且,囿于学科壁垒,外语学院与相关专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外语专业学生只学“外语+二外”,与涉外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不学,非外语专业学生则只学专业,外语水平上不去。我国高校不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涉外人才培养已严重滞后于临空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设置特色课程,打破专业壁垒

国内高校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涉外人才的模式主要有: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主辅修、外语+方向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强调对学生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师应充分基于互联互通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与“一屏多显”技术有机融合的云教室,开展趣味化教学[14]。云平台教学以形象、生动、直观见长,教师使用多媒体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便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移动终端软件平台亦可帮助教师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提高学生学习目标语的效率[15]

3.2.2 改革非外语专业通识课程

高校应从临空经济对涉外人才的客观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应用型复合外语人才,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以纯外语语言文学为主,没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纯语言基础理论课时比例过大,相关实践应用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太少,学生外语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外语专业学生除在课堂上与外教互动外,课外从没跟外国人真正交流过,更不用说在正式涉外场所实践实习了。以下三点有助于构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一,重组外语课程,突出外语的工具性、人文性、服务性、应用性等特点,使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外语特色鲜明且专业性突出的课程体系;鼓励外语专业学生跨界学习临空经济相关专业课程。其二,发挥我国农业大国优势,围绕农业、旅游、物流、农副产品精加工、商贸、出口贸易等临空特色产业开设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并能更好地服务临空经济的通识课。其三,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增加外语实践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凡与涉外业务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应尽可能安排在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中实施,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临空经济区对涉外人才的实际需求。

国内航空港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临空经济,需要大量从事专业笔译、口译工作的优秀涉外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外语水平一流,而且还要精通至少一门临空经济专业知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临空经济涉外人才大多有理工科专业背景,其外语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同类专业人员。我国理工科类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专业及人才集中优势,积极与外语院系沟通,加大理工类特色专业精英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公共外语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开设计算机、电子通信、航空、电信等相关专业的ESP课程,构建特色明显的“外语+”课程模式,切实强化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外语知识和应用技能[16]

涉外人才既要精通外语又要谙熟国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思想文化、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我国传统外语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外语语言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对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西方思想史、英美概况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教学。我国高校应尽可能多地开设与外语国家特色文化有关的公选课程,可在专业课堂或者第二课堂上以讲座、小型研讨会、工作作坊、论述、案例分析等形式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领悟力。航空港是建设外向型经济重要的窗口和平台,代表着国家形象,高校有必要在相关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点介绍我国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中国传统特色文化走出国门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的有效传播[17]。在实现非外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高校完全有必要多开展跨文化交流辩论赛、创新设计大赛、项目课题调研等,还应开设科学技术史、批判思维以及逻辑学等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3 拓展选修及双语课程

你会在15秒内爱上一处景点、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吗?90后、00后成为旅游主体时,他们与世界的沟通方式已从文字图片切换为视频,如火如荼的短视频市场如何与旅游产业发生关系?能够带来新的体验与营销方式?当我们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时,传统的电视广告宣传片和制作精良的城市景点杂志海报还能吸引游客吗?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专业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以下两点:其一,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外语专业基础教育,突出外语专业在临空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增加专业和学科必修课时量使学生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得到充分加强。其二,加大应用性涉外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深挖学生专业学习潜力,狠抓学生使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国航空港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临空经济建设实际,以具体的外语专业课程为主体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使选修课成为主体专业课的有益补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实践、实习机会,以达到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之目的。

3.3 校企联袂培养涉外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9]。临空经济建设所需涉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结合航空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临空经济共同制定的各种商贸协定,实现高校和临空企业联手培养人才,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接触临空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对专业的需求等,避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临空企业的需求脱节。

周家庄古村位于风峪沟西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7°46′,东经112°23′,海拔高度1073m。古村东距晋阳古城7.5km左右,是“风峪八村”中最西面的一个,古时从古交进入太原地区的第一站,村域西接庙前山,清时称为“妙尖山”,南对凤凰山,古时称为“马回尖”,北依蒙山山脉南麓[8]。古村内建筑依山势布局,村民靠山建窑洞,村北为农田,生活用水来源于风峪沟中的沙河及庙前山一带的古泉。周家庄古村建筑布局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体现对自然地充分尊重,有科学的基础和很好的审美观念,与地形、山水取得和谐统一。

涉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既要通晓外语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懂商务经济,对行业发展形势和临空经济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了然于心,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工作阅历和实践管理经验[20]。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务必彰显务实性和针对性,在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突显临空产业发展对涉外人才的具体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使学校、企业、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达到三赢甚至多赢的理想效果。

我国高校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业评定通常采用期中加期末考试的评价体系,平时成绩考核流于形式,考试内容则大多来自教科书,甚至有的老师会给学生划定复习范围,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很容易过关,少有教师设置外语应用能力测试环节[10]。通过此种方式考得高分顺利毕业的学生实际上很难胜任涉外业务。高校外语学院应增加实践能力测试,改革应试考核体制,注重学生外语实用能力及跨学科应用能力考核,变期末统考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为开放考,变学校单一考为校企联合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终形成课程考核、日常学习过程评价和实践应用能力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考核体系,确保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面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真正发挥考试考核对教学的促进作用[21]

