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的策略研究

完善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的策略研究

刘忠[1]2003年在《完善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外国风险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发展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的环境不完善。本论文从介绍风险投资概念、基本特征和外国风险投资特点入手,对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的要素构成,即经济发展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商业环境和金融环境进行了定义和分析。从对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的状况和基本环境介绍可以看出,我国虽拥有稳固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一定的吸引外国风险投资条件,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包括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法规存在不适应方面、风险投资商业环境不够完善、风险企业对外国风险投资运作方式认识不足、外国风险投资在我国缺失灵活退出通道等。通过对完善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必要性、可行性和国际经验的阐述可以体会到其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在策略建议方面作者提出了四项主张:第一,加快完善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第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服务体系;第叁,加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第四,构建灵活的外国风险投资退出通道。实施这些措施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拓宽外国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成为现阶段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提高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梁哲通[2]2012年在《在华跨国风险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文中提出一般认为,某个地区内成熟的外国风险投资的活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极大地带动当地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风险投资经营效率的提高。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创业风险资本净流入量最大的国家。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调查显示,目前在华的国外风险投资企业已经达到123家,由外资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总量占我国风险投资总额的76%。目前在浙江省大概有近四十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跨国风险投资公司仅此一家,实际投资的项目也非常少,与跨国风险投资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相比,浙江省相距甚远。对于浙江省来说,风险投资市场还没有充分打开,也没有因此而受益。因此浙江省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资策略,将跨国风险投资的“目光”转移到浙江省来。但目前还缺乏一些系统性、权威性的研究理论,与跨国风险投资发展速度相比,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而且大部分研究侧重点是分析影响跨国风险投资的因素及未来跨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走势。本文首先采用资源整合理论对跨国风险投资的动机、资源整合和投资区位的选择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其次,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建立在华投资区位选择决策模型,制定适当的评价系数,对区位选择决策过程进行量化;接着,分别对我国各个省市在吸引跨国风险投资方面的优劣势进行分析论证,并列举第一批进入我国进行投资的跨国风险投资公司,分析其战略动机、进入方式和投资区位选择。最后通过分析浙江省在吸引跨国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点和缺陷,并吸取招商引资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一些省市的经验,找出浙江省如何博得跨国风险投资公司青睐的上上之策,进而全面推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本文所采用的理论观点是战略资源整合理论,用这个理论分析研究跨国风险投资,一方面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国际上关于跨国风险投资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据该理论建立的在华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模型,是充分了解跨国风险投资是如何在我国进行区位选择的理论根据。本文认为浙江省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投资体系,从而吸引跨国风投企业进行投资。不过,当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跨国风投的理论研究寥寥无几,研究的速度远远不及跨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速度。已有的理论研究只是针对跨国风险投资的概述和发展态势进行研究。所以,要想清楚的了解跨国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准备条件、投资目的和区位选择等情况,就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国投资机制。

伍利群[3]2013年在《跨国风险投资在华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影响》文中指出首先分析跨国风险投资机构在华的投资特征,利用能力资源整合理论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其次,分析跨国风险投资在华发展战略对我国风险投资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要素产生的影响,找出衡量上述影响的具体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搜集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2002~2011年外国风险投资活动对我国风险投资产生的影响。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证实了跨国风险投资机构在华发展战略对我国风险投资产生的总影响为正,该影响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跨国风险投资机构来华投资,增强本土机构实力的建议。该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从微观角度分析了跨国风险投资在华发展战略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影响,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体系,为我国规范和引导跨国风险资本进入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为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戴志敏[4]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文先明[5]2004年在《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投资中的契约关系、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等,是风险投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具前沿性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深入剖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一般理论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提炼与综合创新,对风险投资宏观与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层的剖析与探讨,系统地对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了如何对高新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评价等理论问题,并对湖南发展风险投资业提出思路与对策。 本文的研究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研究的主题背景及其意义,并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说明。第2章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廓清了风险投资领域理论研究最前沿的理论观点与分歧,准确把握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的动态。第3章对国际风险投资在发展进程、组织模式、资金来源、资本市场、投资对象、政府作用、管理机制、退出方式、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当前国际风险投资发展的新趋势。第4章对风险投资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对风险投资的基本特点、功能、基本原则及其分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阐述了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并对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证券投资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还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过程,对中介机构在风险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风险投资评估决策程序进行了分析。第5章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原理,对风险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研究,阐释了风险投资中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对其模型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进一步揭示了防范代理风险的期望效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分析,对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揭示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方法。同时,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定价方法、风险投资契约及微观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6章对风险投资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风险防范的机理与手段,应用资本资产定价、不确定性决策等理论,对风险投资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投资项目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探讨了高新技术创新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7章对湖南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进一步提出了湖南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思路与对策。第8章对论文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使本文研究的内容更加严密而有逻辑性,研究的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

