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北京成人教育带入21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成人教育论文,北京论文,生机论文,行动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我市成人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成人教育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市教委教育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发展首都经济,推动各项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需求,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制度为目标,加快成人教育的各项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使成人教育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新的重要作用。
1998年,全市接受成人教育的总人数达到430万人次。 其中职工参加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人数170万人次;农民参加各种培训70 万人次;全市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2.7万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10.2万人;社会力量办学就学人数171万人次;全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32 万人,共72万科次。
一年来全市成人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全面实施成人教育五项培训工程,为首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了新的直接有效的服务
实施成人教育五项培训工程是我市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实现首都跨世纪战略目标、建立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步骤。各区县、各行业、各部门对工程的实施给予了高度重视,使工程进一步深入开展。
1.中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效果显著。市工业系统去年培训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4200余人;市政管委系统与高校联合培养187 名在职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71个岗位初步试行了岗位资格培训制度,4300余人参加了岗位资格培训;市商委系统有1100名管理干部参加岗位资格培训,6000余人参加外语培训;市经贸委系统有1530人次参加中高层次外贸管理人员培训;市农办制定了全系统中层(副处级)以上管理干部培训的规定;市建委加强了中高层次人才培训的统筹管理力度,市工商银行系统采取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训了80名复合型高级决策人才;市地税局系统举办了1334人次的税务稽查、检查干部的培训和考核。各区(县)成人教育部门与组织、人事、街道、乡镇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中高层次管理干部培训和专业人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开展中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训达45000人次。
2.转岗人员培训工程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发挥了新的作用。全年完成转岗(转业)人员培训9.63万人。其中全市教育系统40所院校免费培训下岗人员6783人。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对下岗人员的“创业者培训”,崇文区中等职业学校试点了“CBT ”社区培训模式,旨在通过培训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
3.乡镇企业职工培训工程有了新的进展。全年共培训了800 余名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2100名技术骨干。市教委、市委农工委、市政府农办、市乡镇企业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乡镇企业部分管理岗位试行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总结推广了房山区管理岗位资格培训的经验,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共有72500人参加各类教育和培训, 其中管理人员8200人。
4.农村劳动者科技推广培训工程初见成效。 去年全市郊区农村30000人次参加绿色证书培训,13000 名劳动者取得了绿色证书。 对全市农村20万人开展了以种植业、 养殖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其中1400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提高培训。总结推广了昌平等区县“开发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成功经验,从推广30个科技项目入手,促进农、科、教相结合。
5.市民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全面启动。市教委总结推广了崇文区市民教育和东城区外来工培训的试点经验。计算机、外语培训又有较大发展,全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达19.5万人,其中11万人取得了国家1~4级等级证书,比1997年增加近40%。
(二)成人学历教育及其它教育培训又有了新的发展
1998年报考各类成人高校的人数达到94000人,录取了34410人;招收第二学历大专生10000人,广播电视大学招收注册视听生5800人; 高教自考全年报考人数、科次数均比前年增加10%;成人中专全年招生达26000人,其中参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6600人; 成人高中招生6000人。
各行业、各区县继续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年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达48.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0%。各种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
(三)成人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1.继续推动了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以继续推动30家企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龙头,从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目标出发,在规范企业教育行为、优化企业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均作了新的尝试。
2.继续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地区三级办学网络的建设、示范乡校建设。制定了《关于北京市村办成人学校的管理暂行规定》。
3.进一步推进了成人高等、中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1998年成人高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扩大到109个。 进一步加强了成人高等学校的专业规范,加快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发展。
继续推动成人高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项改革试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并以此推动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更好地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以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和企业管理三个专业为突破口,推进成人中专的教育教学改革。扩大了成人高校、成人中专学分制试点,制定了成人中专与相应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相衔接的政策,鼓励在职从业人员以多种途径接受成人中等职业教育。
4.进一步推进了成人高等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通过调整要逐步建立面向行业的紧缺人才培训网络,面向企业和农村的成人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网络,面向社区的成人高等和中等教育网络等。在这个总体思路指导下,去年以来积极推进了行业、企业成人高校向高等职业教育转轨,区办成人高校向社区学院转轨。成人高校和中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进行了国有民办和民办公助的试点。
(四)成人教育的管理和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了保证我市成人教育的质量,提高管理水平,1998年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意见》、《关于成人中专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关于成人中专学校德育工作规程》、《关于进一步加强成人高中管理的意见》、《关于成人高中学籍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成人院校的办学行为。
1.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一是继续抓好教学计划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市教委颁发了成人高校、成人中专15个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了新增专业的审批论证制度。二是继续抓好教学大纲的建设。市教委有计划地推出成人高校、成人中专部分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示范性教学大纲。三是积极促进成人院校的教材建设。去年完成了成人高校、成人高中部分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市教委还组织研制了成人高校专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2.继续进行特色专业评估,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共评出成人高校特色专业13个,成人中专特色专业14个。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了成人教育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3.加强基础课教学,保证学历教育的质量。对全市成人高校、成人中专实行部分基础课统一水平测试,促进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示范校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示范校建设始终是成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以来,我市继续评选了4 所示范成人中专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示范成人高校、成人中专和乡校的建设,推动了成人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全市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达2400人次,参加市成人教育学院组织的管理干部培训达450人次。
6.继续加强各类成人院校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类成人院校继续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关于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指示,加强了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编写了40万字的《邓小平理论简明教程》,颁发了成人高校、成人中专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全市性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展示了成人院校的精神风貌。
(五)社会力量办学稳步发展,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
去年以来,全市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教育部制定的《实施意见》,市教委制定印发了《关于民办高等学校的设置暂时规定》、《关于社会力量办学中等以下教育机构设置的规定》、《关于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资格的通知》等文件,使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做到有章可循。去年以来在全市各区县普遍开展了对社会力量办学的评估工作,并对1997年民办高校评估中的基本合格校和缓评校进行了复评。
进一步加强了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的管理,市教委组织编写了部分统考课程教学大纲,并研制了学历文凭考试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计算机系统。
去年以来,各类社会力量办学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举办了大量的助学性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丰富首都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
(六)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全方位为成教系统提供服务
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是教育行政管理从微观走向宏观、由直接转为间接、建立新的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措施。去年以来,市教委充分发挥了市成人教育(服务)培训中心的功能,开展了成人教育的信息咨询、学籍管理、新生备案、学历审核、统考统测、证书发放、教材服务、评估服务、会务服务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为全市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成人教育科研所、成人教育研究室等机构的作用,结合当年中心工作,开展了年度课题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咨询。较好地发挥了成人教育各个研究会的咨询和指导作用,研讨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等。《北京成人教育》杂志、《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北京教育报》等宣传单位也为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全面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教育战线跨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施工蓝图,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21世纪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两个重要转变”的指示精神;从首都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出发,完成成人教育跨世纪的历史任务。
