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素质_人性论文

论人的素质_人性论文

论人的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人们广泛地谈论人的素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但对究竟应怎样理解素质、现代人应具备哪些素质、素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提高和改善素质等问题意见并不一致。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些粗略的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教。

一、秉赋与素质的形成

素质形成是以秉赋为前提和基础的,但又与秉赋不同,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生作为的积淀,是已经现实化的人性的积淀。如果说秉赋是潜在的自我,那么素质则是现实的自我。

人性及其一般结构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相同的,只要人一来到世界上,他就具有了人性并具有人性的一般结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文化、种族、时代、特别是父母的状况,等等),不同人的人性质量生来是很不一样的。这种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的各种要素是否具备。有些人生来就具备了人性的各种要素,有些人则生来就缺失某一种或几种人性要素。这种情况不是普遍的,但也存在。二是人性的各种要素的质量如何。每一个人的各种人性要素都不是处于相同水平的,不同人之间的各种人性要素的水平更不是处于相同水平的。这是不同人的人性之所以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三是人性的结构状况怎样,每一个人的人性结构及其潜力由于其要素不同而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人性的整体质量。每个人生来就不同的人性质量状况,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秉赋。秉赋就是一个人人生可能实现的最大限度,是人的潜在能力或潜力之所在。

秉赋概念是对人性概念的必要限定。有了秉赋的概念,我们才能更现实地认识人。具有人性,我们就是人,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的根源首先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秉赋不同。就一般人性而言,人是生而平等的,但就秉赋而言,人并不是生而平等的,相反是生而不平等的。作为人性的限定,秉赋首先是人性质量的标志。当一个人作为人来到世界,他就具有了人性,就是人,但是他将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可能具有什么样的人生则取决于他来到世界的过程中所秉赋的人性质量。秉赋才是真正的人性,它规定着人性的水平。秉赋其次还是人性限度的标志。人性是有限度的,但不同人的人性限度并不相同。这种不同就在于秉赋。高秉赋的人有可能成为低质量的人和具有低质量的人生,但低秉赋的人则一般不可能成为高质量的人,具有高质量的人生。秉赋对人性和人生的这种根本规定作用和极端重要性,正是当今人类强调优生的根据。

秉赋作为先天的人性质量状况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素质可能达到的限度。素质实质上是人在秉赋限度内所达到的综合性的现实能力,或者说是秉赋这种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程度。如果说秉赋是一个人的潜在的人性,那么可以说素质是一个人现实的人性。这种现实的人性标志着人生质量状况,是一定时期内自我实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因此,素质是人生的现实规定性。

与秉赋与生俱来不同,素质是后天形成的。首先必须肯定,这种后天形成的素质是以秉赋为基础和前提的,也是以秉赋为其限度的。秉赋好、天资高,就有可能而且更容易形成更高的素质。例如,一个人在音乐方面有特殊的秉赋,他就有可能成为著名的歌唱家。相反,一个人这方面的秉赋很差,他怎么奋发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歌唱家。秉赋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素质,越来越为变化着的生活事实所证明。在传统社会,社会生活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不高,无论秉赋高低都可以形成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低素质,因而秉赋对于素质、对于人生的质量的意义是不明显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并越来越向社会生活渗透的现代社会,社会生活对人们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高素质的要求面前,秉赋的高低对于人的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高低越来越具有先决性的意义。高秉赋使人一开始就处于有利的地位,低秉赋使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那些秉赋很低的人甚至根本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高素质。

尽管秉赋是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素质的限度,但一般说来,秉赋的质量与素质的质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就是说,秉赋高并不等于素质高,反之亦然。素质的形成除了秉赋这一根本条件之外,还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环境熏染、教育培育和自我塑造。

人一来世界上就来到了环境中。最初是家庭环境,后来是周边环境,再后来是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四种环境对人的素质的最初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小环境的家庭和作为大环境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以至于对身体状况有着后来难以改变的影响。这种影响之大,以至于人们把父母看作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家庭环境及其他环境,也通过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形成产生间接影响,更可以直接对人的素质产生作用。与其他影响相比,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例如,在一个尚处于传统文明的社会,无论其他影响如何,一般很难使人形成现代素质。环境的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不系统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种熏染。这种熏染主要对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习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生作用。