祝年贵[6]2004年在《招商引资论》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强国之路,闪现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丽轨迹。招商引资则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显着标志。依靠招商引资,我国促进了对外、对内开放和经济发展。伴随并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招商引资,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伟业贡献巨大:在发展的早期,招商引资为我们带来了稀缺的资金、技术和广阔的市场:随着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招商引资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管理模式,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以及制度变迁。 中国的现代化和强国之路,已经由当初的“数量”阶段进入“质量”阶段。同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新的平台上展开。与这种变化甚至变革相适应,人们对招商引资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认真研究我国招商引资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论文从叁个层面上构建了我国招商引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框架。 首先,论文通过概念、演变历史以及经典作家的阐述和学者的研究等建筑了招商引资的研究平台。 本文对我国招商引资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回顾,对招商引资的概念、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剖析,力图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招商引资的作用,同时也期望从历史和理论的脉络来把握招商引资的变化,从而力图建立论文对招商引资研究的坚实基础。 论文还分别对共产主义经典作家、新中国叁代领导人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招商引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对招商引资的起源、理论基础(包括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理论流派)、形式、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阐述,建立论文对招商引资研究的理论基石。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认为,不同地域之间利润率存在差异,虽然这个差异最终趋于平均化,然而毕竟存在着获取高利润率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学者则阐述了投资国对外投资和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动因,主要有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韦伯的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和钱钠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理论,这些西方国际投资理论不仅能够解释东道国大力吸引外资的原因,能够解释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招商引资。特别是韦伯的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招商引资必须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和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形成集聚效应.只有充分挖潜拥有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独特优势,创造一定的集聚基础,进而才能产生出集聚招商引资效应。通过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外资理论的比较研究,本文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的理论,认为区域平均利润理论是招商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其次,在进行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详尽而深入地研究了招商引资主体,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环境塑造,招商引资的风险与防范等招商引资“范畴”.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研究招商引资的主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招商引资主体的演变,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过程。论文改变了单一的招商引资主体的传统,构建了一个以政府规制主体、企业为核心主体、开发区为媒介主体所构成的叁位一体的集成主体。新型招商引资主体的确立,既是中国国情的招商引资的需要,也是在新的背景下,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从而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伟业的需要。 本文把内资和外资有机地融合,不仅探讨了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探讨了国内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跨地区、跨部门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不只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方面,更重要的是拉动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 论文探讨了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抉择的影响。招商引资弥补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但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叁次产业的结构偏差,影响了我国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对投资环境的分析主要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投资环境的优劣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塑造优越的投资环境,降低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来投资者的风险是招商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招商引资的集成主体,政府、企业及开发区应着力加强投资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投资环境。 论文研究指出,招商引资在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引发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我们在利用外来资金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文章提出了招商引资中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 最后,论文通过对招商引资案例的剖析,来验证、支撑和完善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 论文密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以开发区为个案,深入探讨了招商引资制度安排和创新取向。针对目前开发区多头管理、政出多「1、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小机构、大服务”为理念来构造一种相对独立的、扁平式的宏观管理体制。在微观方面则提出了开发公司按企业化运作,实行自主经营,为园区企业提供商业化

曾可昕[7]2010年在《在华外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浙江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一般认为,某个地区内成熟的外国创业风险投资的活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极大地带动当地创业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创业风险投资经营效率的提高。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创业风险资本净流入量最大的国家。在2008年,由外资机构主导的的创业风险投资总量占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总额的76%。浙江省目前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39家,但其中外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只有1家,实际投资的项目也寥寥无几,远远落后于创业风险投资比较活跃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区,创业风险投资对浙江省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吸引优质跨国创业风险投资来有效促进我省创业风险投资活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跨国创业风险投资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该现象的发展速度。现有研究大多是对跨国创业风险投资的一般性描述和发展趋势的讨论。因此,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在华外国创业风险投资的投资前提、战略动机及区位选择方式等情况,提出一种更具有综合性、针对性的理论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运用战略资源整合理论,厘清跨国创业风险投资的战略动机、资源整合方式及区位选择的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我国现状,构建外国创业风险投资在华的区位选择决策模型,并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具体量化其区位选择决策过程;接着,先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32个主要省市在吸引外国创业风险投资方面的区位优势水平,其次选取了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外国创业风险投资公司IDG公司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对其包括战略动机、进入方式、区位选择等在内的战略资源整合过程进行了解析;最后,针对浙江省在吸引外国创业风险投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提升我省吸纳外国创业风险资本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有:其一,应用战略资源整合理论来分析创业风险投资的跨国流动,力图丰富和拓展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二,依据战略资源整合理论构建了在华外国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模型,为分析在华外国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吸引跨国创业风险投资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为浙江省吸引跨国创业风险投资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并形成具体而有效的对策,直接服务于我省的“两创战略”。

