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1]2004年在《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的GIS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解译的叁期(1986年、1996年、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图和海伦市近20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的迭加分析功能,分析海伦市14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幅度、速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区景观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型的有关景观空间格局评价指标加以统计计算,进一步采用马尔柯夫转移概率模型对海伦市未来14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加以预测和分析,对海伦市进行景观生态评价及规划。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1986年-2000年海伦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旱田、水田、城镇用地和居民点用地都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和沼泽地呈下降趋势,湖泊、水库坑塘、滩地和裸土地基本变化不大。 (2)从用地转移方向上看,1986-2000年海伦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沼泽地和耕地之间,分别有5691.226、3913.991、1649.866hm~2的林地、草地和沼泽转移成耕地。此外耕地和林地内部也发生了转移,主要包括平原旱田向水田转移479.075hm~2;有林地分别向疏林地和灌木林转移142.659、0.014hm~2。 (3)根据转移矩阵计算各地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其中以灌木林和高覆盖度草地的转移速率最大,耕地的转移速率最小,丘陵旱田和疏林地的新增速率最大,其次是水田和城镇用地。 (4)海伦市14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张,大量侵占林地以及草地,同时耕地和沼泽地在不同的空间区位上发生转化。其中变化最大的类型为林地转化为耕地,其次是草地转化为耕地。第一种变化类型集中分布于沼泽与林地的交错地带,平原地区则呈离散分布;第二种变化类型集中分布于沼泽地的边缘区以及原有的农村居民点附近。 (5)平原旱田、沼泽地和有林地是海伦市的3个主要景观类型。平原旱田、沼泽地、城镇用地和有林地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景观连通性好,破碎化程度较低。而农村居民点、湖泊等人工和半人工景观主要表现为斑块形状简单,景观连通性差,受人为干扰程度严重,破碎化程度较高。人类干扰活动是导致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6)海伦市景观格局有所改变,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持续减少,优势度指数有所增加,说明在14年内海伦市景观多样性程度持续下降,景观结构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景观类型支配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景观总体呈现出一个从破坏到恢复的变化过程。 (7)对海伦市的景观进行生态评价与规划,认为1986年的景观生态系统最为健康,其次是2000年,1996年最差。针对以上分析,建议对海伦市景观结构加以合理规划,适当控制林地和草地的开垦,避免耕地过度扩张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保持海伦市景观生态系统的平衡。 本文通过对海伦市14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全面分析,对其景观生态系统提出客观评价与合理规划,从而为海伦市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地参考依据。
谢叶伟, 刘兆刚, 赵军, 李勇, 张磊[2]2010年在《基于RS与GIS的典型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海伦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海伦市1986年,1995年和2007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沿海市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旱田和水田面积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增长速率由快变缓,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换而来。②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持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面积一直保持着增加态势,增长速率由缓变快,使得土地利用强度有所上升。③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优势度整体上升、景观多样性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的类斑近圆指数最大,林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斑块破碎度增加。④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飞, 李长苓, 靳昕, 周利军[3]2014年在《基于RS和GIS的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文中提出应用RS和GIS技术,利用人工解译的方法获取了海伦市1980年、1995年、2000年叁个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耕地面积20年内增加了221.81 km2,未利用土地减少了41.46 km2,林地面积减少了163.46 km2,草地面积减少了12.79km2.
赵军, 张玥, 孟凯, 隋跃宇[4]2004年在《黑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以海伦市为例》文中指出以1986年和2000年1:10万陆地卫星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14年来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海伦市的林地、沼泽地和牧草地分别减少了3184.88,1625.8,3994.85hm~2,而旱田、水田和城镇用地在明显地增加,分别增加了7786.39,3391.18,120.84hm~2。旱田是该区域的主要景观。景观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由于土地利用和覆被的变化产生了生境质量下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后果。该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昕, 臧淑英[5]2007年在《基于SPOT5的海伦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05年SPOT5遥感影像和1992年1∶10000海伦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基础,将RS与GIS技术相结合分析了13年来海伦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3年来海伦市的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都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2763.5 hm2、1517.2 hm2、883.9 hm2、607.7 hm2;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1678.8 hm2、14093.5hm2.本研究通过对海伦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盛宣玮[6]2011年在《基于组件式GIS的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耕地占补平衡是按照农用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确保我国耕地总量动念平衡,利用农片j地分等成果和方法,在一定时间序列和定区域范围内,新增耕地与所减少的耕地数量相等且质量相当,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双平衡,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了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工作,有必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空『日J数据库、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等技术,建立一套面向国土管理的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推动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木文首先介绍了建立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的意义、特点,并概述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接着系统地论述了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分等、仓因统一的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的概念、内容以及叁者之问相互的衔接关系,为系统丌发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阐述了组件式(IIS的发展、结构、特定与应用,并简要介绍了ArcGIS Engme组件的功能与特点等。文本在分析了耕地占补甲衡T.