3.4 “外语+”人才的国际合作培养

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技术与世界贸易接轨为高校培养高层次涉外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调整教育策略,在找准自身定位基础上,逐步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高校办学特色耦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适合我国临空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端涉外人才[22]。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引进具有非外语专业背景的海外归国教师从事外语专业教学,加强主干学科话语权,形成竞争机制完善的学术梯队并努力打造具备“外语+”水平的教学及科研团队。在专业设置、课程大纲、教法等方面与临空经济相关产业深度合作,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运输等临空偏好性主导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全球性合作机制,建立“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外语+专业”涉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体系[23]。外语类高校更应与海外高校开展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临空产业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倡导临空从业者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工作,真切了解沿线国家的社情民意。留学人员不仅要接受留学目的国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要依靠自己扎实的外语功底广泛获取经过官方外交不可能获得的商业信息、民间需求和民意,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符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知行合一的新型临空涉外人才[24]

3.5 提升教材编撰质量

课程是专业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师又是教材的载体,教师没有了教材就如同巧妇去做无米之炊[25]。再好的教师也要以优秀教材为后盾,选择、编撰及出版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背景且具有临空经济特色的高质量教材是培养创新型涉外人才的有效保障。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相关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并不符合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实际,急需在深入研究我国具体国情基础上对这些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编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识教材。教材编撰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及文化因素;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对教材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设计的引领作用,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增大外语语言在教材中的权重;邀请国外同行专家全程参与编撰;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小语种专业的学生编写不同语言版本的教材[26]。同时,政府也应积极为教材编撰和出版工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力推进教材再版及改版事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临空经济建设所需涉外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劲支撑。

4 结束语

总之,中国之大,世界之广,若没有航线连接定会落寞。再长的公路、铁路连接的只能是大陆,飞机跑道却能连接整个大世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提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实现强国梦的信心,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为中国教育主动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我国临空经济建设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务必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提供有效供给,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资源的科学配置,加大行业共建力度,将人才需求侧纳入培养过程,最终形成人才供需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驱动下的我国临空经济建设所需涉外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利于将临空经济区打造成未来的人才智慧港,也必将更进一步推进我国临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临空经济做大做强了,中国就有可能在全球抢先占领一个新的经济制高点,彻底摘掉长期贫穷落后的帽子。国内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航空港对涉外人才需求状况,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实际为抓手,加大临空经济建设所需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力度,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明确高端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机制,为高端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营造全新的教育空间,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国内航空港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轨,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空经济新格局、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占仓.建设郑州国际航空港的历史趋势与战略方向[J].区域经济评论,2013(3):142-144.

[2]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9(1).

[3]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4(1).

[4] 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1).

[5] 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2):40-44.

[6] 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8-8-12(1).

[7] 杨频萍.“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新华日报,2015-11-2(1).

[8] 曹迪.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国家文化利益的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71-74.

[9] 陈素花,严世清.基于行业需求的服务外包英语教学对策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3):97-100.

[10]成汹涌.郑州临空经济建设中的“瓶颈”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95.

[11]施展.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战略[J].俄罗斯研究,2015(3):3-19.

[12] KASARDA J D.Governing the aerotropolis[J].Global airport cities,2009(3):12-17.

[13]成汹涌.“互联网+”背景下郑州临空经济建设的涉外人才需求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3):57-62.

[14]王丽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运用与前景[J].外语教学,2014,35(4):59-63.

[15]DAVID L,GRAHAM F.Managing New Zealand’s airports in the face of commercial challenge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management,2006(5):220-226.

[16]孙延海.国外临空产业发展新趋势[J].港口经济,2008(6):32-33.

[17]曹允春.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模式及演进机制分析[J].城市观察,2013(2):5-16.

[18]李健.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188-189.

[19]黄建伟,李程,姚红光,等.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6-49.

[20]李慧德,朱金伟.关于武汉空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5):133-134.

[21]WILLIAM B B,STEPHEN JH.King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J].Economic impact study,2003(5):27-35.

[22]张蕾.空港地区产业布局引导研究: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例[J].城市观察,2013(2):42-49.

[23]赵奇,武侠.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企业研究,2012(22):78-80.

[24]吴涛,王运泉.广州新白云机场对花都区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43-248.

[25]肖李春.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技术与市场,2006(11):55-56.

[26]尹建华,王兆华.北京市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1):97-99.

RESEARCH O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FOREIGN TALENT NEEDED IN CHINA’S AIRPORT ECONOMY DRIVEN BY THE BELT&ROAD INITIATIVE

CHENG Xiongy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The Belt&Road Initiative provide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towards the globe and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globalization and take-off of China’s tertiary education.Based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nomy supply sid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irporteconomy along the Belt&Road countries,concerns aremade about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nd comprehensive foreign talents to the needs of airport economy development,who can solve obstacles emerging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process.In particular,issues concerningmajor curriculum provisions under themechanism of“Foreign Languages plus Majors”are highlighted via further survey and analysis.Additionally,operation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issues,and subsequent references are provided for the foreign talent culti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 W ords: the Belt&Road Initiative;airport economy;foreign talent;supply side reform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751(2019)02-0107-07

收稿日期: 2018-12-22

基金项目: 2018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8B35);2017年河南工业大学智库培育项目(2017SKZK02);2018年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188PRKXF0773)

作者简介: 成汹涌(196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经济语言学、涉外教育、外语教学与课程论。chengxiongyong@haut.edu.cn

(责任编辑 赵枫岳)

标签:;  ;  ;  ;  ;  

“一带一路”倡议驱动背景下我国临空经济涉外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