WEI, SHUANGYING[8]2016年在《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正式挂牌交易,到2016年6月底,已经由第一批的28家上市公司增长到512家,总市值达到5.2万亿元,占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25%。创业板市场无论在上市公司数量、交易规模、流通市值成长速度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已经成长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充分肯定创业板市场这6年多来的辉煌成就前提下,我们也认识到创业板市场仍有缺陷和问题,例如财务指标不真实的公司及连续5年营业利润为负的公司还在继续交易,虽然有很多造假案例但还没有一家退市公司。创业板缺少有效的退市预警制度和社会保险体系,没有便捷通畅的退市执行程序及退市渠道。本研究以中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策略作为研究主题,以制度创新理论、金融风险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统计数量分析、风险预测Z-Score模型和O-Score模型,以及退市概率的KMV Merton模型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进行测算,同时建立中国创业板市场的Z-Score风险模型。通过运用这些模型,测算出我国创业板存在一批高风险公司。通过分析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退市管理的经验及教训,参考和汲取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内容,在保留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中合理部分的同时,创新提出增加运用数理统计原理的量化模型预测风险;设立退市警示制度并配以多层次的申诉流程;增加财务利润来源要求,增加保荐人长期跟踪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为创业板市场退市公司设计了几种出路,即中小板,新叁板及股权转让机构,提出了简化创业板公司转板手续的要求;建立二级创业板市场;设立退市审批机构;提出了强化交易所监管及自律协会监管的建议;详细设计了投资者保护机制,设立保证金及风险保险机制、个人追责及赔偿制度,保证投资者的权益不受虚假作弊企业的伤害。通过以上举措,达到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的目的。主要创新点为首次运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了风险模型,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与教育;提出建立预警及警示整改体系,给高风险公司改正缺陷的机会;设计了一套精细化的退市制度体系,明确盈利来源于主营业务及审计报告要求同行审计等,便于各方理解与执行。盼望创业板市场逐步推行创新后的退市制度体系,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个不断发展的金融平台,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冉伟[9]2007年在《风险投资及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的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高科技产业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其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但是投资一旦成功将获得高额回报。科学发展、企业家才能和风险投资叁个关键因素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并导致社会变革。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都有比较活跃的风险投资活动。它造就了像Apple、Intel、Microsoft这样一些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风险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武汉市后发展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武汉吸引风险投资的环境不完善。本论文从风险投资概念、基本特征出发对武汉市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的状况和基本环境介绍可以看出,武汉市虽拥有稳固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一定的吸引风险投资条件,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包括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法规存在不适应方面、风险投资商业环境不够完善、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运作方式认识不足、风险投资在武汉缺失灵活退出通道等。因此,发展风险投资环境,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现状,在系统描述武汉市各环境要素对风险投资支撑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风险投资支撑环境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环境培育的目标及策略,以其对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的培育提供决策支持。提出武汉市发展风险投资环境支持体系的总体框架是:以积极的政府支持环境为制度保障,合理的产权制度环境为内在要求,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条件,高素质的人才环境为中心环节,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客观前提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和谐有序的动态有机系统。本文分5章对风险投资及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第1章为导论;第2章为风险投资概述,介绍和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环境相关的理论;第3章为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现状分析;第4章为改善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的策略研究,为积极构建风险投资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第5章为结论,对全文总结。实施这些措施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拓宽风险投资在武汉市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成为现阶段推动武汉市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提高武汉市风险投资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吕耀明[10]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叁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参考文献:

[1]. 完善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的策略研究[D]. 刘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在华跨国风险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D]. 梁哲通. 吉林大学. 2012

[3]. 跨国风险投资在华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影响[D]. 伍利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

[4].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5].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D]. 文先明. 中南大学. 2004

[6]. 招商引资论[D]. 祝年贵. 四川大学. 2004

[7]. 在华外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浙江对策研究[D]. 曾可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

[8]. 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创新策略研究[D]. WEI, SHUANGYING. 吉林大学. 2016

[9]. 风险投资及武汉市风险投资环境的研究[D]. 冉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10].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完善我国吸引外国风险投资环境的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