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课中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长期物理教学中,我们体会到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是关键之一.
1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启”字上下功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自感”一节教学中,我们可用两个演示实验来创设质疑情境:如图1所示,当灯A[,1]在电键闭合瞬间,出现“通而不亮”现象和图2所示中灯A在电键断开瞬间出现“断而不熄”现象时,教师可及时设疑:这两现象是否自相矛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这样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2 创设实践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动手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认知能力,从而把“单一学习”过程变为“综合实践”的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施“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采用演示实验,也应尽量由学生配合完成,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设计的实验材料,有层次或有序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独立地支配它们,并有技巧地指导学生实践、观察、分析,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例如在学过“超重和失重”后,可指导学生课后去观察失重现象,如图3所示,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按住洞,在易拉罐里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喷射出来,如图3甲所示.如果放开手,让易拉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如图3乙所示,实际做一做,并解释这一现象.这样通过创设课后实践情境,把学生课堂内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回顾、总结和更深入的认识.
3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科技将向紧密联系化和学科综合化发展,每个人从事的工作是更大一个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离开合作几乎一事无成.为此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应作为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而,教师更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交流合作,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能发挥个性,又能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①组内合作情境
由于器材原因,物理中的学生实验常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尽可能搭配完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并能互补.这样就可以形成新的分工合作关系,迫使少数个性孤僻的学生去寻找合作伙伴,在操作中形成新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自身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集体研讨情境
集体研讨是学生实验教学的核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会有许多相异的思维.集体研讨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将思维转化为语言,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针对带有共性的难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箭头前进”,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4 创设应用情境,变“纯粹学习”为“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物理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器材和实验场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发挥自身特长,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介绍“磁控电路”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制作自行车计程表,简易的抽屉防盗装置等;“透镜”特性教学后,可让学生去动手设计制作望远镜等…….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应用,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也可以组织开放性实验,或者结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这样,通过学生的反复体会思考,经历了一个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使他们全面地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了素质.
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和动手实践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逐步排疑解难,学习知识,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