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欧[1]2003年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科技园区作深入研究,这无疑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双向互动机理研究为起点,以农业科技园区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产业组织生态理论为理论内核,通过对科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现实基础和选择机理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对农业科技园区SCP范式进行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研究:(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效益综合评价研究本文选取10个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国家农业园区2002年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农业科技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本文根据科研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构建两套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①科学性角度评价(综合评价体系1)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从园区的宏观发展、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产业带动和人力资源培养及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带有自调节功能的改进层次分析方法(L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运用隶属函数法和模糊评分法确定评价指标值。分地域选取十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数据,构建判断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排序的结果看,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地域的总体发展水平相一致。②实用性角度评价(综合评价体系2)由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历史较短,使用评价指标1在数据搜集上存在一定难度。为了使评价在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在总结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制(评价体系2)。从上报材料审查、机制与管理、示范带动能力、科技能力、生态与基础建设、总体效果等六方面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综观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运用2002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统计数据对园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宏观分析,指出目前园区发展的症结并提出解决途径,为下文典型案例研究和综合评价研究提供研究背景。运用典型案例剖析与理论分析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域按照发展成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河南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甘肃定西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和北京顺义叁高农业示范区,从园区的成长背景、建设发展的总体成效、运作模式和园区发展的动力等几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园区发展模式的共性规律和差异之处进行了分析归纳;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在于:首次提出了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农业科技园区理论分析框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选取典型区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了园区发展模式共同特征并进行了差异分析;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意图的叁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创造性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综合评价。
马文军[2]2003年在《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自1994年在我国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估计在35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也确实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制约,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难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道路。文章以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实证研究园区,选择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目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概括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另外,针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本文重点研究园区,选择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本文重点实证研究园区,选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融投资、创新和国家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宏观调控为本文四大重点研究问题。 第二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探析本章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叁大历史发展阶段、截止目前园区的数量、园区的基本类型以及园区的历史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演变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第叁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 本章在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同类型产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政府产权所有尤其是中央政府产权所有是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最佳产权制度选择;在对产权所有者对产权物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政府作为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权所有者,在园区发展建设重大目标和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必须坚持计划型管理为主,在园区具体发展建设和日常事物管理上则应该坚持市场型管理为主;在对园区日常管理机构构建已有研究成果回顾和对公共管理部门不同类型运行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原发型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日常管理机构应该由园区管理委员会、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园区农业研发创新与示范推广部、园区产业发展指导部、园区对外联络部、园区综合业务部等几个部门组成,其运行应该选择企业型模式;最后实证分析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融投资研究本章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融投资对象的市场性质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融投资实践,指出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相当于不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其融资理论上应该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为主渠道;但由于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实中融资应该将通过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融资与通过自身产业发展融资结合起来进行;此外还在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区域乘数效应和在特定时间阶段内对经济发展的时段乘数效应,提出了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流向园区内的比例等系列对策,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在特定时间阶段内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第五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新研究本章分析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重点领域,提出了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应该是目前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两大重点创新领域,并界定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在对不同类型创新驱动源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分析提出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基础科技创新应选择政府驱动、供给推动为主驱动源,而应用农业技术的创新应该选择市场驱动、需求拉动为主的驱动源;分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成果传递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自己创新成果传递过程中科学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示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对外传递的中介组织体系等观点: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叁种不同形态,界定生态型农业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实施对策。 第六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宏观调控研究本章指出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数量进行宏观调控,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区划尤其是农业综合区划的情况进行,提出了全国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数量总体应该在47个左右,其中一级和二级园区的数量分别应该在9个和38个左右;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应该以己有农业科研创新实力为主标准,市场经济?
