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83;解释183;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_马克思主义论文

文本183;解释183;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_马克思主义论文

文本#183;解释#183;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态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形态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历经一百五十余年风雨历程,得到 了日益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互映证、相互推动的过程,是它在原有 的理论上经过历代人的努力,不断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顽强的巨大的生命力,在于它 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 克 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和应用三种形态的理解,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这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 正确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形态:文本·解释·应用

从外在形态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存在三种形态:马克思主义文本、解释、应用。马克思主 义 的文本,是由马克思及后来者所完成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者在观察分析社会事实,并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先进的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经典性理论体系,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马克思及其后来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阐 释、说明、总结、发挥、引申。它的任务,在于结合一定的实践需要或解决实践提出的新问 题,向人们较为真实、全面、客观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观点、立场、方法。 不过,因为任何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解释,总是站在解释者自己的一定时期、国度、阶层 及文化观念等位置上,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 烙印。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人们对于它的解释和理解,去解决 实际问题,进而形成一系列的分析、判断、决策,去能动客观的改造世界的过程。这其中, 内在地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包括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双重关注。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它的文本、解释、应用的对立统一体,各个部分都在这个相互 关 联的整体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文 体、解释、运用三者之间关系。

二、纵向发展与横向互动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三种形态根本关系

以表现形态的某一方面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以牺牲、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为代价 的,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并且,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形态的表面,使我们不能正 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本来关系。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部分与 整体、现象与本质、现实与历史、联系与发展等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出发,深入分析和研究这 三者之间关系,按马克思主义自身系统性去认识它,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 识”,并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个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1]从系统观点看,马克 思主义三种形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突出地体现为马克思主 义三种形态之间的纵向发展与横向互动性:

(一)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本身的双重性及文本和应用的本质要求,必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解 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本与马克思主义应用的中介。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对马 克思主义文本进行解释,而这种解释,都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文本来进行,因此,马克思主 义文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解释是文本与应用的中介与桥梁;同 时,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经过解释,形成系统化、体系化,又向着新的马克思主义文本 进行转化。

但是,这种解释又不是简单、一般、完全、刻板、丝毫不变更的将文本反映到解释者的书 本、文字或他人头脑之中,相反,它总是以被思考着、变动着、理论化、修正过的形式表现 出来。因此,客观上,它包含了文本与应用的雏形,具有这两种因素,并且,其中涉及了一 系列成分和局限,包括了历史性因素,个人成见,个人感受等方面:“我们的种种成见,构 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需要种种成见为我们的全部经验能力指定最初的方 向。成见乃是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先入之见。它们简直就是我们借以经验某些事物的条件—— 凭借它们,我们所遭遇的才向我们诉说某种东西。”[2]

由于马克思主义解释的中介作用,使得它具有二重性。从现实性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 文本经过解释这一中介,解决了自身的矛盾,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联系;从另一方面 ,应用了和被应用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并不能完全地、毫无遗漏地包括实践中的人应用的全部 的需求,因而,此时的理论,相对实践而言,总是不完善的。所以,每一次的马克思主义的 应用和实践,都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解释,实践中人们也总是在追问一种对于马克思主 义文本的更好、更为满意的解释,去适应变动之中的应用和实践。应用中形成的经验,经过 新的解释,形成新的文本。这种二重性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思想、理论或学说,其价值,在 于它能够不仅去解释,更在于它能够“改变世界”[3],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南,而不是 将其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4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本,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即去武装和占领人们的头脑,以求在改 造世界中体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实践中的人本身需要一种正确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 , 以求在改造世界中取得更大的成效。马克思主义解释,不仅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文本向应用 的过渡,而且,又促成了应用形态向文本的转化。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欧洲,处于狂风暴雨的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已不再是在书斋 中构思他们的理想的画卷,而是将《宣言》中的文本具体化、实践化、运动化。他们不仅对 文本进行了现实的解释和说明,而且,把它应用。但是,现实毕竟不是人头脑中的理想国。 1848年的欧洲革命,被镇压于血泊之中。革命之后的马恩,深感于原有理论的不完善,于是 又退回书斋,在不断地关注现实社会和阶级斗争基础上,深刻地总结理论,开始了对资本主 义经济政治关系的深入探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新的解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化、综合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本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和应用的出发点和升华

从马克思主义解释到应用,必须以文本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种马克思主义 的解释和应用,都不是没有依托的空想或“空中楼阁”,也就是说,这两者必须以体现了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的理论文本为蓝本。马克思主义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它的最初 形态,就是它的文本,而这个文本,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它并不是随意可以随便拿来变换的 文字游戏。无论是赞成它、继承它或发展它,还是怀有不同见解、不同心理的人对它的反击 、批判,都应该以这些业已存在的文本为基础,而不能以想象中的、片面的、寻章摘句式的 只言片语为出发点。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一定要以文本作为根本的依据, 否则,就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真正的理解和解释。但仅停留在解释上,这是不够的,还 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其二,马克思主义解释和应用,又担有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升华的使命。恩格斯说:“ 一 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 ];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 化的今天,信息的作用被凸现,间接经验更加重要,因此,要特别注意文本存在的价值和意 义:文本不仅仅是原来旧的文本的延续,更在于,它作为一种突破旧的文本的解释和应用的 凝固和总结,包含了新的、丰富的、更完备的实践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经常强调重视马 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价值和作用也越来越 被发现、被重视。