对于人的素质的最初形成,教育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特别是观念、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是通过集中强化的系统教育训练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一般知识和某些专门知识在最长二十二年的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使之转化为各种不同的能力。可以说没有学校教育这种特殊形式,一个人自己学习一辈子也不可能达到在学校几年内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过去的学校教育比较强调知识和技能教育,这对于提高人这方面的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但往往使人的素质畸型发展,影响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鉴于这种情况,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设想,学校教育将不仅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对人的整体素质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学校教育对人的素质的最初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人们接受的学校教育的程度不同,因而即使其他条件相同,人们素质形成时的所达到水平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越高,综合素质在形成时所达到的层次越高。因此,尽可能多接受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综合素质起点的有效途径。

在素质形成的过程中,自我塑造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作用越来越大,一般说来,在学前环境对素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个人的自我塑造作用开始增大,进入大学以后这种自我塑造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个人对自己素质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受环境熏染和学校教育的自觉性。这即是通常所谓的“上进心”。在人生的初期,一个人越是自觉地接受社会和学校的影响,越是自觉的认同社会导向和学校的教育,或者说上进心越强,他就越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二是学习努力的程度。整个说来,素质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文化,使之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学习越努力,他就进步得越快,素质也越提高得快。三是学习的效率。注意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效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更快地取得学习的进步。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上进心强可以出于两种动机:一是为他人学习,如为父母争光;二是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而学习的意识和动机,更有可能注重提高综合素质,更有可能在学习时重点突出而又兼顾其他。

人的素质形成的年龄是各不相同的,不过在现代社会,大致可以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为素质初步形成的标志。一般而言,离开学校越早,素质初步形成得越早,所达到的层次也就越低,离开学校越迟,素质初步形成得越迟,所达到的层次也就越高。例如,在当前中国的正常情况下,一位博士研究生要到二十九岁才离开学校,而一位小学毕业生到十三岁就离开了学校。尽管小学毕业生素质初步形成要比博士研究生早得多,但博士研究生素质所达到的层次显然要比小学毕业生高得多。

二、素质的结构

素质概念与秉赋、人性的概念一样,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概念,当我们用这个概念来指人的素质时更是如此。尽管人们有时用这个概念来特指人的某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但即使如此,这个概念也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意义,意味着这方面的综合的整体的状况。素质与秉赋、人性一样具有立体的结构,对于素质的结构也可以像对于人性、秉赋的结构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这里我们主要从人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的素质结构。从这个角度考察,可以把素质结构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乐生休闲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精神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作为定势对人的生活潜在地发生作用。这方面的素质虽然并不是人直接的求生存、发展和享受的能力,但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起着导向、规范、保证、调节作用。它规定着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调整,规定着为人处世的立场、态度、视界和高度,规定着各种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发挥,规定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深层次、高层次的素质,突出体现了人的理性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集中体现了人的学识、见识,是人与人之间差别最大的素质要素。这种素质差,人就不是有深度的人,而是平面的人。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自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和自主精神,它们可以说是构成人生的四根精神支柱。思想道德素质由于是深层次、高层次的素质,因而也是最难培养、特别是最难提高的素质。一般说来,每一个在成人的时候由于环境的熏染和学校教育,都具有了一定程序的思想道德素质,但这时候的思想道德素质往往是常识性的,是最一般的,要达到较高的层次则需要个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反思和批判、不断自觉涵养锻炼。这即是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

知识技能素质是人操作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作为能力对人的生活现实地发生作用。这方面的素质是直接的求生存、发展的能力,这方面的素质高低规定着人的职业状况、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地位,以至家庭幸福、子女教育等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在一定意义上也规定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人生享受水平。知识技能素质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可以从总体上概括为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一般说来,知识主要靠学习来接受,技能说要靠训练来培养。但是,技能也可以转化为知识,知识也可能转化为技能。这种转化对于提高知识技能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划分为一般知识和技能、专门知识和技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质,但只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或个人长期操作练习才有可能具有这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素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高、精、尖华,某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也因而越来越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在科技领域,自学成才越来越艰难,越来越不可能。知识技能素质与其他素质不同,一个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除了一般知识和技能之外,只能具备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现代社会要提高知识技能素质,就是要提高一般性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某方面的专门性的知识技能素质。知识技能的素质由于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实践获得的,因而是比较容易培养和提高的。在科技知识极其丰富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个各方面正常的人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就可以具有较高的一般知识技能素质和某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人基础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作为条件对人的生活全面发生作用。这方面的素质是人的所有其他素质乃至整个人生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方面的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越低越不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最容易发生病变,并因而使之弱化、缺失甚至发生变态。如果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严重影响人生的幸福。因此,身体心理素质虽然是最基础的,但对人生影响的强度最大。身体心理素质包括生理、气质、性格、习惯、情感、感知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素质。所有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的正常标准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情感健康。这方面一旦发生问题或病变,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幸福,相反会使人感到痛苦。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对人这方面的素质尤其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坚强的毅力,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很难有安静的生活,而只会在抱怨中、在愤恨中度日。身体心理素质的质量与人的秉赋关系最紧密,改善和提高的余地相对较小,但决不是不可改善和提高的。这种素质的所有方面都有可塑性,关键是要有改善和提高它们的意识,有涵养锻炼的功夫。身体心理素质的状况与家庭、学校关系密切,但最主要的是靠个人自己保养、培养、修养、实践、锻炼、磨练。身体心理素质水平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涵养水平。