杨萍[3]2016年在《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理论、评价、路径》文中认为现代农业园区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土地高效利用是突破园区资源瓶颈,实现园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研究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内涵、理论框架、评价体系和可行路径,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也是“新常态”下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明确了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园区土地高效利用与集约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区别与联系。以人地协调理论支撑空问维的优化,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时间维的延长,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农业多功能理论支撑价值维的增值,以系统工程理论支撑“叁维一体”的整体观,建构了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空间维、时间维、价值维“叁维一体”的理论解释模型,并分别从叁个维度对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理论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目标和准则。基于此,笔者对山东省部分现代农业园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用养失调、配置失衡、撂荒浪费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依据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内在要求和目标,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系统”中上报的山东省5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2015年数据,结合实地调研情况,选用叁阶段DEA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进行了量化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山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土地利用投入要素间的配置有待优化。技术效率偏低是影响园区土地整体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拉低了整体技术效率。第二,根据量化分析结果可将现代农业园区按土地利用效益高低分为四类,即:“生产前沿面”、“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处于“中效区”和“低效区”的园区数量占所分析园区总数的47.06%,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益。第叁,通过环境因素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农民人均收入、财政支持等因素是制约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并改变着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着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投入对于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适度规模的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投入可有效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但过度投入则会降低土地利用的效益。基于上述评价结果和“叁维一体”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了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的可行路径,即:综合层面以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为核心进行总体设计;空间维以减少土地浪费,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进行空间优化;时间维以突破土地资源局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模式创新(如立体利用、循环利用等);价值维以产业链不断增值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目标,设计项目支撑。最后,以东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案例,说明了这一路径在实践中的应用,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多目标函数法,构建了由对应空间维、时间维、价值维“叁维”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指标、产出水平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叁大类14项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园区建园后比建园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显着的提高,本文提出的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理论、评价与路径,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陈晓英[4]2013年在《西藏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发展迅速,主要依托设施农业,以高新科学技术为支撑,具备示范、孵化、辐射等功能,是集约化生产以及企业化经营全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但西藏的科技园区发展尚属缓慢。鉴于此,研究西藏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研西藏现有典型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运用农业科技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等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了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园区产生的必然性、发展情况等,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剖析了西藏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西藏科技园区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完善了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对下一步西藏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马丽[5]2016年在《要素聚集、产业聚集和园区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对我国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更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已经日渐成为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与此同时,我国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同构现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园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立足要素聚集、产业聚集作为研究切入点,重点研究要素聚集能否促进产业聚集的形成,产业聚集能否实现园区经济的发展。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运用历史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共分七个章节、四大部分:首先,第一、二章对要素聚集、产业聚集与园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及演进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归纳出现阶段理论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的地方,这也正是本文理论层面解释和讨论的两个问题:(1)基于要素聚集进行产业聚集发展的有效性;(2)利用产业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其次,第叁章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在对要素聚集、产业聚集以及园区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行为主体、作用机制和实现机理叁个层面分析了要素聚集推动产业聚集,以及产业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并对理论层面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再次,第四、五章在借鉴核心-边缘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聚集推动产业聚集进行模型构建,同样对产业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进行模型构建,并对要素聚集、产业聚集的度量进行阐述。接着,本文将理论层面分析结论运用于现实研究,基于我国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对园区经济发展绩效进行综合测度、对产业聚集与园区经济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园区要素聚集与产业聚集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园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在对理论层面所论证的理论假设(1)和(2)进行经验验证的同时,分析阻碍园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实现路径的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最后,第六章基于理论和实证层面的研究结论,分别针对要素聚集推动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设计了实施路径,并提出了保障园区经济发展路径实现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园区经济在我国发展已经有叁十多年,本文通过对园区经济发展与要素聚集、产业聚集之间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掌握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趋势,并能更好地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所做的工作有:第一,为推动我国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于要素聚集进行产业聚集的思路,并通过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认为,其不仅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的园区发展,也符合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园区发展的需要。第二,在对要素聚集、产业聚集理论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要素聚集推动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理论传导机制和逻辑框架。第叁,在对产业聚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规模聚集和产业质量聚集两个概念。第四,为衡量园区经济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基于动态性及综合性评价思路的探索。第五,利用我国经验数据验证了关于要素聚集对于产业聚集以及产业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推动效应的理论论断。
