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评估急性颅脑创伤及预后的价值探讨论文_张玉定,王雄,程品文

张玉定 王雄 程品文

(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 湖北 谷城 441700)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在评估急性颅脑创伤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48例非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型(38例)、中型(68例)、重型(23例)、特重型(19例),按随访半年后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79例)及预后不良组(6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分析其与GCS及GOS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白细胞计数越高,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GCS及GOS评分有负相关关系(r=-0.832、-0.757,P<0.05)。结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评估急性颅脑创伤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颅脑创伤;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190-03

颅脑创伤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1],早期正确评估病情是提高救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尽管现在影像学技术如CT、MRI越来越发达,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在抗震救灾以及大多数基层医院,这些设备因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血常规检查作为一个快速简便的检测手段,其在颅脑创伤中的临床意义往往被临床医师所忽视。本文通过对我院148例急性颅脑损伤血常规检测观察性研究发现,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评估急性颅脑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非手术治疗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共148例,男性88例,女性60例,年龄16~68岁。其中脑震荡32例、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31例、脑挫裂伤伴或不伴颅内血肿6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纳入标准:伤后24 h内入院,既往无感染史及严重的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伴严重的复合伤,伤后半年可随访的患者。排除在观察和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变化采取手术治疗的以及半年后失访的患者。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6~65岁。

1.2 方法及分组 纳入病例入院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24小时内进行外周血检测,由化验室专人采集血样,统一由本院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计数测定。半年后患者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进行预后评判。按照入院时GCS评分及原发昏迷时间长短[2]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组,按照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分)与预后不良组(GOS≤3分),比较各组间平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GCS评分及GOS评分的相关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每组标本平均白细胞计数,以均数和标准差(x-±SD)表示, 不同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组间两两比较行LSD(方差齐性)或Tamhane's T2(方差不齐)检验,双变量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急性颅脑创伤严重程度的关系:伤情越严重,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越高,各组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整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因方差齐性检验不同处理组之间方差不齐(P=0.00),组间两两比较行Tamhane's T2 检验,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重型和特重型组主要的损伤类型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挫裂伤出血伴或不伴颅内血肿(35/42),其中11例轴索损伤的患者早期CT并未发现异常,而白细胞计数却异常的高;轻型和中型组主要为脑震荡和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87/106),其中18例脑震荡患者早期CT未见异常,GCS评分15分,而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高。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GCS评分呈负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832,P<0.05)。

表1 不同组平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x-±SD)

2.2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急性颅脑创伤预后的关系:预后不良组(69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预后良好组(79例)次之,对照组(40例)最低,各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颅脑损伤后外周血WBC计数与GOS评分呈负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757,P<0.05)。

图1.预后各组平均白细胞计数。*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颅脑创伤后早期24小时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反应了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表现为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越高,并且与入院时GCS评分及半年后的GOS评分存在负相关,这与唐晓平等对63例非手术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可能的机制在于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4],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宿主细胞-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5,6],引起血源性白细胞生成增加,开始聚集、粘附在脑血管内皮细胞,最终渗透入受损脑组织[7]。渗透入脑组织的白细胞一方面可机械阻塞血管,致使局部微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3];另一方面,活化的白细胞会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前列腺素、补体因子、氧自由基和氮基等,损害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破坏脑血管,从而加重脑组织损伤,促使血脑屏障通透性进一步增加[8],导致脑梗塞、脑出血量扩大、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通过对受损类型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部分脑震荡和轴索损伤的患者即使早期CT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已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的原因在于:脑震荡的受伤机制是外伤尤其是剪应力的作用引起中线结构如脑干、间脑等受损而导致昏迷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符合轴索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9],而轴索损伤往往难以早期通过常规CT或MRI发现。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即使在目前CT和MRI较普及的情况下,血常规检查对脑震荡及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评估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伤后早期血常规检查可作为评估伤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或是抗震救灾中,通过对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病情及预后,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侯方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及康复治疗分析研究[D]. 复旦大学,2008.

[2]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Z].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0378-382.

[3] 唐晓平,唐文国,苟章洋等.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38.

[4] Habgood M D, Bye N, Dziegielewska K M, et al. Changes in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to large and small molecule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mice[J]. Eur J Neurosci,2007,25(1):231-238.

[5] Stoll G, Jander S, Schroeter M. Detrimental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f injury-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cytokine express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J]. Adv Exp Med Biol,2002,513:87-113.

[6] Ghirnikar R S, Lee Y L, Eng L F. Inflamma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ole of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J]. Neurochem Res,1998,23(3):329-340.

[7] van Buul J D, Hordijk P L. Signaling in leukocyte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5):824-833.

[8] Nguyen H X, O'Barr T J, Anderson A J.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promote neurotoxicity through releas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TNF-alpha[J]. J Neurochem,2007,102(3):900-912.

[9] 陈洪,吴耀晨,陈建良. 脑震荡病理机制探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04).

论文作者:张玉定,王雄,程品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评估急性颅脑创伤及预后的价值探讨论文_张玉定,王雄,程品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