(一)实施《行动计划》,首先要充分认识世纪之交我市成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20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以岗位(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开辟了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途径。但是当前本市各行业、各地区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结构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北京的发展来看,随着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一批新兴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当前,这充分显示出首都经济正在由分散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化发展。当前,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人均GDP从15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跃的新阶段。 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阶段将是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急剧变化、转换升级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正是经济增长由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过渡的阶段,人力资本的存量将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越高,越进行“深加工”,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存量就越大。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成人教育事业,建立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存量迅速扩大的重要手段。《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对本市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不断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实现首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实施《行动计划》,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
1.要牢固地树立终身教育观,加速构建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终身教育。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将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不间断的活动,成为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就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行动计划》中又再一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明确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应该看到,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教育的目标也正在从传授知识、培养和培训技能向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上转变。这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社会基础。北京已在全国最早实现了“两基”;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已达到95%以上;18~21周岁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接近30%;北京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居全国第一位,每年有将近30%的市民和5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学习已逐渐成为北京人的自觉行动,个人教育投资和学习动力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实践,推动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终身教育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导教育思想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这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北京完全有可能在全国率先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这正是北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在建立面向21世纪首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牢固地树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全面启动北京成人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以一个发达的成人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成人教育制度,为北京的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树立新的教育产业观,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产业。所谓教育产业,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办学观念,把教育看作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性行业;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及公民个人的教育需求,使已有的教育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成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最为紧密,是教育面向市场的前沿阵地,带有明显的产业特征。因此成人教育既要不断地增加投入,又要进行成本核算,重视投入产出效益;既要强调政府部门不断增加成人教育经费的比例,也要引导企业、团体及公民个人投资教育,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的影响和制约,在市场经济中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给成人教育带来较大的风险性。因此长期以来成人教育已经形成了面向市场、适应变化、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求的运作方式,形成了在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意识。这为发展成人教育产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产业,就要不断推动成人教育的体制改革,建立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打破教育自身发展的封闭状态,使成人教育更好地实现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开放式办学。要更好地密切办学机构与社区及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寻找实现教育知识经济(生产)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努力实现成人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成员需求的融合发展。
第二,要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在以政府投入支持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建立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实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应鼓励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而且应积极探索公立学校的多种实现形式,同时摸索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第三,要积极探索转换成人教育的运行机制,实现自我运行,自我发展。要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结合教育系统的自身特点,有步骤地引进市场意识,如竞争意识、激励意识、风险意识、价格意识、供求意识、依法办学意识等。要充分把握市场机制在教育运行中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用市场机制来取代教育规律,而是在按教育规律运行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规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机结合,使之同步。这是成人教育能否具有活力的关键。
3.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建立具有成人教育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人教育质量是参与市场竞争,主动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服务的根本,也是成人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成人教育的质量既服从于教育的共同规律,又要鲜明地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价值是由教育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来决定的,个体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是构成教育社会价值的客观基础;只有需要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体现了价值准则,才能被认为是有质量的;价值准则越高,质量也就越好。这就是我们所认定的教育质量观。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质量观应是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相结合的体现。因此成人教育的质量主要应体现在社会对成人教育需求的满意度和成人接受教育后自身的满意度以及成人适应社会的适应度。只有社会需求的满意度和成人个体需求的满意度有机统一,才能被视为高质量的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实际上是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具体、更容易接受实践检验、更需要办学者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更高要求。
建立具有成人特点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教学设施的保证;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三是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有效的过程监控、监督保障机制的建立等。只有不断地强化成人教育的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不断地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
(三)实施《行动计划》,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勇于创新。
面临世纪之交,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各项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对于北京的成人教育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坚持改革创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办学单位都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任务。要善于把中央和北京市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敢闯敢干和科学求实的态度一致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胆略,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是成人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用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去研究解决。看准的事就应迅速扎实地去干,有条件发展快一些的就应加快发展步伐,尚需探索的也应大胆试验,不断完善。
我们正在从事的是崭新的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级成人教育干部在精神状态上,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要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怕风险,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眼前遇到的困难,从21世纪更高的要求出发,寻找新时期的制高点,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
三、1999年北京成人教育的几项重点工作(略)
(本文根据作者在1999年北京成人教育领导干部会上的讲话节录,第三部分内容已刊登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上,请读者参阅——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