乐生休闲素质是人享受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作为调剂对人的生活发生愉悦作用。这方面的素质在传统社会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人由于成天为生计奔波,根本不可能意识到更谈不上培养这方面的素质。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大大增加,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也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乐生休闲的素质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普通大众必须具备的人生素质,并越来越成为幸福的重要条件和内容。这种素质不仅可以丰富个性,愉悦人生,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好,而且可以缓释紧张,调剂生活,使工作更轻松、更愉快。乐生休闲素质包括审美情趣、兴趣爱好、闲情逸致、鉴赏力、感受力、享受意识、乐生意识、休闲意识,等等。所有这些方面对于人的生活都是重要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通常对此缺乏全面和有深度的理解,以为乐生休闲不过是“玩玩”而已,殊不知即使玩也有玩的花样不同,玩的层次不同,玩的强度不同。这里就涉及乐生休闲的素质问题。当一个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闲情逸致时,他就会感到生活贫乏、空虚、无聊,感到闲暇时间无法打发。当一个人缺乏审美情感、鉴赏力时,他就会对别人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索然无味。当一个人缺乏享受意识、乐生意识、生活感受力差时,他就不善于体验人生、享受人生、玩味人生。乐生休闲素质差的人,在现代社会,他要么忙忙碌碌地度过一生,生活缺少乐趣,不知道自己活着为谁、干什么;要么在闲暇时间玩些低级的游戏,缺少生活情趣和情调;要么更严重地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如吸毒、犯罪等),以打发无聊的时光。由此看来,乐生休闲的素质不是人可有可无的素质,相反对人生幸福乃至整个生活重大意义。这方面素质好的人,即便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他们的生活可能仍然充满乐趣;而这方面素质差的人,即便物质生活条件很好,他们的生活可能仍然乏味甚至痛苦。

三、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对于人来说素质只有初步的形成,一直到死也不可能达到最终的完成,甚至当一个人即将死亡时他也可能改变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人的素质可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当然也可以变差和下降。认识这一点,对于增强改善和提高素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与人的秉赋不同,素质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在人的素质的各种要素中,几乎没有一种是不可改变的,而且事实上它们始终都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的。素质的可塑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某些素质原来不具有,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培养这些素质。例如,一个人可能完全不具有音乐鉴赏力,他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培养这方面的素质。素质在这方面的余地是非常大的,素质再高的人也不可能具备了他所可能具有的一切素质。因此,每一个人都有在这方面培养和改善素质的可能。例如,一个一辈子没有拿过画板的人,可能在退休之后学绘画,而且画得相当不错,培养起这方面的素质。

第二,某些素质原来已经具有,可以通过训练和强化提高这些素质。例如,一个人可能是身体健康的,他还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和注意保健使体魄更强健。每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素质都可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提高。不过,不同的素质的可塑性是不同的,而且有些素质的可塑性会受年龄、性别、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感知力就会受年龄的限制。

第三,素质的整个结构是可以改变的。整个素质是一个结构,这种结构可能因为某些素质的增加、增强或减弱而自然改变,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整个素质结构。例如,可以通过整体上更新观念、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整个素质结构,也可以着力强化某些素质改变素质的结构。这种整体素质的大调整、大改变一般是不会轻易发生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时期,人们的素质结构就常常容易出现这种大转换。

