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探索论文_魏凯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探索论文_魏凯

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因此,几乎所有临水的城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存都集中于这个区域。放眼世界,鹿特丹、新加坡、汉堡、伦敦、香港、大阪等城市,水运、港口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动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性质不断演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展,许多滨水城市旧区逐步衰落。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历史演变与现状情况的介绍,发现滨水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规划设计策略,探索我国滨水区的改造与建设的规划特征。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生态保育;空间营造;人文传承

1、引言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查尔斯•摩尔滨水地区(包括滨河、滨湖、滨江及滨海)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它有助于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它作为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的需求,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城市滨水区的潜力,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让城市重返滨水的运动。但是如何保证滨水区历史文化的延续?如何保护或改善滨水区的自然环境?如何协调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如何保证整个开发的有序进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规划设计的前期筹谋,因此对滨水区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滨水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滨水空间(waterfront)的基本概念: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者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km,即步行约15-30分钟的距离。

根据陆地与水面之间的形态关系可以将滨水空间分为如下类型[3]:环水——沿水(包括单线的海岸与双线的河岸)——水网型。而根据滨水空间的尺度可将滨水空间分为:大(沿海大湖)——中(小湖、江)——小(河流)。

滨水区的复兴改造始于1970年的美国,随后传播到欧洲和日本,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巴尔的摩、波士顿及英国的道克兰等。在长期的开发实践中滨水区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形成一套较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法。我国的滨水开发设计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目前我国的滨水区再开发建设的项目较多,开发建设也涌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滨水景观设计未能适应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忽视了自然循环和市民游憩的双重要求,无法满足市民的视觉、心理、活动需要。

2、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缺乏统筹安排,生活岸线短缺,仅针对开发地块进行规划设计和“项目接着项目”随机式地开发建设,导致滨水公共空间“私有化”,降低了滨水区的整体价值,造成开发与管理失控。

3、仅注重和强调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和形象塑造,而忽视滨水区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配套建设,难以避免夜间成为“空城”,使滨水地区缺乏持续活力。

4、仅把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景观、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忽略其作为城市轮廓线的一部分功能,未能进行整体设计。

但由此,总结与学习成功案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体现滨水区设计的活力与美感变的尤其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滨水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滨水区的更新在不同国家及不同城市所表现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是都对滨水区的环境质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对滨水区的形体环境的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以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很多案例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如伦敦码头区的改造、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开发、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改造、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岛再开发等等已经成为城市滨水区复兴的典范。总结这些成功的滨水开发案例,联系我国的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将滨水区中规划设计策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突出滨水区的生态保育性

首先,要保护滨水自然格局的完整性,利用河流、湖面、开放水面、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把郊外凉风引入城市以缓解热岛现象。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地点还可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或地标。同时,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禁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以保证水体干净清澈,这是滨水开发的前提。滨水的绿化也应该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在护岸的处理上结合不同段落,设计不同的主题,驳岸形式区别对待。在生态段尽量采用自然性护岸技术,采用无混凝土护岸或者是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局部可设置亲水设施;在公共生活段,可采用硬质驳岸,通过多样性活动的设置,丰富河岸景观。

3.2突出滨水区空间的公共性

城市滨水区复兴的一个重要目的和途径就是将过去荒落的用地转变成富有活力,能够吸引城市不同阶层人群的公共生活场所。因此,在城市滨水区设计时,必须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构建开放完整的公共空间。吸引人群的设计方法一般包括相关的娱乐配套设施;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体系以及赋予该地区的公共艺术与活动。在空间设计上要避免滨水区空间的自成一体,时时考虑与市区的空间的融合与联系。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体系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

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是天际线的主要构成元素。滨水区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向水面的通透性。滨水地区建筑天际线组织具体到单体建筑的设计上,要与周围建筑有所统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檐、线脚、相同母题等。建筑样式尽可能采用点式、塔式建筑形式,避免采用条式和板式。

3.3尊重历史文脉延续性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与城市滨水区息息相关”,因而滨水地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城市的滨水空间只有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然而,我国许多滨水项目是在滨水开发热中仓促上马,忽略地方特色,单纯追求现代化。将沿岸原有旧码头、工厂、居住区搬走,历史遗迹一律拆除,任意大规模开发,宽阔的滨水绿地取代了沿岸有特色的栏杆建筑,大而无当的广场一个接一个,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因此在滨水区设计中要考虑对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修复,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

4、结语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再开发起步较晚,因此理论及经验不足,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原因是考虑改善城市形象,出现了忽视文脉、同城市缺乏联系、形态杂乱的问题。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再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同时要注意城市滨水区作为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应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产生联系组成系统。再者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只有在滨水区设计中充分考虑规划设计的要素才能突显滨水区的特色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保军,董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建筑学报,2007(7):7-10.

[2]栾春凤,袁媛.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演进模式初探.山西建筑,2009(26):29-30.

[3]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7):41-46.

[4]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城市规划,1999(2):49-54.

[5]运迎霞,李晓峰.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6(6):113-118.

[6]王志芳,孙鹏.历史地段型滨水区景观保护的内容和处理手法探析.中国园林,2000(6):36-39.

[7]黄正骊,莫天伟.柏林Media Spree滨河区域的复兴.城市建筑,2010(2):15-19.

论文作者:魏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  ;  ;  ;  ;  ;  ;  ;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探索论文_魏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