袁光[6]2018年在《石家庄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改变农业规划发展模式,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石家庄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推进石家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论文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领域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指出了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调查石家庄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问题树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石家庄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选取了石家庄典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案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石家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石家庄市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发展模式、农业科技产业开发与示范、组织管理与评价、综合效益等几个方面对石家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建设提出意见。
许新[7]2006年在《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农业科技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它引起了农业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导向性工程。作为集研发与示范推广功能于一身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农业技术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究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从而导致其应具备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功能不足,这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本研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基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以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例,对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为扬州市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益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的培养、挖掘和引进,是农业科技园区经营成败的关键,要提升人力资本;鼓励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促进园区多元投资:加快园区机制创新,以建立效益更好、生产率更高的新的农业生产和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园区产业化经营,使园区的科技示范、科技转化产生最终的经济效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
杨敬华[8]2005年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经过十多年来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处于创业阶段。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条件是科技园区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本论文将创业环境条件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和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构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本论文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在创业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科技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五种要素资源,这五种要素资源形成园区初创时期的五个要素流动循环。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和创新要素资源为园区不同主体所掌握,将区域创新“叁螺旋”理论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模型。 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创业驱动因素包括国家宏观政策驱动、社会需求的驱动、地方政府的驱动、技术发展本身的驱动等四方面;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动力的形成有四种动力,即市场拉动、科技带动、政府推动、企业家驱动。 园区创业与创新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保障,本文分析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带动、集群创业与创新和带动农民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建设、技术开发与技术孵化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建设来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转移形成新产业、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延长产业链等来形成新产业来实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创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园区集群的成长;园区通过与农民进行科技对接、市场对接、信息对接来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构建创业、资金筹措、创新经营和集群创新等方面的运行发展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园区创业机制包括环境驱动机制、创业决策机制、创业管理机制、人才利用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构建“政府引动”、“企业引动”和“基金引动”叁种投资机制来促进园区融资发展;本文构造出创业投资者、创业基金和创业企业叁个方面“叁元一体”的创业投资资本循环机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对农业综合开发经营组织形式的重要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的选择自己的技术体系,是体现园区特色的关键;园区的产业集群是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向进行创新的,产业集群的链式创新发展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借助SAS软件找出影响园区创业和创新发展的主导因子。对所选1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评价、排序,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详细评述,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文以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例,分析沿海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分析,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张媛[9]2014年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了各项优惠、支持、鼓励政策。通过抓试点、搞示范,探索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呈现出数量快速增加、建设形式丰富多样、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特点,推动了河北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在长远发展上存在定位不明确,在产业重点、建设布局上缺乏系统化,影响了园区经济、社会效益的更好发挥。本文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叁方面入手剖析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核心问题就是整体建设理念相对落后,总体规划不到位。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定位、规划理念、建设目标、建设布局等六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安新、青县、昌黎、承德、乐亭五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发现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编制中,首先以国家、地方政策和规划为依据,再结合县域的整体发展规划来定位自身的指导原则、发展思路、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及保障体系,做到与政策规划良好的承接与融合,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规划体系;各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园区布局开放,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规划理念、规划总目标、具体目标,规划布局是紧密相连的。在此基础上,从功能定位与分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示范、组织管理与评价、综合效益五方面对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刘晓静[10]2016年在《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在国外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厂区,上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汽车公司组织公众参观汽车生产流水线,既让公众了解了汽车生产知识,又对企业进行了宣传,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科普旅游应运而生。