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1]2004年在《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美国梦”主题》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 ,发展于 19世纪。它认为每一个人 ,不管他的出身如何 ,只要努力奋斗 ,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俞秀红[2]2013年在《基于不同时期叁部小说的美国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悲剧》是美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杰作。叁本书的作者虽然处在不同时期,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也迥然不同,但是这叁部小说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美国梦,小说人物的结局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本文通过对美国梦的阐释和对叁部小说的介绍、人物分析,探讨研究不同时期美国梦破灭的原因,增进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引发对社会深层次现象的思考。
史敏[3]2002年在《《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中的美国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杰克伦敦,斯格特菲茨杰拉德和西奥多德莱塞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虽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代,但是伦敦的《马丁伊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德莱塞的《美国悲剧》都反映了同一个主题——美国梦是一个悲剧。 美国梦源于美国殖民时期,发展于十九世纪。它认为每一个人,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只要他努力奋斗,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有的人甚至以悲剧结局——死亡。本文讨论的叁篇小说的主人公都以死亡告终,小说同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汪燚[4]2009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文修辞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堪称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该小说的汉语译本不断涌现,读者已非常熟悉该作。学术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关“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小说的叙事策略、艺术手法等方面。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英语原着与汉语译本的论文并不多见,因此本论文得以酝酿生成。本文从英汉对比角度入手,借助相关的修辞学知识,选取两种汉译本与原着对照,分别从译入语的词语选择与锤炼、英汉长句的修辞对比分析、人物对话的修辞阐释与不同辞格的英汉处理等方面,分四章对比研究英语原着与汉译本的差异,力求寻找一种对原着译本进行修辞解读的途径。在对比中领略两种语言的不同魅力,从而拓宽学术视野,为今后进一步从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
李冬[5]2011年在《美国梦的螺旋上升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美国历史作参照背景,以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进步主义时期”的部分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进行动态的梳理与研究。美国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复杂程度不断加强的概念,那么,孤立的以单个文本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式将会破坏其动态性。将不同作家的不同文本与美国历史联系起来,并且将其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分析,才能够动态的把握美国梦的发展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从最初的美国移民类型(淘金者与清教徒)演化出的两种思维趋势,美国建国元勋起草并签署的独立宣言中所透露出来的政治精神(“人人生而平等”与: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超验主义与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文化走向的影响(追求纯粹的精神自由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奋斗),可以看出美国梦这一概念在孕育中的成长态势,——对于占有财富,取得社会地位的渴望与对于自由思想,实践精神价值的这两大核心元素的反复博弈。正是这种不断的博弈,推动美国梦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2.就以上所体现出关于美国梦的重要特征,择取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德莱赛与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分别指出在他们的代表作中所体现的美国梦的各种特质,并且用联系的眼光将其串联、整合,形成美国梦这一概念在文本中的发展脉络。
潘绍中[6]1991年在《“美国梦”的诱惑与破灭——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小说家菲茨吉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以“美国梦”为主题的名着。它刚一问世,着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爱略特(T.S.Eliot)即称誉它是“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而当时领导美国文坛潮流的斯泰因(Gertrude Stein)进一步指出:菲茨吉拉德在这部小说里“再现了当代的世界,正如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英国作家)在《彭登尼斯》和《名利场》中再现了他的世界一样。”那么,菲茨吉拉德再现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他所描绘的“美国梦”对我们当代中国读者,又有什么启示呢?