作的特点与需求,确定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基于组件式(3IS的系统解决方案,详细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模型,并基于ArcGIS Engine+c#.NET,丌发了一套基于组件式GIS的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G3eodatabase模型,研究空问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设计,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农用地分等数据的检核入库,并研究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逻辑关联的设计,基于实体联系模型(E—R)设计属性数据库;(2)基于组件(31S和全国统一的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模型,以.Arc(31S为技术平台,在.NET丌发框梨下,研发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3)选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北段项口工程作模拟分析,利用全固统一的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在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中,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北段项目进行用地分析预测和易地占补平衡分析,并探讨国家如何统筹安排重大建设项目补允耕地,实现耕地易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
赵军, 朱宁, 张久明[7]2005年在《海伦市水土资源GIS的建设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海伦市农业生态资源信息化管理并能对资源环境进行科学地分析,建立了该研究区的GIS系统。探讨了该系统的设计和基于SUPERMAP的开发平台,以及系统的功能。数据来源子遥感解译数据、历史图件的数字化和社会经济等属性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借助于系统的查询功能和变量调控等功能,可以为揭示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动力机制提供GIS分析平台。为促进农业可持续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图2,参5。
赵军, 葛翠萍, 孟凯, 王玉玺[8]2007年在《海伦市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1995年,2000年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海伦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土壤轻度、中度侵蚀以旱田为主,强度侵蚀主要是坡耕地。海伦市1995年土壤侵蚀强度大于2000年,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是向着良性循环转化。
邹一旻[9]2011年在《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耕地质量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大局,但耕地管理中重数量控制,轻质量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对耕地质量变化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本文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例,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从引起耕地等别变化的土地整理区提升耕地等别、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等叁大诱因入手,分析了海伦市耕地等别、产能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系统研究县域耕地等别变化规律,为耕地资源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由土地数量管理转为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海伦市2000年至2020年,新增建设共占用耕地2928.09公顷,导致耕地理论产能减少3.44万吨,可实现产能减少2.88万吨,实际产能减少1.03万吨;海伦市土地开发新增耕地共895.15公顷,共补充耕地地块98块,自然质量等别判定为7-10等,利用等判定为6-8等,经济等判定为5-8等;海伦市土地整理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等提升了1-2等,利用等和经济等提升了1-3等,耕地级别提升了1-5级。整个县域范围内,自然质量等9等地面积增加了5118.91公顷,6、7、8等地面积均减少;利用等7、8、9等分别增加3002.47公顷、3882.42公顷及210.79公顷,5、6等地分别减少1964.24公顷和6297.67公顷;经济等5、9等面积分别减少9511.21公顷和1.21公顷,6、7、8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4.54公顷、608.52公顷和663.15公顷。变化后县域耕地理论产能总和为3202468.05吨,可实现产能总和为3889148.31吨,其中,理论产能增加了7712.50吨,可实现产能增加了9889.45吨。结论认为:一、通过研究可以获得县域耕地等别变化的变化值及其变化趋势,对耕地质量变化获得宏观的认知,对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做出初步的判断;二、海伦市整理区耕地质量等别的提升受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提高的影响显着,其他分等因素诸如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质地、盐渍化程度及距障碍层深度等,整理前后分值变化不大,对耕地等别的影响不明显;叁、为获得更贴近真实状况的耕地质量变化信息,应同时对耕地等别和级别变化做研究分析。
赵军, 张久明, 孟凯, 隋跃宇[10]2004年在《地统计学及GIS在黑土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海伦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海伦市黑土农田区域采集的65个耕层(0—20cm)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对其全量养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全碳、全氮和全磷半变量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全钾的理论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全碳、全氮属于中度空间相关,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影响各占1/2。全钾和全磷属于高度空间相关,其变化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土壤全碳与全氮和全磷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在空间分布上也与全氮和全磷的空间分布吻合度较高。地统计学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和1978年海伦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对农田土壤肥力调查的结果是吻合的。利用地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的GIS分析[D]. 张玥.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2]. 基于RS与GIS的典型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海伦市为例[J]. 谢叶伟, 刘兆刚, 赵军, 李勇, 张磊. 地理科学. 2010
[3]. 基于RS和GIS的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杨飞, 李长苓, 靳昕, 周利军.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
[4]. 黑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以海伦市为例[J]. 赵军, 张玥, 孟凯, 隋跃宇.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5]. 基于SPOT5的海伦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J]. 杨昕, 臧淑英.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7
[6]. 基于组件式GIS的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D]. 盛宣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7]. 海伦市水土资源GIS的建设与应用[J]. 赵军, 朱宁, 张久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
[8]. 海伦市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J]. 赵军, 葛翠萍, 孟凯, 王玉玺.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9]. 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研究[D]. 邹一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10]. 地统计学及GIS在黑土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海伦市为例[J]. 赵军, 张久明, 孟凯, 隋跃宇. 水土保持通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