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科普旅游的城市和场所也越来越多。目前开展科普旅游的场所主要是各种科技场馆,如科技馆、科技博物馆、气象馆等,北京的科普旅游网络已经形成,包括30多个景点,一些从未开展过旅游活动的场所,比如中关村、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均被包括在内;上海的地震博物馆、超级计算机中心、浦东气象馆等也均被列为科普旅游基地;武汉推出"光谷科普游"、武汉大学生物馆科普游;"两弹"研制基地——四川绵阳早已经于上世纪末对游客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我国大部分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目前免费对游客开放,极大的推动了科普旅游的开展。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自然景区也开始开展科普旅游。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产业融合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结合旅游资源系统论以及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广泛采用社会调查法,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及游客认知情况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区域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区划;最后归纳出了科普旅游的开展模式及快速发展科普旅游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科普旅游资源的详细界定及富集度计算。科普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根据资源包含的科普价值的不同。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水文、生物科普旅游资源;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产遗迹类、科技园区类、科技场馆类、科学教育设施类科普旅游资源。通过对各类科普旅游资源开展景区(场所)的明确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指标体系。富集度计算结果表明科普旅游资源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科普旅游资源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原因,经济、文化、历史原因。其中,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差异不大,富集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为山地分布广的区域,比如河南的洛阳、南阳、叁门峡、信阳等地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富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人文旅游资源有差异。导致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科学、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比如河南的郑州,各类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在省内均排名第一。从科普旅产业游资源富集度计算结果来看,各市要根据客观情况和资源特色,开发有比较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旅游活动。(2)科普旅游综合评价从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产业角度,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理论、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通过相关定量模型,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叁大综合评价。结论如下:第一,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评价表明:科普旅游资源质量和等级存在明显差别。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等级明显偏高,大部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自然旅游资源蕴含的科学价值、科研价值和科考价值相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更高一点。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中除了科技场馆类等级稍高之外,其他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偏低。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并且受到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影响,这些资源的开发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第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科普旅游开展潜力评价表明:虽然中部六省在地理位置、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科普旅游开展潜力存在差别。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综合潜力排名第叁,其中,科普旅游资源支持潜力和科普公益及科普产业支持潜力均排名第叁,旅游经济支持潜力排名第四,与排名第一的湖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河南省处于优势水平的指标有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科普人员。第叁,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表明: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北省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领先于其他五省。河南和湖南分别排名第二、第叁,且两者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实力相当,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排名后四位。从具体要素来看,河南省生产要素排名第一,其他要素排名分布在第二、第四、第二。(3)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布局通过计算各类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综合密度及基尼系数,分析河南省五大区的科普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例如,豫西、豫南地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中地区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东地区自然、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均低,属于资源匮乏区。根据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原则,根据科普旅游资源要素空间集聚特点和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能力,参考各级目的地的区位条件、现状规模、区域经济联系、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以科普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品质为指标,将河南省划分为西部山地科普旅游资源密集区、北部科普旅游资源差异区、中部人文-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复合区、南部山水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区、东部平原科普旅游资源贫乏区五个大区和10个亚区。(4)科普旅游开发科普旅游开展模式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索,第一个视角是从科普与旅游的关系来划分,按照"科普"和"旅游"的结合方式,针对不同的资源和场所的原属性,主要有两种模式:"科普+旅游"模式、"旅游+科普"模式。第二个视角是从科普旅游参与主体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旅游企业+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旅游企业" + "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各级科协+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教育机构+科普场所(景区)+旅游企业"模式。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时,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确定科普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独特性优势,其中相对比较优势表现为叁个方面,即资源类型与丰度、景区级别或知名度、可进入性替代优势;独特性优势分为区域独特、省内独特、国内独特。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针对不同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具体包括初期开发阶段、中期开发阶段、后期开发阶段。要从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多方面入手,加强科普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 王欧.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 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马文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3]. 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理论、评价、路径[D]. 杨萍. 中国农业大学. 2016
[4]. 西藏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 陈晓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 要素聚集、产业聚集和园区经济发展研究[D]. 马丽. 西北大学. 2016
[6]. 石家庄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D]. 袁光. 广西大学. 2018
[7]. 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许新. 扬州大学. 2006
[8].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 杨敬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9].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 张媛.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10].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D]. 刘晓静. 河南大学. 2016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园区规划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三农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