任虎军[7]2009年在《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文中研究说明不同流派和族裔美国文学以及不同作家、作品和文类在国内学界出现的频率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流派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热点族裔文学是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热点作家是莫里森、福克纳、海明威、霍桑、菲茨杰拉德、沃克和汤亭亭,热点作品是《红字》、《宠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紫色》、《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和《女勇士》,热点文类是现代欧裔白人小说、黑人小说和华裔小说。这些研究热点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中存在叁种明显情结:经典情结、诺贝尔奖获奖作家情结与小说情结和两个亟待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角度重复现象较多,研究对象方面主流与边缘分界明显。
李雪[8]2014年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变迁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美国文学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美国众多文学作品都涌现出一个相同的特征,即"美国梦"的主题。美国作家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美国梦",不过经研究发现,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具体可以区分为"美国梦"的开始、"美国梦"的变异、"美国梦"的幻灭。18世纪象征着"美国梦"的开始,美国政治经济的独立为美国民众带来了希望,美国人开始
骆群丽[9]2015年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美国梦”的主题变奏》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普遍信仰,是美国人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亦被视为美国文化的精髓。本文从20世纪美国文学中“美国梦”的演变过程入手,通过对海明威和海勒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阐述其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美国梦”的坚守与逃亡这一主题的变奏并深入论述20世纪“美国梦”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精神,就此文章分为以下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美国文学与“美国梦”的主题变奏。“美国梦”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在20世纪以前分别呈现为殖民时期的开拓致富梦,建国后的自由民主梦,内战前后的扩张发迹梦;进入20世纪分别呈现为“迷惘的一代”精神世界的漂泊,“追求享乐”爵士文化的幻灭和“垮掉的一代”心理世界的荒诞。第二章:海明威的创作主题变奏与“美国梦”。海明威是迷惘中的探索者,探求如何超越痛苦、迷惘和孤独,在面对虚无和毁灭,仍然是坚强和充满希望的斗士,是坚守“美国梦”的代表,他对战争的态度由之前的厌战到后来坚持抗战,思想的一步步转变体现了战争阴霾下的迷惘与困惑、人与自然的抗争和希望、永恒的生命和尊严。第叁章:海勒的创作主题变奏与“美国梦”。海勒的作品透射出荒诞中的绝望,以“黑色幽默”式的嘲讽对美国现代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端以及它对人性的摧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此外,对日常生活烦恼的抒发,展示了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人们信仰缺失和精神危机、荒谬的社会现实与怪诞的生存规则,暗示“美国梦”的“逃亡”。结语:尽管“美国梦”异化或幻灭,但“美国梦”的核心内涵形成后,就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新的表现。“美国梦”中一些因素仍是美国人民前进的动力,机会均等,人人通过努力可以发财致富已经作为美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元素渗透于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之中。美国文学对“美国梦”的反映是基本与其发展相一致的,更加发挥了鞭策作用,“美国梦”从未彻底消失,只是形态多变,形式不同。本章对海明威与海勒文学作品中“美国梦”主题变奏的内外因作概括分析,“美国梦”助推了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杨奇[10]2011年在《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文中提出西奥多·德莱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一向以粗犷、率真的现实批判与富有人道主义温情而着称。德莱塞深受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生活只奖励强者”,因此在其创作中,以宏阔的审美视野关注着一个资本垄断时代许多非凡人物的非凡生活。本论文试图立足作家的创作整体和思想变化,通过《“天才”》和“欲望叁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中的“强者”式人物的分析,来形象地展现作家渗透在作品中的“强者”意识。并且,希望能凭借对作家思想中价值取向上的变动轨迹的梳理,进而挖掘出德莱塞对于“人之为人”的追问。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德莱塞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强者”意识出现的内在动因,并通过系统地整理德莱塞年轻时所接受的斯宾塞、尼采、穆勒等人的“强力”学说,来探究其早期“强者”思想“以进化论为基点”、“以权力意志为基准”、“以实证主义为基调”的理论内核,并指出其思想上所蕴藏着“以享受生活为奋斗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第二章从德莱塞的作品入手,通过对《“天才”》中画家尤金和“欲望叁部曲”之一的《金融家》中青年金融家考珀伍德这两类人物的天赋秉性、成长心理、奋斗目的等的比较对照,说明德莱塞所钟情的“强者”是一些具备“坚韧不屈、永不言败”品质的人物,同时试图指出这些人物身上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念的混合性,而这也恰恰表现出作家早期思想的特征。第叁章通过对“欲望叁部曲”之二的《巨人》的考察,来表达中年的德莱塞对于早期“强者”所秉持的价值取向的质疑和批判,并结合作家其后近二十年的创作历程,指出作家对新“强者”的不懈追寻和对旧“强者”的不断反思。第四章通过“欲望叁部曲”之叁的《斯多噶》中的女主人公白丽莱茜被赋予的理想化程度的分析,论述老年德莱塞在多年的思想追寻中已然重构了新的“强者”思想,即“克己求存、大爱无疆”,并试图指出这种价值取向之于人类存在的重大启示。
参考文献:
[1]. 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美国梦”主题[J]. 史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基于不同时期叁部小说的美国梦研究[J]. 俞秀红. 名作欣赏. 2013
[3]. 《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中的美国梦研究[D]. 史敏. 暨南大学. 2002
[4]. 《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文修辞分析[D]. 汪燚.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5]. 美国梦的螺旋上升结构研究[D]. 李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 “美国梦”的诱惑与破灭——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J]. 潘绍中. 美国研究. 1991
[7].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J]. 任虎军. 外国语文. 2009
[8].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变迁历程研究[J]. 李雪.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
[9].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美国梦”的主题变奏[D]. 骆群丽. 湖北师范学院. 2015
[10]. 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D]. 杨奇. 江南大学. 2011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文; 美国梦论文; 美国悲剧论文; 文学论文; 德莱塞论文; 美国文学论文; 海明威论文; 作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