(三)实践是文本和解释的结合点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文本和解释在应用中得以结合。从应用的方面看:它需要以理论为指导,“为 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6]。按照发生学观点,之所以在1 9世纪的中叶,而不是在其他的时间产生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一点,在于当时工人阶级的壮 大和工人运动的客观需要。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看,也正是客观的需要,促使了 马克思主义文本由理论形态向应用过渡。从文本向解释过渡来看:马克思主义文本是凝固的 文字形式,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符号,如果没有现实的、革命的、实践的需要,就不会有人 去积极认识和理解它,它本身也只能是僵死的,没有意义的东西。但是,由于不同时代、不 同主题、不同目的、客观的实践(包括革命和建设、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需要,马克思主义 文本不能以原来形态存在于书本之中,而必须实现转化、运动,改变自身的存在形态,进入 思维之中,变成实践着的革命者的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的内容;处于被激活 、被认识和被把握,进入思维客体的文本,被人们以多种形式表述,成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 文本的清醒的、系统的认识,即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释。因此,这一过程是完全被人们的实 践需要所决定的,并随着进一步新的实践所决定的,因实践的发展而改变着自身。从马克思 主 义解释到马克思主义文本看:处于被解释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定实践基础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应用的结果,因此,它必然带有或多或少的实践和应用的影子,并且,在 很大程度上,在很多方面上,它的存在的形式内容等,都取决于实践和应用的状况、水平、 过程和指向。也正是如此,在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形态、内容、取向,决定于它 的被文本化的程度和状态,也决定于进行着的和将来的新的实践和应用,即,也取决于它的 应用。

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普遍的。针对当时的一些自称马克思 主义者的歪曲、修正,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后来者们特别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 ,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解释,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真正和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在回敬法国的宗派的、教条式的“马克思派”时,马克思辛辣地讽刺说:“我只知道我自己 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则是更为明确的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7]针对第二国际社会 民 主党的唯科学主义和庸俗化,卢卡奇提出了“总体范畴观”:“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 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 论方法的本质。”坚决反对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无视“生产者同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分离,劳 动过程被肢解为不考虑工人的人的特性的一部分,社会被分裂为无计划和无联系的盲目生产 的个人”。[8]

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文本与解释发展的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源泉 。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解释有必要有可能得以发展。其 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指导无产阶级用来征服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和思想武器, 离开了具体的实践中应用,它本身并不能实现或证明什么;只有经过实践之中的人的解释, 它才能被赋于生命和活力,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也才能在实践的应用、检验和发展完善。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 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因为,“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其可能性在 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其主体是活动着的、实践中的人;日益发展的应用,促使了人的思 考探索,并使这些成果以意识的形态发展,进而,也使得这些意识的东西向文字的和思维形 式的转化,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解释。但是,这种文本和解释,不是原来的旧的 东西,是一种新的更高层次。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与现实,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准确和精辟的 概括:“世界形式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 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 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1]

第二,应用不仅促使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解释的发展,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政策等,都是主观的东西,它本身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误、好坏;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 这一大舞台,文本自身的矛盾和问题得以展现,解释之中的问题被发现,文本和解释之间的 问题被揭示,文本和实践之间的问题暴露,这些,都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之间的矛盾。但是,在这个综合交错、纷繁复杂的矛盾体中,各个矛盾的力量是不同的,矛 盾之间的各方向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实践中的应用是这些矛盾体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 面,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释的来源、动力和归宿,而且它本身实践了最直接、最充 分、最根本也在最终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实践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应用 ,才是紧紧地以实践为依托,关注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总结实践,提升实践;事业 、时代、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促使我们不断的发现、研究新问题,做出新的回答,进行 新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来的文本的基础之上做出新的解释,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进 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变化不居的、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取得了 不断的文本、解释和应用的突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革命性的完整 的统一的特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由应用向文本,文本到解释,解释回到应用,“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12]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实现了文本、解释、应用三个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 主义的发展。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以中国具体的、当代的、现实的国情为出发点,立足 于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并吸取各国建设的成败得失,积极借鉴多种学说和流 派 的积极成果,根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坚持“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合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并 不是用僵化裁判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 义,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两者统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13],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制度、判断的创新,探索出了中国改革和 开放的实践中的特殊的规律,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区域的、时代的内容与活力,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的出发点、视野、领域、境界、理论、时空的全方位的创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发展史上的新的阶段。

三、结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无时无刻不与外界进行着互动关系:一方面,它要与外在的各种理论、 学说中相互区别中存在,随着实践的发展前进;另一方面,它又在三种形态的矛盾与相互作 用的机制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被修正或被改写,而加入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体系 ,进而建立了新的文本。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应用三者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 统一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不是僵死的统一,而是处于矛盾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之中。也正是如此,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不 断的比较、借鉴、吸收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科学化。

要认识原来面目上的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和理解马克 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和应用的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三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三个方 面进行推进: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文本全面学习和研究。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和 基本指导思想。否则,整个事业将会失去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事业将没有价值判断依据。第 二,在马克思主义文本基础上,结合具体社会实践,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从历史发展 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是一个不断的误读和解读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读”出 马克思主义的新话,领悟出新意,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中紧迫任务。第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应用。以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为根本,以马克思 主义的应用为突破,不把马克思主义文本当教条,不是离开现实进行“书斋式”的理论的建 构,而要坚持“实践高于书本公式”的原则,以实践为中心,在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形 成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做到: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 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 和新的发展。[14]

标签:;  ;  ;  

文本183;解释183;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