第四,素质的整个水平可以提高。素质是一个结构整体,当一些重大的结构要素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时,整个素质水平就会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同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带动其他素质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素质的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例如,一个人大学毕业工作数年后,又去攻读研究生,通过几年的强化教育和训练,他不仅专门知识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洗礼,以致于兴趣爱好也发生了改变,这就会使他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人的职务改变的时候。例如,一个人成为了企业家、政治家或某方面的专家,他也可能因为职务的改变及相应的需要而使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人人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但并不是人人都会去这样做。一个人要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就是说,他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素质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其次他要愿意去改善和提高。不少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定型,认为自己是“朽木不可雕也”。也有人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得过且过,把改变自己看作是穷折腾,不愿意改变现状。这样的人都是不可能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的。其次要有这方面的意志。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自觉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就是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很难克服自己的惰性,改变和提高自己。第三要不断学习锻炼。学习和锻炼不仅可能直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且可以不断提高自己改善和提高素质的自觉性,增强这方面的信念和意志力。学习锻炼可以自己进行,但在当今这样的知识爆炸时代,仅靠自学是不够的,应该主动地接受社会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一般地说,接受一次这样的正规教育,就可以使自己的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尽管没有止境,不能完结,但这种改善和提高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内容,更有助于拓宽人幸福的空间和增加人幸福的深度。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也许不是那么轻松的,但却是完全值得的。

四、观念和能力的特殊意义

在人的整个素质中,有两种因素对于整体素质乃至整个人生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观念和能力。

什么是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通过各种途径(如读书、直接的认识、道听途说等)获得的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生、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信念。它不同于认识。认识虽然有具体的观点和看法与一般的观点和看法之分,但无非是观点和看法,而观念则是在这些观点看法的基础上通过权威的论证或通过自己的反复证实所形成的某些确信。这些确信不像观点和看法那样容易改变,而是积淀成为人们生活信念、自发构成人们活动前提的范型和定势。正因为如此,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构成人的素质,而人的观念则属于人的素质范畴。观念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可以说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是一个系统,它构成了人活动的潜在范型和定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观念进行划分,如可以划分为事实观念和价值观念,生存观念、发展观念和享受观念,等等,便无论怎样划分,观念覆盖整个人的生活是不可否定的。

什么是能力?能力一般地说是人完成一定活动所具的本领和力量,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生理、心理条件。能力也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含的种类非常多,可以说有多少种活动就有多少种能力。能力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可以划分为认识活动(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和实践能力(如操作能力、实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活能力、社会能力等),体力和智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像观念一样,并不是生来就完全具备的,而主要是后天获得的,而且一旦获得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属于人的素质的范畴。

观念和能力之所以对人的整个素质乃至整个人生特别重要,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首先,这两种因素主宰着整体素质的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的素质可以广义地归结为这两个方面。从前面对素质的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素质,还是身体心理素质、乐生休闲素质,都涉及观念和能力,甚至可以说归根结底都无非是个能想到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的问题。

其次,这两种因素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首先需要有这种意识和意志。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观念,决定着他是否可能有这种意识和意志。当一个具有了把提高综合素质看作是走向成功的人生、实现人生幸福的前提的观念,他就会自觉地不断改善和提高他自己的素质。人的素质和改善和提高还取决于人的能力。改善和提高素质本身就需要能力,特别需要学习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就更容易因而也更愿意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至于说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本身就是观念更新、能力增强,更是自不待言的。

再次,这两种因素是人的活动得以可能的条件。人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观念和能力就是活动的两个基本前提。观念是人活动的定势,它规定着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可能达到的范围;能力是使这种定势力变为现实的力量,是使活动实现目的和达到可能范围的途径。可以这样说,观念是使人想到什么的东西,而能力则是使人在观念的范围内使人做到什么的东西。有了这两种因素,人的活动就有了可能,也只有有了这两种因素,人的活动才有了可能。

最后,这两种因素规定着作为的效果。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要求收到某种效果,也就是要有某种作为。作为的效果如何,从活动者的角度看,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观念如何。观念是否正确、恰当,从根本上规定着活动的成败。在一种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观念指导下从事的活动,是很难取得成效的。例如,一个人在极端利己主义的观念指导下从事经商活动,是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即使一时得势,也是不可能最终成功的。二是能力如何。即使观念正确、恰当,没有必要的能力,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很显然,在观念正确的前提下,能力越强作为就可能越大,也就越有助于活动目的的实现。三是作为如何。这是如何使能力得以正常发挥或最佳发挥的问题。这一要素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它只能在观念的前提下,在能力的范围内发挥。可以设想,一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最佳的发挥,然而他的观念是错误的,那么这种最佳发挥可能产生的恶果更严重。同样,一个人的能力十分有限,他即使把他的这种有限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恐怕他也很难达到他所期望然而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之外的效果。

标签:;  ;  ;  ;  ;  ;  ;  ;  ;  

论人的素质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